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布衣1

    七夕乞巧,學織女善織。雖有鵲橋會的傳說,歌頌純真的愛情,但決非情人節。情人歷代含貶義,凡為情人者,皆為戳脊梁骨的物件。洋鬼子的情人節,怎能與豐富多彩,富於浪漫情調的鵲橋會相比。人們可設計多種形式為青年男女牽線搭橋,弘揚傳統文化。

  • 2 # 三觀粉碎機

    並不是,古代的情人節是元宵節,而七夕節則是乞巧節。

    那啥是乞巧節呢?

    乞巧節最早且具體的記載是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換句話說,早在漢代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乞巧節了。具體的形式是婦女們會把一個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的疏密來說明自己以後手工的巧奪與否,說白了就是用此形式來向上天乞討自己有一雙巧手。

    當然,隨著朝代和各地風俗的不同,乞巧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比如《西京雜記》中記載的婦女穿針引線,做些手工來乞求上天賜予巧手。

    而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但完全成型已經是南朝時期了。直到近代,由於婦女不需要再做女工,所以乞巧節逐被廢除,而牛郎織女和七夕結合,才有了現在的七夕情人節。

    大家都應該學過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其曰: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是的,元宵節才是古人的情人節。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在古代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和情人節從來沒有任何關係,只是現代商家炒作的結果。如果正如商家宣傳的那樣,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成為情人節,那麼牛郎織女的結局是什麼,在這天過節難道是希望“有情人終將兩地分居”嗎?

    中國古代如果有情人節這個概念,最能搭上邊的就是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三月三上巳節,以及吸收了上巳節主體功能的清明節。

    上元節人月兩團圓

    上元節即元宵節,最早出現在漢代,是為了紀念諸呂之亂的平定而設立,之後受到天師道“三元”影響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上元節。

    所謂的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祭祀上元天官大帝堯,七月十五祭祀中元地官大帝舜,十月十五祭祀下元水官大帝禹。

    因為在道教中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所以上元節是古代人們乞求一年好運的重要節日,只有過完上元節,新的一年才算真正開始。

    這一節日在宋朝發展到極致,又因為有《東京夢華錄》的記錄,完整的保留了上元節的全貌。在書中雖然宋人從冬至後基本就進入了過節模式,但是到了上元節還是鄭重的給出了五天的官方假日。

    到正月十五前三天,朝廷和民間都會緊鑼密鼓的開始製作花燈,而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實際籌備要提前很多。同時這五天還會有全天不間斷的各種戲劇表演。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萬家燈火,男男女女都會走上街頭慶祝狂歡,由於宋朝取消了宵禁制度。上元節的慶祝往往是通宵達旦,而且那時還沒有後世的男女大防。年輕男女們往往混淆在一起玩鬧慶祝,非常像現在的跨年夜。

    直到天光大亮,大家回到家中休息一天,待到黃昏,人們又湧上街頭,大戶人家紛紛設宴遍請親朋好友,經常又是慶祝通宵。到了第三天,花燈才會被撤去,代表上元節正式結束。

    不過這幾天也是宋朝官府最警惕的時候,尤其是開封城,經常會有不法分子趁機拐帶婦女兒童。歷史上有不少王公貴族家的千金小姐被拐帶失身,有些從此不見蹤影,而有些受害人被找到,但人販消失無蹤,受害人只能隨便找個人下嫁了之。

    不過這其中有多少膽大男女趁此機會私定終身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那時候上元節留下了不少男女思慕的詩篇佳句。

    不過隨著元朝入住中原,大部分假期被取消,全年只保留16天的假。但明朝後,開始恢復,並且從正月初八到十七有整整十天假期。但是清朝之後,只保留三天,官方不再舉辦燈會,但是民間還在自發進行。但是很多有趣的傳統也就此失去了。

    三月三上巳節

    三月三傳說是為了祭祀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是漢、壯、苗、瑤、侗等多個民族重要的節日。又受到上古巫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後來的上巳節。

    這天人們會到河邊進行“祓禊”活動,就是蘭湯沐浴,祛除晦氣黴運。同時男女們也會趁此機會相互談情說愛。《詩經》中的《鄭風 溱洧》一篇就是講述這個過程。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國神話中,仙女總是要到河邊洗澡,而總是恰巧被人看到,然後被偷走衣服,最終小仙女還要嫁給那個臭流氓。

    (洗澡的可能是蜘蛛精,偷看的也可能是豬八戒)

    更重要的是,三月三上巳節大概是中國唯一一個被官方承認的,可以合法的自由戀愛的節日。《周禮·地官·媒氏》中寫道: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翻譯一下就是,男子到三十歲就要娶妻,女子二十歲就要嫁人。凡是娶再婚妻子帶有子女的,都要書面記錄。仲春二月,令適婚的男女相會,有私奔的也不能禁止。如果有無緣無故不遵守以上命令的,要進行處罰。凡事沒有結婚的適齡男女都要幫助他們相親結婚,所有娶妻出嫁的,贈送的財帛不得超過五兩。

    春天到了,又到了小動物們……的季節了!看看,古人其實都已經想的非常周到了,而仲春時間和三月三的日期非常接近,所以上巳節也順便吸收合併了這個功能。

    因此,如果一定要在古代中挑選一個情人節的話,一定是三月三上巳節。

    清明節:我也曾是情人節!

    你們沒看錯,在古代清明節也包含了情人節的一部分功能。那是因為,清明節和上巳節日期非常接近,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又被清明節合併。現在我們清明節中還保留這踏青的活動,就是源自於上巳節。

    同樣是《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因為清明節包含了三月三,寒食節和傳統清明節的內容,會持續好幾天。

    在寒食這天,年滿十五歲的女孩會進行及笄的儀式,代表可以出嫁了,也是向身邊有適婚男孩紙的家庭表示,你們可以來提親啦。

    寒食後第三天是清明節,這天早上會全家出動,帶上祭品和各種零食玩具。大家會先進行掃墓活動,掃完墓後就會在野外進行踏青野餐,黃昏將近才會回去。

    這時候年輕男女也會趁著踏青的機會相互認識遊戲,如果相互之間都有好感,可能回家後就會讓家裡開始提親。

    這個習俗直到元朝之後,踏青戀愛的內容越來越少,掃墓的悲傷氛圍越來越濃重,逐漸到現在,清明節只剩下了掃墓一項活動了。

    七夕節到底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或者說乞巧節,更像是現在的婦女節或者說是女孩節。源於漢代,最早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在宋朝,七夕節同樣非常隆重,這天街上車水馬龍,女性們紛紛上街購買乞巧之物。這個節日是排除男性,女性專享的節日。到晚上家中男性都會迴避,全家女性在院子裡對著月亮擺下乞巧之物,向天敬拜,祝願自己能夠心靈手巧,未婚少女也會許願能夠得到一段美滿的婚姻。祈願完後,全家女性往往還會在院中擺下零食果酒相互之間談笑聊天。

    直到宋朝之後,女性被理教束縛,逐漸失去自由,七夕節的地位才會逐漸下降,到了近現代基本上只存在故事中。

    那為什麼最後會變成東方情人節呢?我考慮的是三月三等節日被清明吸收,現代幾乎已經沒有人知道了,加上三月三離最大的消費旺季過去的還不久,離2月14日西方情人節又很近。相比國慶、聖誕、元旦等重要消費節日集中的下半年,沒了五一長假的上半年,幾乎沒有什麼重要的節日。另外又有牛郎織女這對免費大IP,飢渴的商家便打造出了這個所謂的東方情人節(我覺得倒像是東方分居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蜂褪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