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竹公子

    對於已經開挖或者開館的帝王棺槨遺體,目前都是以原地儲存為主,其實用遺骨表述更合適一些。年代久遠的以及被盜墓賊挖掘的就不說了,說兩個比較有名的例子。

    ⒈明十三陵定陵(萬曆皇帝)

    明定陵是中國唯一一個考古發掘的古代皇帝陵寢,1956年開始對其進行發掘工作,進入地下玄宮開啟萬曆皇帝棺槨時發現屍體早已成為一副骨架,當時成立了定陵博物館來儲存出土文物,但因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導致大量文物被毀。帝后屍骨曾在棺槨裡繼續儲存,但後來因為當時的歷史環境原因,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遺骨被砸碎後焚燒,棺槨被扔進後山,以致現在屍骨無存了。現在地宮裡的棺槨均為仿製品。

    ▲發掘萬曆皇帝定陵地宮時攝影

    ▲萬曆皇帝地宮裡的仿製棺槨和木箱

    ⒉清東陵被盜的帝后陵寢

    清東陵目前只有順治皇帝孝陵未被盜掘,其他所有陵寢均早已被盜。而帝王屍骨儲存情況也有差別,但都在原地宮棺槨儲存,差別只是清理和沒有清理的問題。

    東陵只有乾隆裕陵地宮和純惠皇貴妃地宮、香妃地宮及慈禧定東陵地宮被清理開放,也是目前可以進入地宮參觀的,其餘陵寢均未清理,還保持在當年被盜後的狀態。

    ▲乾隆裕陵地宮

    乾隆皇帝屍骨與其他皇后、皇貴妃遺骨一起合放在一具棺槨裡,因為當時被盜後屍骨全部混在一起了,加上棺槨損壞太多,溥儀派出的善後人員不得已而為之。慈禧太后遺體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清理時還是一具乾屍,清理後又放入棺槨裡儲存。現在大家去東陵參觀,地宮裡的棺槨裡都有屍骨存放,並未移出。

    ▲清理慈禧內棺時攝影

    而未清理的康熙、咸豐、同治皇帝遺骨都還是被盜後的狀態,估計都散落在地宮的各個角落裡,康熙皇帝遺骨甚至被泡在水裡。

    目前國家文物局對帝王陵墓的發掘是禁止的,就是早已被盜的也禁止再清理,這都是因為萬曆皇帝定陵發掘的慘痛教訓所致。而帝王屍骨基本上都在原地儲存。

  • 2 # 影珠陋士

    中國考古挖掘帝陵第一慘案,就是挖掘明萬曆的定陵。

    解放後,以郭沫若和吳晗為首的人,到處串聯,想挖明十三陵,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永樂大典,和研究明史。

    早年的郭沫若確實是文武全才,人稱“孔夫子掛腰刀”,也寫過很多不錯的文章,然而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的他,卻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考古挖墓上。

    其實最開始郭沫若是想挖掘明十三陵的長陵(朱棣的陵墓),由於勘測後感覺難度太大,於是瞄上了定陵,可憐的萬曆皇帝就這樣躺槍。1956年5月,定陵開始挖掘,最初還算順利,當所有考古人員進入墓室後,被各種奇珍異寶、古玩字畫、綾羅綢緞亮瞎了雙眼。由於此地300年沒有空氣,各種寶貝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腐化,大家慌作一團,最後就連皇帝與兩位皇后的頂級楠木棺材也被當作垃圾隨手扔掉。當定陵慘案傳到社會上的時候,無數人痛心疾首,紛紛要求考古隊停止挖掘。

    文革時,為了破四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紅衛兵衝進定陵,把所有的文物燒掉,然後把萬曆的屍骨拿出來批鬥,說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可憐萬曆最後被挫骨揚灰。

    現在我們在定陵博物館看到的東西,都是仿製品,實在十分可惜。

    後來,郭沫若還動了心思,想繼續開挖其他帝陵,上報國務院,周總理卻只冷冷的說了一句話:“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還好有這句話,才使乾陵和秦始皇陵躲過一劫。也就是從那時起,不主動發掘,成為了中國考古事業的基本決策。

  • 3 # 好奇觀古今

    如今的考古體系,人類學研究已經是重要一方面。不論王侯將相還是普通平民,人骨都會妥善收集以供後續研究。以前就算人類學發展沒這麼發達,對重要人物的遺骨也是會收集的。

    另外,不是所有的墓葬骸骨都可以保留下來的。

    永泰公主墓墓主遺骨儲存下來的部分很少,已經做過人類學研究了。茂陵等大多數帝王陵寢未發掘。曾侯乙復原像請隨手百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胸骨凸起來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