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i小姐

    如題,不過“洋節”,文化依然在融合

    文化融合(Cultural Integration )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以其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文化既不能全盤外化,也不能排斥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文化史曾經歷了先秦各國的文化交融、漢唐時對西域和東南亞文化的吸收。近百年來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較大影響的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

    中國的全球化程序在清代已經全面開始,和是否過個節日無關,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其實都在文化融合中。

  • 2 # 水流芳2019

    不過洋節也可以文化融合,過洋節也不等於文化入侵

    華人過洋節,總的情況是:很多人純粹是湊個外來節圖新鮮,圖個快樂與時尚;商家們最多是想圖個熱鬧搞個促銷;確實有極少部分年輕人因崇尚時髦和個性而過洋節;當然,也不完全排斥基督教的有意傳播基督文化。所以,很鄭重的過洋節的華人,實實在在非常的少。

    從調查中得知,華人根本就沒有過洋節的實質和群眾基礎,百年殖民地時代,基督教毫無顧忌在中國傳播,但並沒有被華人接受與認可,相反,佛教卻早早紮根中國,佛教節日盛行,似乎沒有人關注,而現在,過聖誕節卻存在爭議,在爭論中有人上綱上線,被扣崇洋媚外的帽子,上升到文化入侵,民族自信上去了,這其實是過度解讀。

    我不過洋節,也不提倡過洋節,但也反對禁止過洋節,這與文化,西化,崇洋沒半毛錢關係,有人反覆說,過一下洋節,與愛國、崇尚民族文化沒有半點衝突,只是為了多一份喜慶、休閒而已,只有哪些極少數人口喊反對,私下裡卻把錢和子女放美國的人才很可恥。

    佛教傳遍中國,沒有人擔心印度化,不叫崇媚印度,是因為中國比印度強大,華人自信不會印度化,而過聖誕節卻有人擔心西化,美國化,是不是因為美國比中國強大,害怕美國化?是不是缺失自信的表現去禁止?而事實上基督文化並不起源於英美,也不是他們的主流文化,因此,但願沒有這種心態。

    仔細深究,國內的西方洋節日還有很多,如:星期天、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等都是洋節,這其中好幾個是地地道道的英美人的節,或是與基督教相關的,如要禁,是不是都要禁了?

    全世界有1/4的人信奉基督教,對於基督教的節日,我們可以不提倡,可以不過、不理會,但不可以去禁止,否則就是與世界1/4的基督教人過不去 ,這怎麼能更開放?能一帶一路?這不是人為設定障礙?

    其實,中國的春節也很盛行,至少在東南亞如此,沒有那個國家明令禁止,美國總統還時不時在春節期間向全世界華人拜年!孔子學院開遍世界,令行禁止的幾乎沒有。國如海,有容乃大,容百川,也容泥沙,需要的是能自我淨化。

    網際網路時代把世界的距離已拉得很近,文化融合和地球村已深入人心,我們一直在點贊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的漢化改革、滿清接受並傳承漢族文化、唐朝文化影響世界,這實質是文化融合,那麼面對我們自己少數人過下洋節,就有人就上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覺得有點杞人憂天和敏感。

    就算文化入侵了,要抵制外來文化,正確的方法是提升民族節日的內涵,提高民族節日的感染力,不要讓中國的民族節日停留在吃喝和送禮的層面上,這就是疏導,而不是禁堵。

  • 3 # 風l兮

    現在我們國家漸漸發展壯大起來了!很多國家都開始把我們的節日元素吸收過去!漸漸的也成了他們的節日,而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基督教徒過聖誕!其實現在文化隨著人們眼界的開闊,網路資訊的發達,已經慢慢在融合了。

  • 4 # 劉福林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傳統和傳承,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習俗,文化,教養,在一個習慣了的環境里人們幹什麼都會覺得自然順暢,不會有別扭生分的感受。過洋節算怎麼回事?人家的人文習俗跟我們根本是兩回事,時下有些人一弄就是情人節,萬聖,聖誕等等亂七八糟的無厘頭節,搞不懂這些人瞭解這些節嗎?不瞭解為什麼要去過?根本原因是不自信,沒有自我的空虛,以為洋人的東西什麼都是比我們的好,太扯了。不否認西方有些東西是比我們的好,那是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而不是洋人比我們優秀。我們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這個世界唯一沒有中斷過文明程序的文明古國。西方人有好的東西我們要學習也應該學,但不是一切照搬,應該是去其糟粕吸取精華洋為中用。對的好的我們拿來補充我們的短板,至於其它的根本沒有必要去採用。

  • 5 # 水之清韻

    可以明確的回答,不過洋節照樣可以中西方文化融合。因為,我們中國文化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傳統,但由於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豐富燦爛的文化傳統,任何外來的文化都不能完全取代中國的本土文化,相反,對於一切外來文化,中國本土文化都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如佛教本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文化,而至從傳入中國之後就被中國文化所同化,佛教早已中國化,再比如中國的現代自然科學雖然是來源於西方國家,但中國能夠消化吸收,並且有所創新和超越,實現了科學體系的本土化,又比如在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等領域中國引進和吸收了西方的創作方法,並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產生了有世界影響的文化產品,如魯迅、徐志摩等現代作家的作品,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徐悲鴻的油畫作品等都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結果,而這些中西文化融合成果,並非是非要過洋節而得來的。中國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從來就不是全盤西化,對西方文化照單全收,連節日也全部照搬,這是違背中國借鑑吸收外來文化的原則和傳統的,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歷來都是以我為主、洋為中用而不是全盤照搬,實行的是拿來主義,把外來文化當著食物,吃進肚子裡,消化吸收其營養,排除和摒棄其糟粕,化洋為中,實現融合。而以為過洋節才能實現中西文化融合的意識其實就是一種崇洋媚外的思想,認為外國的一切文化都是先進的,要融合其實就是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徹底脫土胎換洋骨,連節日都要過洋節,這實際上不是中西文化融合,而是向西方文化投降,完全沒有自主文化意識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

  • 6 # AIA涅槃Lee

    有些洋節確實挺有意思的,比如“聖誕節”、“感恩節”什麼的,華人體驗一下沒什麼不好的。相反,還能促進華人對外國文化的瞭解,開闊視野。 大街上跑的汽車,人們吃、喝、用的東西,包括語言等各個方面不都是“進口”的嗎。

    有些國家不是也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嗎,像端午節、潑水節什麼的,只要外華人感興趣,人家才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呢,只要高興就行!所以,華人過洋節也很正常。

    不管是洋的,還是土的,有的節日過就好。這是全球一體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一種表現,只要大家接受就好。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存在華人強於或者弱於西方人的問題。過不過洋節,全憑個人的一種體驗,沒有經歷過,大家體會一下,還是可以的。

  • 7 # 品山103510031901

    本人看不慣崇洋媚外的奴才!而更喜歡學習吸取外國的文化,科技知識。一個民族要不能相容外來的優秀知識為己所用,就不能走向世界,征服世界,領導世界。這些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有些人總喜歡搞一些表面現象,起個什麼外華人的名字,掛個外華人的招牌,過外國的節日,沾一些洋氣兒,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這算什麼文明,我認為這就是洋垃圾,就像塗抹在華人臉上的汙狗。所以說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學習和利用外華人優秀的精華為我服務才是最很本的道理。

  • 8 # 黃灣吳先生

    過洋節跟文化融合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說不好聽的,現在過洋節的人大部分是弱文化人,他們無非是趕個時髦,圖個熱鬧,根本沒有辦法解釋洋節的歷史文化。

    換一個角度看,文化融合豈是靠過個洋節來實現的呢?中外文化歷史悠久,各有特色。只有政府團體和民間互相交流認識,各通有無,加以取長補短的方式來發展文化,通融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能否進入量子理論的四維物體世界,能否認識四維物本身,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