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同道八卦A

    一、正確理解與劃分樂句

    劃分樂句是為了理解樂句,理解樂句是為了理解樂曲。一篇文章,只有懂得了每句話的意思,才能理解全篇的意思。同樣,一首樂曲,演奏者只有懂得了每個樂句的含義,才能領悟全曲的含義,分清了樂句,就能體會到各句之間的關係。下面簡單地分析一下怎樣劃分樂句。

    對作品要反覆認真地體味、感受,從心理上接納每一個音和每一個句子,瞭解每一個音和每一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受力是正確劃分樂句最可靠的途徑。這一點在歌曲中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特別是那種結構方整性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詞對應著的四個樂句,句與句之間都有明顯的呼吸。而鋼琴樂曲中有的樂句也與此類似,分句比較清楚,容易理解。有的則不那麼一目瞭然,這就是“器樂化”的樂句。但無論如何,所有旋律實際都存在著樂句的構成。我們必須細心研究分析,瞭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風格特徵,作曲家的創作特徵、創作原因,並反覆地感悟,這是正確劃分樂句的第一步。

    與文章的句子不同,一個樂句有多種的劃分方案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這幾種方案都有其道理,都可以成立。但它們之中只有一種是最能令聽眾滿意的方案。因此演奏者要細心比較多種劃分方案,用心體會它們的細微差異,以選擇出在聽覺和感覺上最滿意的一種。

    要特別注意遠距離的音及頓音、跳音、被休止符隔開的音的劃分。這些音都不相連,但不見得不是一個樂句,演奏者要注意它們之間的運動趨勢,以及在表情達意上的連貫性。而有些樂句的劃分並不是在明顯的停頓處,而是在連續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中間。因此重視作品中的每個音對於處理好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細心體會。

    魯賓斯坦鋼琴大師告別演奏會(上)

    二、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合理運用樂句之間的呼吸

    要理解樂句。首先要理解它們的氣質、性格、風格,以及樂音運動的趨勢、邏輯關係,把理解的內容與音色的選擇、連奏與斷奏的奏法、力度及其對比變化指法等各種演奏記號與表情術語結合起來。理解樂曲上的所有標記是最基本的一點。任何一位作曲家對於其作品所做的處理都有其內在的道理,決不允許演奏者輕視馬虎。只有尊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尊重各種演奏記號,才能對作品進行較好的演繹。例如王建中創作的鋼琴曲《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的引子,這段音樂描寫了春天花鳥宜人的美麗景象。在演奏開始的倚音時,演奏者要用緩慢的吸氣帶動身體提起手臂,再用緩慢的呼氣放下手臂彈奏這個樂句,手臂動作隨著呼吸的頻率安靜而舒緩,這樣演奏的音色才柔和而集中。要演奏好這個句子,演奏者就要控制好氣息,呼吸不能太猛。這段樂句之後的琶音要立即換氣,氣口、氣感要快,演奏要與開始的倚音形成前後呼應,猶如遠方的驚雷滾滾而來。接下來要長吸氣,一口氣彈出長連音,把氣呼盡,後面的樂句是一組長連音,呼吸就自然協調了。所以這段音樂要呼吸兩口氣,並且這兩口氣要相互呼應,使音樂逐漸地展開,準確地表現出春天萬物生機的景象。再如,在此曲快板結束與慢板交接之處,在慢板的前6小節氣息必須沉住,演奏者要立即深深地吸足一口氣,先胸口提著屏住氣,然後慢慢地撥出來彈奏這段優美的旋律。接下來引入慢板部分,要用長氣息,流暢、舒展、豪情滿懷地彈奏左手一連串的16分音符,前面6小節憋足了的氣,在後面慢板中慢慢地釋放,將音樂逐漸並緩慢地推向高潮,這就是旋律的起伏帶給呼吸的不斷變化。音樂作品反映了作曲者心聲和情感,這些心聲和情感往往要透過演奏者的呼吸才能準確體現。旋律有了呼吸,才會有意味,才能去打動聽眾,才能讓欣賞者體會到音樂中觸及靈魂的境界。鋼琴演奏在速度、力度,以及其它演奏法上的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也很密切。作品的強弱所表達的都是作曲者內心湧動的情感變化,這些情感變化表達的都是作曲者無法用語言所能表述的內心訴說,所以每一個音符的演奏都會觸及作曲者敏銳的內心世界。鋼琴雖然是一件沒有生命的物體,但是如果演奏者能用自己的情感、智慧表現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東西,用自己的心跳、呼吸表達內心深處的美感,用手指去指揮著“它”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表達,就會讓鋼琴擁有生命,就能做到人琴合一,琴心共鳴,做到鍵盤成為心靈與手指的延伸,“人”“琴”“音樂”融為一體,這樣就能達到表現音樂內涵的目的。

    應注意呼吸的時間問題。我們知道,音樂本來就是一門時間的藝術,在時間中展開又在時間中結束。筆者認為,演奏者對於呼吸時間的把握,應該考慮到音樂本身的節奏特徵和律動特點。演奏者要善於體會這種感覺,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好呼吸的時間。在演奏一句長達幾十個小節的大起大落的旋律時就必須以舒緩而綿長的氣息為根本。同樣,在演奏情緒高漲激昂或者速度較快的一段樂句時,呼吸也應該相應加快,到高潮音之前的呼吸可以較深一些。但無論怎樣,演奏者的呼吸與樂句的呼吸在根本上應該是一致的,而且與樂段乃至整首樂曲的呼吸也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此外,對於學生演奏中呼吸的掌握,教師應先讓學生把樂曲演奏熟練完整,透過反覆哼唱樂曲的旋律來深入體會樂曲的斷句,然後將它運用到實際演奏中去,即將自身的呼吸與音樂的呼吸融為一體,以使學生達到“人琴合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表現音樂內涵的目的,學生也才能將音樂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

    魯賓斯坦鋼琴大師告別演奏會(下)

    音樂的呼吸感是鋼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它為整個演奏貫穿了“氣”和“韻”,它可以使快速的樂句淋漓酣暢,使慢速的樂句纏綿深沉。而不同演奏者呼吸的協調感,在樂曲表現中有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呼吸得是否自然,演奏得是否貼切,可表現出演奏員對樂曲的理解,以及對樂曲氣口切入的準確與否。

    總之,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讓學生正確帶動自己的身體,支配自己的手臂,給音樂插上騰飛的翅膀,讓音樂擁有想象的空間,將音樂表現得更加完美。

  • 2 # 三萬音樂橋

    ①先看譜,大概分析一下結構,一句多長、一段多長、有幾段,這樣至少可以知道哪裡要換氣,不同句子和段落的換氣有什麼不一樣。可以用唱譜來找氣口,以及一邊唱一邊彈、按自己的呼吸換氣,這種處理和聲樂作品的氣口是一個道理的。

    ②關於彈琴的換氣,跟呼吸是非常相似的,就是手臂或手指的一個非常舒適的“提”→“落”的過程

    因為只要是有旋律的曲子就有樂句劃分,類比寫文章就是會有逗號句號,類比唱歌就是會換氣呼吸。

    先提一下最簡單的方式是跟著唱。

    ①先看譜,大概分析一下結構,一句多長、一段多長、有幾段,這樣至少可以知道哪裡要換氣,不同句子和段落的換氣有什麼不一樣。可以用唱譜來找氣口,以及一邊唱一邊彈、按自己的呼吸換氣,這種處理和聲樂作品的氣口是一個道理的。

    ②關於彈琴的換氣,跟呼吸是非常相似的,就是手臂或手指的一個非常舒適的“提”→“落”的過程,找不到感覺可以參考太極拳(?)。

    比如快曲的快速抬腕下鍵的時候手腕最好不要太過鬆弛、以至於出現手腕弓起的樣子,如果是快速下鍵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多餘、不乾淨的動作,也會使下鍵不利落。而慢速抬腕下鍵則可以略放鬆一些手腕,不過也不要很誇張地弓起,不利於發力。而貼鍵下鍵就只在於手指的控制力了(手也是可以抬起的,但高度要小得多得多,因為經常是放在小氣口)。

    ④樂曲樂句中同樣也有呼吸感,我把它理解為說話、唱歌一樣的感覺,直白一點講就是強弱變化、速度變化以及特殊的處理要求。這就不是一句兩句講得完的了,不同的曲子都有各自的要求。對著譜子坐到每一個音樂術語的要求肯定是沒錯的,但是譜上基本只會每個句子標個大概,不會細化到每個音(這是廢話不然譜面也太亂了),同時不同演奏家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看譜子連線的地方,連線開始前把手抬起,放下彈第一個音,連貫彈完整,連線結束了把手抬起,這叫落提,做出呼吸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冰龍火炮打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