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LeTourdeFrance

    1、《賀新郎》——宋代王義山

    險怪嶕嶢稱雁蕩,爭秀群山第一。

    譯文:出人意表的峻峭高聳稱之為雁蕩山,許許多多的山競相比美當屬第一。

    2、《夢溪筆談·雁蕩山》——宋代沈括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

    譯文: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

    3、《諾矩羅贊》——唐代貫休

    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

    譯文:從雁蕩山經過時看見白雲密佈,在龍湫附近靜坐觀賞風景時對著細雨迷濛。

    4、《題雁蕩山》——宋代範宗尹

    一徑入幽,隨山幾縈盤。雲樹深蓊蔚,石溪響潺湲。

    譯文:一條小路通向山林深處,隨著山道迴轉險峻。茂密的樹木在山林深處,溪水緩緩的流淌撞擊石頭髮出聲響。

    5、《遊雁蕩山》——宋代徐照

    我來無一語,閒認昔遊蹤。誰種路傍樹,卻遮山上峰。

    白話譯文:我來到這裡被景色所吸引,沒法用語言來表達,閒遊之餘想找出以前遊玩的蹤跡。是誰在路旁種了那麼多的樹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 2 # 小天才金虎

    〔越調〕天淨沙·秋①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②,

    一點飛鴻影下④。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註釋〕

    ①天淨沙:曲牌名

    ②殘霞:晚霞。

    ④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有一首格式較像的曲: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編輯本段]【大 意】

    太陽漸漸西沉,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那麼的孤寂,那麼的落寞,拖出長長的影子。

    炊煙淡淡飄起,幾隻烏鴉棲止在僂佝的老樹上,時不時發出幾聲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遠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處看,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冶,正是一派濃濃的的秋景啊!

    [編輯本段]賞析

    本文選自《Teana集》,作者白樸(1126~1306以後),原名恆,字仁甫,後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

    與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一起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本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不著一個“秋”字。 本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至此,讀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本曲僅二十八字,但語言簡練優美,意義深刻。劉禹錫曾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本曲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真是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啊!

    本曲運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將十二個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彷彿信手拈來。

    開首的兩個分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渲染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襯托出人們悲涼的心境。“一點飛鴻影下”這一幕極富動感,打破了先前畫面的沉寂。而後兩個分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則以多種顏色+名詞的組合渲染了一種明朗清麗、色彩絢麗的畫面,以寫秋天極其美好的事物與先前的寧靜、寂寥形成對比,更突出了主旨。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

    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沉悶而有壓力。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

    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瞭。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繪的。作者擷取了六種自然景物:村、日、霞、煙、樹、鴉,再用孤、落、殘、輕、老、寒等六個感情色彩一致的詞加以點染。六個意象並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畫面籠罩著一派蕭瑟的氣氛,令人感到濃濃的秋意,照應了題目“秋”。

    “落日殘霞”不僅點明瞭是傍晚時分,更傳遞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惆悵之感。孤零零的小村莊,樹木枯老,烏鴉出沒,一點生氣都沒有,又繚繞著飄渺迷濛的“輕煙”,這樣的畫面使人不由得會產生一種淒涼、撲朔迷離的情思。在這裡,作者正是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蕭瑟、冷清,看那“一點飛鴻影下”的景象,“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幅畫面色彩斑斕,鮮豔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前一幅畫面在環境氣氛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同樣是秋天之景,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較這兩幅畫面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的,如果聯絡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答案就不難明白了。

    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二》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

    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透過描繪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東廣場到虎門南柵管理區衝元村3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