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家口中公教育
-
2 # 心竺教育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行測和申論同樣重要!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行測上比較薄弱,想對行測進行突擊,那麼,心竺公考行測專項班是你最好的選擇。老師全程陪伴,隨時答疑,是你成公路上最好的夥伴。
心竺公考是新型的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專業提供公務員、公安幹警、選調生、事業單位、教師等相關公職專案招錄考試“線上線下雙結合”的培訓服務。目標是透過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公考培訓1/3的價格,1/3的時間,3倍的學習效果,讓更多考公的同學輕鬆上岸。
-
3 # 江蘇選調生考試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主要測查與公務員職業密切相關的、適合透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以江蘇省為例,與2019年相比,2020年江蘇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科目考查內容穩定不變,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和常識判斷五大專項。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
大綱中提到: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應試人員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
【中公解讀】
結合大綱內容和近幾年試題可知,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考查題型穩定,包括片段閱讀、文章閱讀、選詞填空三種。
1.片段閱讀:側重理解文字材料內涵,需要有較強的理解歸納能力,以主旨觀點題、細節判斷題為主,同時兼顧詞句理解題、推斷下文題和語句表達題等;
2.文章閱讀:對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甄別細節的能力要求較高,題型涵蓋廣泛,包括選詞填空、主旨觀點、細節判斷和語句表達等內容。
3.選詞填空:以考查實詞、成語為主,對此考生應重點掌握實詞及成語辨析的方法。
(二)數量關係
大綱中提到:數量關係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係和解決數量關係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資料關係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常見的題型有:數字推理、數學運算等。
【中公解讀】
1.數字推理:主要考查數列形式數字推理。強調數項間的運算及遞推關係,數字推理規律推陳出新。組合數列、多次方數列、分式數列難度很大,出現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2.數學運算:考查考生對數學運算方法、策略的運用能力。仍然以經典題型為主,包括計算問題、行程問題、濃度問題、工程問題、排列組合問題、利潤問題、幾何問題、機率問題等。
(三)判斷推理
大綱中提到:判斷推理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中公解讀】
1.類比推理:這類題型主要判斷事物間關係,重在比較與歸納。兩詞型、三詞型、對當型、字元型均有涉及,其中字元型是江蘇省考類比推理的特色題型。其考點主要有邏輯關係、言語關係、常識關係等。考生需對類比推理的考點和解題方式熟悉瞭解,並加以一定練習,才能保證在遇到該型別題目時不慌不亂,穩中取勝。
2.圖形推理:這類題型考查比較穩定,主要考查順推類、組合類和空間類圖形推理三類小題型,其中片塊組合是江蘇省考的特色題型。考生複習圖形推理時,需要掌握各類圖形推理題的解題思路,學會運用求同分析法、特徵圖形定位法等解題方法。
3.邏輯判斷: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對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繹和歸納能力,涉及必然性推理、可能性推理。從歷年試題來看,此類題型會出現小材料分析題,即材料下面有2道題目。但這只是考查形式的變化,並不會影響考點的變化,考生只要認真備考即可。
4.定義判斷:定義的選擇範圍比較廣泛,涉及的知識點囊括各行各業,要求考生能對所給定義進行理解、比較和歸納。以往定義判斷的考查形式大部分為單定義判斷,但是我們不能排除命題人為了增加定義判斷的難度,在題幹中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定義的情況。
(四)資料分析
大綱中提到:資料分析主要測查應試人員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
【中公解讀】
從江蘇省公務員考試大綱及歷年試題來看,2020年資料分析部分的材料範圍仍會涉及文字、表格、圖形和綜合型材料,材料的區別決定了查詢資料的模式不同,但均需要較高的查詢與計算能力。這類題型基本計算能力的考查和國考相似,但是在年均增長量和年均增長率的計算上和國考略有不同,希望考生在複習的時候能夠注意。
資料分析主要考查:列式、查詢資料、計算能力。考生需要根據資料所提供的資訊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從四個備選項中選出符合題意的答案。這三點中列式較易掌握,真正影響做題效率的是後兩者,尤其以計算為最難點。解決資料分析資料複雜,計算麻煩的問題,需要掌握一定的估算技巧,並透過大量的練習融會貫通。
(五)常識判斷
大綱中提到: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內容。
【中公解讀】
由大綱的描述可知,常識判斷部分不僅需要考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還需要考生能將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進行分析判斷。對此,考生一方面需要系統地學習政治、法律、管理、經濟、科技、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以增加儲備,夯實基礎;另一方面,還需要關注最新的時事動態,包括國家和江蘇省的時事政治,能將學習到的基礎知識與時政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最後再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題方法,對知識點逐個擊破。
我們相信,成功總是留給準備最充分的人。中公教育全體成員將始終站在廣大考生的身後,做大家強有力的後盾!
回覆列表
“核心成分”分析法解決定義判斷題目
在行測考試中,有這麼一類題目,叫做定義判斷,每年的考試題量穩定在10個,這部分題目難度較低,但是廣大考生的正確率卻不高。我們分析發現,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這類題目的長度有所增加,閱讀量越來越大,造成閱讀效率不高,一些關鍵性的資訊容易被忽略,最終造成失分的情況出現。而定義判斷又側重對於這些細節的考查,下面公考資訊網給各位考生介紹定義判斷題目的解題方法。
一、方法概述
定義判斷中有很大部分的題目考查的是快速閱讀,篩選資訊的能力。尤其對於一些難度稍大的題目,有時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題幹,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解題。解題時只需要閱讀篩選出這些關鍵的資訊即可。經過對歷年國考真題的研究發現,命題人往往會考查以下這些關鍵點,我們稱之為“核心成分”。主要有以下幾個:
1.主體:行為、事件的發出者,比如國家、政府、學校、企業。
2.客體:行為的承受者,也就是常說的物件,比如學生、員工、人民群眾等。提示詞:針對,對於等。
3.目的:行為者的動機、意圖。提示詞:目的是,為了,確保,以期,意圖等。
4.原因:產生某些現象或採取某些行為的原因。提示詞:出於,因為,由於等。
5.方式:表示方式、方法或手段。提示詞:透過,藉助,憑藉等。
6.條件:定義成立的前提條件或者對主體、客體以及行為的限定。提示詞:以……為前提,基於,以…為基礎,以…為依託、在…條件下等。
7.結果: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提示詞:結果,造成,導致,致使,從而,實現等。
在讀題的過程中勾畫這些關鍵詞和選項進行比對,避免了二次尋找的過程,節約做題時間。比如題幹中的主體是國家,如果選項中是企業,那麼主體不一致,便可以快速排除。
更多備考指導關,注offcnz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