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okpr41847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指著鹿,故意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東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 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  示例: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點石成金  反義詞:是非分明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故意顛倒黑白  【字詞解釋】  1亂:叛亂,此處指篡奪秦朝的政權。  2設驗:設法試探。  3誤邪:錯了吧?邪:同“耶”,疑問助詞。  4陰中:陰:暗中。中:中傷。  5二世:秦二世。  6左右:身邊的人。  7阿(ē)順:奉承順從。  8法:刑法。  [編輯本段]【歷史典故】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透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義詞:顛倒黑白  清代李漁《憐 香伴·拷婢》“你說的話雖不是指鹿為馬,卻也是以羊易牛。”  [編輯本段]【原文】  三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戰數卻,  二世使 人讓邯,邯怒,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  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  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  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髃臣皆畏高。  【譯文】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鉅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鉅鹿。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於判決殺了李斯。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情況,請求指示。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將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開始畏懼趙高了。  【課文版】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課文版譯文】趙高想作亂,恐怕群臣不聽他的,於是他先做了一個實驗,牽著一頭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說錯了吧?為何說鹿是馬。”趙高問身邊的人,身邊的人有的沉默,有的說是馬奉承順從趙高,有的說是鹿。趙高於是就暗中用刑法陷害說鹿的人。此後大臣都怕趙高。  [編輯本段]【關聯人物】  ·趙高  趙高弄權  胡亥做了皇帝后,趙高對胡亥說:“陛下要注意,諸公子和大臣們正在為沙丘之謀而蠢蠢欲動啊! ”二世一聽, 馬上緊張起來, 忙問趙高如何應付。趙高見時機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說:“萬全之策惟有‘換血’,剷除禍患。這樣,陛下就可盡情享受人間樂趣了。”二世一聽,樂得手舞足蹈。於是,一場“換血”大行動開始了。大批朝臣先後被殺,連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們都慘死在屠刀之下。最後連李斯都遭五刑腰斬,閤家滅門。李斯一死,趙高便頂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親信都安插到了權要部門。趙高當了丞相後,成了秦朝的實際獨裁者。漸漸地,他就想踢開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擔心群臣不順從,於是就導演了一幕“指鹿為馬”的鬧劇。從此,群臣更加害怕趙高。  秦相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公元前247 年,李斯來到秦國,當上了秦王政的侍衛,後任命為長史,又拜為客卿,協助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屢建奇功。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  ·扶蘇  扶蘇(?~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長子,是秦朝統治者中最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逼其自殺。  [編輯本段]【現實意義】  順從性是與獨立性相對的一種意志品質,順從性強的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缺乏主見、易受暗示或懾於權勢、權威的情況下,常會表現出這種順從現象。  趙高“指鹿為馬”以考驗群臣的這齣戲就是應用了心理學上的順從現象。秦二世雖然提出質疑,但畢竟年幼,還要聽聽群臣之見。而群臣當中,一些人迴避矛盾、不吭聲,這種保持沉默的態度無異於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他們因此得以擺脫困境。不少人說是馬來順從趙高,這中間的確有人是為討好趙高,阿諛逢迎,跟著他講假話,但也少不了上面所說“順從性強”的人。他們在思維和實施行為的過程中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因而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人云亦云或是附和多數人的意見。這種“隨大溜”的情況,心理學上稱為“從眾現象”,即服從多數人的意見。如此,一些人懾於權勢而不表態,一些人阿諛奉承講假話,又帶動了一些順從者及從眾的人也跟著顛倒黑白。這樣,趙高“指鹿為馬”的謊言就佔了上風。在當時的氣氛下,頂著壓力講真話的人是要有點勇氣的,而且事後都被“暗中治之以法”,吃了苦頭。  順從現象在人的催眠狀態下表現得最明顯,此時,醫生往往利用病人無條件的順從來消除其心理矛盾、糾正其錯誤觀念,達到治療目的。清醒狀態下人還是需要多一些獨立思考精神,少一些順從心態,方為健康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鮐鮁魚乾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