-
1 # SabrinaHyy
-
2 # 玲瓏的碎碎念
我是鈺麟媽媽
對於社交活動中產生的衝突,採取先不介入的原則,小的衝突小朋友們回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處理,孩子們很簡單,前一秒還在“我不和你玩”的狀態,後一秒就變成了哈哈大笑的局面,可能一個轉念孩子就又和好如初。大人的介入反而會讓事情複雜化。
大的衝突,大人需要及時出現,避免出現不可控狀態,建議大人不夾雜任何情緒,緊緊是冷場的作用,先都冷靜下來,然後再幫孩子梳理整個事件的經過,太小的孩子只談感受,太小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故事、繪本等形式進行引導,處理矛盾的方式。大點的孩子需要梳理衝突的原因,激化衝突的點在哪裡,如何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衝突升級等等。
總之,家長平常心對待,正確引導,該有的衝突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嘗試著處理。
-
3 # 一凡媽媽的百寶箱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孩子在讀幼兒園,在與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矛盾和衝突,在衝突處理上也有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孩子是是社會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社會屬性,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兒童社交是孩子之間的社會交際往來,透過交流傳遞資訊思想達到目的的社會活動。兒童透過不斷進行交往和資訊溝通,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家長過於干涉孩子社交活動,會導致孩子過多依賴家長,喪失獨立處理社交問題的自信,產生自卑心理,不願或拒絕參與社交活動。
第一,把孩子的社交還給孩子。孩子小時候都是自我為中心的,遇到問題語言表達也有限,這樣的孩子聚在一起,鬧矛盾、打架、吵架就再正常不過。這種衝突是孩子社交正常的發展和需求。小孩子之間出現矛盾,通常沒有很嚴重,例如,誰打了誰一下,誰不和誰玩了,誰推到請搭的積木等等。這種小衝突父母平常心就好,交給孩子解決吧。例如,凡寶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幾天後回來說又和小朋友講和了,小朋友畫了畫送他,他要從玩具裡挑一個送朋友。我很支援孩子禮尚往來,但要求不能攀比,孩子提出要送朋友禮物,都會讓他來決定,我為他參考,一般都是送自己做的黏土玩具,繪畫,玩具寶石,小毛絨玩具等等。這不但有利於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
第二,儘量不干涉但要關注。
孩子間發生的衝突,在可控範圍內,儘量不干涉,但要時刻關注。一是孩子無法處理時,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引導孩子學會改變表達與索取方式,學會與不同人處理的模式。例如,我家寶看別的小朋友玩玩具,他特別喜歡也想要,可小朋友堅決不同意分享。想要玩,又不能搶,經過引導,我家凡寶選擇了推銷其他玩具,最後小朋友心動了,凡寶也達到了目的。二是對異常情況聯絡老師多關注。比如兩個孩子脾氣不合,最近有矛盾升級的趨勢,要聯絡老師,防止出現嚴重情況。幼兒園,學校都是小社會,應對各種暴力或冷暴力及時制止並有效防範,確保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家長正確對待。一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被欺負極其敏感,之前我也是這樣,一有風吹草動就不停問孩子,找老師,甚至找園長,將事情的嚴重性人為升級,影響孩子感受和判斷,也會間接影響到孩子之後的社交發展。二是父母自身對社交的態度也要端正,因為自己的行為、態度、以及社交觀念,時刻看在孩子眼裡,其實,孩子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不過是受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各種問題,與其將來不知所措,不如現在讓他試著學習。
-
4 # 天罡神劍老山蘭
增加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減少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是致命的天敵,培養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社交當中的,各種情緒和法律法規的教育。
-
5 # 曄子
當孩子和夥伴發生衝突時,建議父母們不妨這樣做:
1、教孩子說出情緒
孩子只有平復好心情,才能更好地處理衝突。因此,最開始父母們除了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外,還要引導孩子“說”出情緒,如“你現在感到很……是嗎?”因為,當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時,可以有效啟用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皮質,使情緒中樞逐漸平靜下來,幫助孩子平復心情。
2、認真傾聽衝突緣由
接下來,父母可以問孩子“你能和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嗎?”並認真傾聽事情發生的經過;要避免根據自己的猜測,急於去“調停”。這樣做的目的並非讓父母們成為“仲裁者”,一定要分出誰對誰錯,而是做孩子的“傾聽者”,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情感支援,另一方面也能讓父母更瞭解衝突發生的原因,以便接下來對他們進行有效地引導。
3、引導孩子自行解決衝突
當孩子還無法獨立地去化解矛盾時,父母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步驟,告訴孩子該怎樣做,幫助他們獲得衝突解決能力:
① 懂得理解他人
父母首先可以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想一想小夥伴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如“這個玩具你拿到了,那小月就沒有玩的了,你說她會是什麼感覺呢?”,“她是不是也會感到非常傷心呢?”進而讓孩子獲得同理心,在遇到矛盾時懂得去理解、體諒對方。
② 尋找解決辦法
接著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你有什麼好辦法,能讓你們兩個都開心呢?”或者和孩子一起商定規則,並讓他們按照這個規則,和小夥伴一起友好地玩耍。如一起分享玩具,或按順序一個一個玩,不可以打架等。
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與小夥伴友好地交流,如“你覺得應該怎樣說,他(她)才能答應這個提議呢?”或者教會孩子一些溝通的技巧,如讓他們學會用“我們可以……你覺得怎麼樣?”的句式來和小夥伴們交流。這樣做,孩子不僅可以提升溝通能力,還學會了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
4、給孩子做出榜樣
父母之間發生矛盾時,應儘量選擇更理智、溫暖的方法來化解。因為,父母處理夫妻矛盾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與夥伴相處的能力:
如果父母總是用敵意的解決方法,如憤怒地大喊等,那麼孩子在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就會更加易怒、充滿敵意;如果父母總能用溫暖,具有同理心的方式處理兩人矛盾,那麼孩子與同伴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也更懂得如何有效地解決分歧。
學齡前孩子的情緒控制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還處於成長當中,因此他們難免會和小夥伴們發生各種小衝突。父母們無需過分緊張,只要把握好時機,巧用以上方法,就能讓孩子學會有效解決衝突,結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
6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孩子們在社交活動和遊戲中確實會遇到難以避免的衝突。需要明確的是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並非壞事,反倒是可貴的成長經歷,媽媽爸爸應該掌握三個應對原則:1、避免發生實質危險或傷害,2、爭取讓孩子獲得積極的經驗,3、得到適當的承受和適應鍛鍊。具體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採用以下方法:
1、敢於放手。只要沒有實質的危險,先讓孩子自己應對和處理衝突,讓他們試著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只要孩子沒到不知所措的地步,適當放手和觀察就是可以接受的。
2、善於協調。當孩子們陷於僵局,或者可能遭遇特別糟糕的心理體驗時,媽媽爸爸就不該一直袖手旁觀,而是需要適當介入進行協調,相對積極的辦法是給孩子們提供一些具體建議,並鼓勵他們各自做出調整和嘗試,硬性地插手干涉則是下策。
3、安於控制。萬一衝突升級甚至面臨危險,家長必須及時制止衝突和化解矛盾,比如透過改變遊戲、引領孩子變換場地等以保障安全,很多時候評判是非曲直都不會有好效果,儘管不少家長都會陷入這個誤區。
總而言之,觀察、支援和引導孩子練習適應衝突,學會多種靈活的辦法化解衝突,永遠都比媽媽爸爸直接插手越俎代庖來得有效和有價值。
回覆列表
試試三步法:
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二、傾聽孩子的抱怨
三、幫他找出導致衝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以後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如何讓友誼保持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