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太祖年間先是收復了淪陷400多年的燕雲之地,將蒙古人趕回了老家,隨後幾次遠征徹底搗毀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成祖則五次遠征一次次打擊韃靼、瓦剌等蒙古各部。而後雖然遭受了土木堡慘敗,但大明對蒙戰爭始終保持著優勢,可並沒有徹底消除蒙古的威脅。而清朝還叫後金時就已經把林丹汗打跑,蒙古帝國徹底覆滅,其後葛爾丹妄圖東山再起重演成吉思汗的輝煌也被康熙鎮壓了。是什麼原因能讓清朝幾十年就擺平了蒙古?
7
回覆列表
  • 1 # 尚膳監副書記海大富丶

    你這電視劇剛看到《康熙王朝》擊敗葛爾丹,接著往下看,《雍正王朝》裡還演了西北傾盡國力剿策妄阿拉布坦(漠西蒙古),乾隆朝也沒閒著,到嘉慶那還有鬧事的,從皇太極到這多少年了?朱元璋面對的是分家後又家道中落的蒙古,清前期面對的是分了多少回家他們自己都忘了的蒙古,早就不能跟那個地跨歐亞非的蒙古相提並論了,就是關公戰秦瓊,也該拿內憂外患的明末跟割地賠款的晚清出來比。

  • 2 # 香茗史館

    在蒙古問題上,明清兩朝境遇可謂全然不同。縱觀明朝兩百餘年,從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屢次北伐,到後來設九邊重鎮嚴防死守,明朝與蒙古的對立幾乎從未停止。然而,清朝卻完美的解決了蒙古問題,自皇太極攻滅庫圖克圖汗(也稱林丹汗)後,除準噶爾部曾與清朝產生激烈衝突之外,蒙古各部族始終奉滿清為正統。接下來,我們便嘗試從先天條件、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先天條件:明朝與蒙古天然對立,清朝與蒙古合作較早

    先天條件不同,可以說是造成明朝、清朝處理蒙古問題手段不同的主要原因,明朝與蒙古的天然對立,直接導致明朝和蒙古始終將對方視為敵人,而難以融洽相處;而後金由於崛起較晚,又面臨明朝威脅,因此在早期便與蒙古各部開始合作。

    1、明朝與蒙古天然對立。明朝畢竟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的,這自然導致了明朝與蒙古部落的敵對態勢。明朝建立後,除對投降的蒙古部眾予以籠絡外,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間,皆對北元和分化後的韃靼、瓦剌採取打壓,目的便是消除來自北方的殘存威脅。

    而對於蒙古諸部來說,雖然他們已經被趕回了草原,且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但無論是黃金家族後裔,還是頗有志向的蒙古貴族,都沒有忘記祖先曾經的榮耀,他們仍以恢復祖先的輝煌為奮鬥目標,虛弱之時固然蟄伏於草原,強大之後便又伺機南下。結果,明朝與蒙古之間的矛盾便始終難以調和,兩百多年來打打停停難有停歇。

    2、清朝與蒙古合作較早。相較於明朝而言,崛起於東北的後金初期實力較弱,雖然面對明軍屢戰屢勝,但勢力卻難以拓展至遼東以外。皇太極上臺後,因短期內無法入關,遂將重點放在了北韓和蒙古方面,在以武力迫使北韓臣服的同時,對東部蒙古部落極盡拉攏。

    在挑撥東部蒙古部落與庫圖克圖汗矛盾的同時,後金還與蒙古各部積極和親,這點從清初皇帝后宮中的大量蒙古女子便可看出,同時亦有大量滿清宗室女子嫁給蒙古貴族。結果,東部蒙古各部紛紛倒向滿清,不僅使得清軍多次繞道蒙古入關,同時也使得蒙古庫圖克圖汗愈加衰弱。

    3、黃金家族喪失統治權。自元朝覆滅之後,雖然黃金家族在蒙古各部中仍具有一定號召力,但這種號召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是越來越弱。雖有達延汗在位期間短暫中興,但其去世後蒙古便再度分裂,而隨著東部蒙古各部被後金拉攏,到庫圖克圖汗時,黃金家族能夠控制的部族越來越少。

    面對後金和蒙古各部聯軍的進攻,庫圖克圖汗先是被迫遷往歸化城,到了崇禎五年(1632年)4月,皇太極再度大舉西進,庫圖克圖汗只能率領人畜十餘萬西渡黃河逃竄,最終病逝於打草灘,而其子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無力迴天之下,只得獻出玉璽投降,黃金家族至此徹底喪失了對草原的統治,而蒙古各部對於恢復祖先榮耀已經無從談起,因此除準噶爾部以外,其餘各部對清廷的敵視態度並不強。

    先天條件的不同,再加上蒙古自身實力的影響,是造成明清兩代與蒙古關係全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明清兩代處理蒙古問題策略不同的根本原因。

    主觀原因:明朝以打擊羈絆為主,清朝則以鞏固控制為主

    由於先天條件不同,再加上明清兩代對於異域文化的容納程度不同,以至於明清兩代在處理蒙古問題上,採取的策略也完全不同,明朝以打擊和羈絆為主,而清廷則以鞏固和控制為主。

    1、明朝以打擊和羈絆為主。明朝在對待外族方面,始終奉行相對單一的民族政策,導致明朝朝野上下始終將蒙古部落視為異族,再加上雙方一直以來的矛盾和衝突,不論是明初時期採取積極主動出擊、打擊摧毀為主的策略,還是明朝中期以後採取的嚴密防範策略,明朝和蒙古一直以來便視對方為敵人。

    雖然明朝中後期,與蒙古的矛盾有所弱化,但由於傳統天朝上國的思想作祟,以及明朝以農為主的治國方式,明廷很難燃起向北、向遊牧為主的蒙古諸部擴張的動力,明朝雖與蒙古開啟了一定層次的交流,但雙方的這種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層次上,雙方關係並不牢靠,明朝在採取戰略防禦的同時,更多采取平衡蒙古各部實力為主的羈絆策略。

    2、清朝以鞏固和控制為主。由於自皇太極以來建立的良好關係,清朝入關之初仍堅持與蒙古和親,繼續對蒙古各部予以拉攏,蒙古各部則奉清朝皇帝為“天可汗”,雙方之間的來往,完全就是上下級之間的來往,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清廷基本將蒙古作為了自家後院。

    此外,清朝本就是漁獵、遊牧出身,在民族政策上要寬容許多,因此並不排斥將蒙古納入統治,而為了鞏固對蒙古各部的統治,清廷在採取宗教羈絆的同時,又設立“盟旗制度”,將蒙古各部固定在一定區域,嚴厲禁止其隨意遷移,從而自根本上消滅了蒙古各部整合和發展的可能。這種“盟旗制度”同樣使得蒙古諸部抵禦天災能力大大降低,遇到災年,蒙古人只能在飢寒交迫中等待清廷的救援,這使得蒙古各部更加依賴於清廷。

    如上,由於先天條件的不同,再加上明朝與清朝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朝在處理蒙古問題上的策略完全不同,進而導致蒙古部落對明清兩朝的態度同樣不同。

    客觀原因:俄羅斯的持續東擴,影響了蒙古周邊形勢

    隨著哥薩克騎兵於1582年越過烏拉爾山,俄羅斯開始在西伯利亞瘋狂擴張,至1639年時,沙俄勢力便已經抵達霍次克海,直抵太平洋西岸。俄羅斯的持續東擴,無疑對草原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此後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向北發展,退路已被俄羅斯完全堵住。

    此後,隨著準噶爾部崛起於草原西部,他們更是和沙俄沆瀣一氣,意圖從北部和西北部對大清施壓,從而在分裂西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壓縮清廷的影響範圍。準噶爾部的東侵和沙俄的南下,直接導致喀爾喀蒙古各部面臨極為嚴重的威脅,他們只能選擇更加依靠較為友好的清朝,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當清朝和沙俄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後,清朝的東北和中部邊界基本確定,雙方的爭奪重點便集中在了西域地區。此後,趁著準噶爾汗國爆發天災、民不聊生的機會,乾隆皇帝迅速出兵,徹底消滅了準噶爾部,將其統治區域徹底納入治下,使得清朝勢力延伸至天山南北。

    在明朝時期,蒙古的北方還沒有出現俄羅斯這樣的巨大威脅,他們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於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敵明廷,他們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無法、無力打擊為止。而自從俄羅斯東擴之後,蒙古中部的喀爾喀部面對壓力,卻是退無可退,只能選擇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

  • 3 # 東來閣公爺

    陰謀詭計勾心鬥角耍嘴炮,滿肚子壞水的東西,能幹了什麼大事,窩裡鬥假大空吹牛逼是強項。橫掃歐亞大陸讓世界人肝顫的是蒙古人成吉思汗,固定疆土最廣,爭服和解56個民族的是大清朝滿族人,想想吧,那些文字遊戲之乎者也陰謀詭計耍嘴炮吹牛逼假大空的東西,除了窩裡鬥壞水多,它能幹了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月花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