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我57610260

    確實是的。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大到驚人。父母豁達樂觀,孩子往往性格開朗活潑;父母自私狹隘、武斷,孩子往往自卑自憐。我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父親花心、出軌,導致我對婚姻嚴重缺乏信心,對男人不信任。正因為這樣,即使自己的婚姻矛盾百出,也強作笑顏不敢離婚,怕影響孩子的婚姻觀和幸福。

  • 2 # 冥蝶讀書

    2014年4月6日,對於英國搖滾明星鮑勃·蓋爾多夫來說,是悲傷的一天。他的二女兒,25歲的皮馳斯被發現死於家中,死因是海洛因吸食過量。屍體被發現時,她不滿一歲的兒子就待在她旁邊,無人照看。而14年前,2009年9月17日,皮馳斯的母親葆拉·耶茨也因為海洛因吸食過量死於家中。屍體被發現時,她3歲的女兒同樣是待在她旁邊,無人照看。在死之前,兩人就有多次吸毒過量的經歷,沒有發現她們有蓄意自殺的傾向,但是兩次事件都發生在她們單獨照看孩子的時候。

    皮馳斯和母親葆拉非常相似,她們從事同一個行業的工作,都是公眾人物,都有極佳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維,也都因私生活混亂經常出現在八卦小報上。她們也都擁有不穩定的性格,容易過激,缺乏安全感。皮馳斯曾經說過,母親葆拉雖然已經死了,但她仍然“活在自己的身體內”。為什麼皮馳斯會和葆拉如此相似,甚至連死因都如此一致?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書中給出了我們答案。

    (英國模特皮馳斯)

    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在《天生非此》一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的性格並不是由基因決定的,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家庭的養育模式決定的。在養育過程中,家庭對我們的虐待塑造了我們,我們又會把這種虐待投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就是我們跟父母相似的原因。一、遺傳給了我們什麼?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種說法造成了一個思維定勢,我們的一切,比如外觀特徵,性格等等,都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而實際上基因科學卻證明了不是這樣。2000年,令全球輿論亢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了突破,最終確定了人類的基因,一共有23000個。這個數字遠遠少於預期,最初人們估計人類基因數量應該有至少10萬。基因數量少意味著沒有足夠多的基因來解釋人類個體的心理差異。早在幾十年前,科學家們就在尋找那些能夠影響人類智商、精神疾病以及性格的基因。然而,研究結果最終證明,這種基因並不存在。這就意味著基因不能決定人類的心理特徵。基因組計劃的帶頭專家之一克萊格·文特爾最後確認,所發現的基因數量只能保證我們擁有人類的基本特徵,比如人類的外貌特徵,也就是說基因保證我們看起來是個人類的樣子,而不會長出牛的鼻子或者眼睛。也就是說,父母遺傳給我們的只是人類的外貌特徵,我們從遺傳中獲得的只是長得像父母。而人類豐富多樣的心理特徵是由生存環境決定的。現代心理學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家庭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二、虐待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存在三種行為機制: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孩子和父母之所以相似,這三種行為機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奧利弗·詹姆斯認為虐待是我們和父母相似的另一大成因。我們長大後,會覺察到言傳和身教的影響,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停止,比如一些生活習慣。對父母的身份認同比較難擺脫,因為這已經內化到了我們的人格中。但是奧利弗·詹姆斯認為,這些對我們造成影響的因素中,幼年時遭到的虐待是最難克服的。我們所受到的虐待包括精神虐待(不當處罰、被粗暴對待、父母偏心等等)、對精神和身體的忽視、身體上的虐待(體罰、性虐)等等。父母透過虐待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消極情緒被複制到孩子身上,決定著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成為孩子體內的一部分。孩子為了對抗這種消極情緒,會在以後不斷的重複表達這種情緒,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重演,從而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並且傳遞給後代。父母在虐待孩子時,自己其實是沒有覺察的,只是被情緒所驅使,事後也許會意識到問題,但是傷害已經無法挽回。弗洛伊德曾經有過專門的分析,他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把孩子受到的虐待稱之為心理創傷,這種心理創傷會永久存在,影響孩子的人格。奧利弗·詹姆斯結合現代科學,對這種創傷做出了進一步闡述。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創傷後遺症。受虐經歷導致孩子壓力過度,在大腦中產生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正常發育,繼而引發各類精神疾病。比如有過童年受虐經歷的人往往精神脆弱,一旦遭遇挫折,比如失業之類,就可能出現幻覺等精神狀況。這些化學物質中,有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非常關鍵。皮質醇激素是應激情況下產生的激素,用於開啟大腦中的“戰鬥或者逃跑”體系,以應對環境中的威脅。這個屬於生物本能,但如果頻繁處於這種緊張環境下,皮質醇激素就會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就很容易導致人格狀態不穩定,易焦慮、抑鬱、脾氣暴躁等等。如果總是處於這種威脅之下,這種“戰鬥逃跑”體系可能會一直保持開啟狀態,使得整個身體系統關閉,皮質醇會異常的低,這種警示功能完全失去作用,這種狀態就是一種精神變態的表現,冷酷殘忍,不受風險影響。我們在遭到虐待時,身體就會本能的處於應激狀態,皮質醇激素會迅速提高。在孕期的時候,母親的情緒變化,就已經會影響到胎兒的皮質醇激素水平。研究發現,母親在孕期如果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狀況,孩子患多動症、自閉症和人格障礙的機率會大幅度增加。因此,在孕期,保持母親的情緒穩定非常重要。孩子出生後,嬰幼兒期,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皮質醇激素就會出現波動,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會大幅度增加。年齡越小,受到的傷害會越大,3歲之前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年齡段,其次是3-6歲。統計結果發現,在育兒機構長大的孩子,由於缺乏足夠的照料(主要是迴應),大約有一半的男孩和三分之一的女孩成年後會患上人格障礙。家庭並非虐待的唯一來源,社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現代很多家庭,由於父母忙於工作,許多孩子在3歲之後會被送到幼兒園,而被媒體爆料出來的幼兒園虐待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當然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滿足孩子需要的照料者。從虐待的含義來講,我們所有人都受到過虐待,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虐待的程度和形式都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從而造就了我們的命運。正是這些不同,造就了人類多樣的心理特徵以及每個人不同的命運。

    三、如何改變這種宿命?既然我們的命運並非基因所決定的,那麼命運就是可以改變的,雖然很困難。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是放棄基因主義定論,相信自己以及他人是可以改變的。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僅僅是相信心理特徵不是由基因決定,它們就可能被改變。這種例子有很多,特別是有很多名人的例子。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對此有過專門研究,她提出了成長型思維的理論。這個理論已經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教育、體育訓練等很多領域。其次,對於成年的我們來說,需要做自我分析,重獲精神健康。奧利弗·詹姆斯建議最好找一位心理醫生,幫助我們深入分析自己的童年經歷,透過專業的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全新的體驗。這條途徑在目前的心理治療中,有不少技術可以做到,比如精神分析、意象對話等動力心理學方面的技術。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就是專門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三,在對孩子的態度上。我們既然已經意識到自己成了受害者,那麼就不能再繼續傳遞給孩子了。在懷孕期間,儘量避免壓力,尤其是產前三個月。對於嬰幼兒,奧利弗·詹姆斯專門研發了一種愛的炸彈的方法。這種所謂的愛的炸彈,其實就是提供一個專門的時間段,允許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無論孩子怎麼樣,都不要管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齊桓晉王之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