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樵夫廣微子

    宋太祖為收復燕雲地區做了哪些準備?

    宋太祖從統一荊湖地區開始,便在皇宮內左藏庫外講武殿後另外設定了“封樁庫”,將所繳獲的金銀財物收藏其中,此後國家財政收入的贏餘部分也被存入封樁庫。宋太祖說:“石敬瑭為一己私利,割讓燕、雲諸州以賄賂契丹,使一方百姓獨陷境外,朕甚為憫惜。等到此庫中滿五百萬緡,當向契丹贖燕、薊。如其不答應,則散此錢募集勇士,用武力攻取。宋太祖設想用錢財從契丹手裡贖回燕雲十六州的原因,在於燕雲地區是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而非契丹騎兵攻佔奪取的,因此宋太祖首先考慮透過贖賣方式收復中原王朝存亡攸關的燕雲十六州。當然,雙方實力對比也是宋太祖不敢輕易向遼朝開戰的重要原因。

    當時,宋軍兵力不過二十萬,又以步軍為主,其境內所轄人口也只有九十六萬餘戶,而宋初“帑藏空虛”,根本不能支援宋軍大規模北伐燕雲地區。而遼朝的兵力,據《遼史》稱有三十萬,雖然這個資料有誤,但考慮到契丹遊牧民族全民皆兵的特點,其軍隊人數當不會少於宋軍,而且多為騎兵,利於野戰。因此在野外平原上作戰,宋軍很難得到便宜。既然沒有勝算,身經百戰的宋太祖當然不可能以硬碰硬,首先將兵鋒指向北方。建隆元年(960年)初,宋太祖利用統領禁軍北上抵抗契丹兵馬入侵的藉口,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此後南北之間發生多起小規模得的戰爭,互有勝負。為了實現先掃平南方割據政權的目標,他派遣宿將駐守北方諸州,只在邊境上適當顯示武力,而不採取主動進攻,力圖保持北方的暫時安定。

    宋太宗即位後對契丹又是個什麼態度呢?

    終宋太祖一生沒有對燕雲地區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他將這個遺憾留給了宋太宗。意氣風發的宋太宗決心繼承太祖遺志,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四月攻滅北漢後,欲乘兵威,直取燕京地區,建立不世功業,威震天下。

    但宋軍諸將大多認為將士疲憊、糧餉不繼而表示反對,可宋太宗不為所動,指揮宋軍圍攻燕京城。燕京作為遼朝南面門戶和與宋朝抗衡的戰略重鎮,當然不會輕言放棄。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統精兵火速增援。

    面對如此強敵,輕率北征的宋軍既缺少充分準備,又沒有對此作出相應的軍事部署,屯重兵于堅城之下,造成將士疲憊,最終被遼軍擊潰。躊躇滿志的宋太宗大腿上還中了兩箭,此後,每年箭傷都要復發,最終也是因此而死。

    數年後,宋太宗再次命三路大軍大規模北征,依然未能得手,且宋軍被遼軍打得打敗,損失慘重,使宋太宗銳氣喪盡,從此不敢北向爭鋒,而對遼朝採取守勢,專心加強國內統治。宋太祖、宋太宗欲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宏圖,經過多次慘敗,終於化為泡影。

    由於宋朝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地區,關上中原的北大門,這就使得北宋始終處於北方騎兵的威脅之下,此後宋徽宗與女真結盟滅遼,也主要是為了奪取燕雲十六州,結果適得其反,北宋隨後即被金所滅。

  • 2 # TonyDeng

    北宋頭兩任皇帝太祖和太宗,都想過收服燕雲十六州的,之所以失敗,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戰略錯誤。按照周世宗的設想,雖然跟宋一樣也是“先南後北”,但應該是在統一穩定南方後先取幽燕,留下北漢放在最後。但是宋太祖和太宗都把次序顛倒了,先滅北漢後攻遼國,讓自己以疲憊之師面對遼國生力軍,從此兩國正面角力。北漢剛滅,西夏繼起,李繼遷的騷擾讓宋太宗始終頭疼。

    第二,恐怕是天意。北宋成立初期,恰好是遼國衰弱之時,但因“先南後北”戰略,太祖和太宗在北漢身上花費的時間讓遼國避開了危險期。而到宋太宗雍熙北伐時,卻又是契丹強盛之勢。此後數十年是契丹聖宗中興時期,宋朝沒有機會。

    第三,宋太宗顛覆了太祖的設想,沒有遷都洛陽或長安。正是因為這一著,使宋朝自始至終陷入“三冗”困境而無力壯大。

  • 3 # 今古言堂

    燕雲十六州,在宋朝建立初期,一直是懸在宋太祖和宋太宗頭上的一把利劍。此時的遼國坐擁著這塊土地,居高臨下,面對南面的宋朝,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戰略優勢。為了解決這個時刻可能帶來威脅的戰略要地,宋朝的開國兩任皇帝,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了許多準備。

    首先,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後,即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規劃,為在收復燕雲的過程中,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集中優勢兵力揮師南下,率先滅了南唐,之後發動對北漢的第一次攻勢。極大的削弱了北漢的軍事力量,為之後趙光義滅北漢奠定了基礎。

    其次,趙匡胤在整頓編練國家軍隊,做好對遼國戰爭準備之前,也做了兩手準備。他專門設立了一個名為“封樁庫”的金庫,如果透過外交手段,遼國歸還燕雲,這筆錢則可作為贖回燕雲的贖金,但倘若遼國不歸還燕雲十六州,這個金庫的錢財,就將成為北伐的戰略資金。

    至於宋太宗趙光義,我只能說他哥哥的考慮已經很全面了,他照著做就行了,他沿襲趙匡胤的戰略,先滅了北漢,肅清了其他的干擾因素後才發起對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工作。

    而為何這些準備以失敗告終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此時的燕雲十六州掌握在遼國的手中,作為一個剛剛興起的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遼國軍隊具有其他諸如北漢、南唐所部具有的強大軍事實力;

    第二,這個時候的燕雲十六州是遼國的最富饒的南部邊疆,這對於遼國而言是不能割捨的地盤。為此,這裡也集中了遼國的主要軍隊。宋朝想虎口拔牙,難度可想而知!

    第三,如果是趙匡胤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宋軍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役,也許就能成功了。但可惜趙匡胤在準備好北伐之前突然離世。原本強大的宋軍迎來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這一位文人皇帝,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宋軍北伐失敗也就不意外了。

  • 4 # 袁衛宇

    早在五代的後晉時期,幽雲十六州就落入遼華人手中。這對中原王朝而言,是巨大的威脅。北宋立國以後,宋朝兩代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為解決幽雲十六州而做過努力。

    一、宋太祖時期

    宋太祖建立宋朝以後,確定了“先南後北”的軍事戰略。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北面的敵人對南邊的敵人,強大得多。

    宋太祖基於這個形式,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試圖和遼華人談判,花錢把幽雲十六州贖回來。而是如果遼華人拒絕談判,就和他們開打。

    宋太祖曾設立“封樁庫”,這裡面的錢,就是用來贖幽雲十六州的。當然,如果贖不回來,也可以用這筆錢招募精兵強將,和遼華人一較高下,看能不能透過軍事手段奪回幽雲十六州。

    可惜宋太祖平定南方以後,還來不及解決北方的敵人,就突然去世。解決幽雲十六州的問題,就落在宋太宗身上。

    二、宋太宗時期

    宋太宗即位以後,曾兩次北伐,試圖奪回幽雲十六州,但都以失敗告終。

    979年,宋太宗御駕親征,試圖趁遼華人不備,突襲幽雲十六州。但是遭到遼軍的強勢反擊,宋、遼兩軍在高粱河展開激戰。宋軍大敗虧輸,宋太宗本人也中箭受傷,坐驢車狼狽逃回開封。

    986年,宋太宗再次組織北伐。此次北伐,宋軍兵分三路,被遼軍各個擊破。宋軍全線潰敗,一敗塗地,死傷慘重、大敗虧輸。再也無力挑戰遼國。

    三、原因分析

    1.宋朝嚴重的重文輕武,導致軍人地位十分低下,嚴重影響部隊士氣和戰鬥力。當時流傳很有名的一句話,大意是說狀元及第帶來的榮耀,遠勝過收復幽雲十六州帶來的榮耀。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而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能及矣。

    2.宋朝嚴重缺乏騎兵。宋軍是以步兵為主的部隊,而遼軍卻以騎兵為主。騎兵的戰鬥力明顯勝過步兵。騎兵打步兵,就跟美國打伊拉克似的。沒有任何懸念。

    3.宋朝沒有認真做好軍事準備,只想以僥倖取勝。第二次北伐,當時遼國國力正盛,內部團結一致,兵強馬壯。宋太宗北伐前,沒有認真研判遼國國內形式,相關準備工作嚴重缺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朝滅亡之後,衛拉特部是如何統一蒙古草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