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系統由平臺、感測、接收、處理應用各子系統所組成。負責對探測物件電磁波輻射的收集、傳輸、校正、轉換和處理的全部過程。也就是將物質與環境的電磁波特性轉換成影象或數字形式。
中文名
遙感系統
外文名
RS
組 成
平臺、感測、接收等
轉 換
影象或數字形式
遙感(RS)簡介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誌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資料資料,並從中獲取資訊,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技術主要特點
1.可獲取大範圍資料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範圍的資訊。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影象,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影象,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資訊的速度快,週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影象。Meteosat每30分鐘獲得同一地區的影象。
3.獲取資訊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資訊的手段多,資訊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資訊。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資訊。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資訊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影象,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資料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資料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資料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影象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資料的新階段。遙感影象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資訊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遙感(Remote Sensing),從廣義上說是泛指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或事物的技術。即不直接接觸物體本身,從遠處透過儀器(感測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資訊(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資訊),經過資訊的傳輸及其處理分析,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分佈等特徵的技術。
通常遙感是指空對地的遙感,即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透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資訊進行探測,並經資訊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資訊資料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資訊的重要手段。
遙感在地理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使地理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遙感資訊應用是遙感的最終目的。遙感應用則應根據專業目標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遙感資訊及其工作方法進行,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築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遙感的原理與實踐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資料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資訊服務和決策參考。
(一)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中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透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二)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資訊源資訊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資訊的依據。
2、資訊獲取 資訊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資訊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臺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臺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裝置,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器和成像雷達等。
3、資訊處理 資訊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裝置對所獲取的遙感資訊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資訊處理的作用是透過對遙感資訊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資訊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資訊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資訊。
4、資訊應用 資訊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資訊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資訊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資訊作為地理資訊系統的資料來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遙感系統由平臺、感測、接收、處理應用各子系統所組成。負責對探測物件電磁波輻射的收集、傳輸、校正、轉換和處理的全部過程。也就是將物質與環境的電磁波特性轉換成影象或數字形式。
中文名
遙感系統
外文名
RS
組 成
平臺、感測、接收等
轉 換
影象或數字形式
遙感(RS)簡介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誌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資料資料,並從中獲取資訊,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技術主要特點
1.可獲取大範圍資料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範圍的資訊。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影象,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影象,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資訊的速度快,週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影象。Meteosat每30分鐘獲得同一地區的影象。
3.獲取資訊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資訊的手段多,資訊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資訊。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資訊。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資訊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影象,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資料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資料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資料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影象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到21世紀初,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資料的新階段。遙感影象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資訊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遙感(Remote Sensing),從廣義上說是泛指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或事物的技術。即不直接接觸物體本身,從遠處透過儀器(感測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資訊(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資訊),經過資訊的傳輸及其處理分析,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分佈等特徵的技術。
通常遙感是指空對地的遙感,即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透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資訊進行探測,並經資訊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資訊資料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資訊的重要手段。
遙感在地理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使地理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遙感資訊應用是遙感的最終目的。遙感應用則應根據專業目標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遙感資訊及其工作方法進行,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築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遙感的原理與實踐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資料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資訊服務和決策參考。
(一)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中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透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二)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資訊源資訊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資訊的依據。
2、資訊獲取 資訊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資訊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臺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臺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裝置,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器和成像雷達等。
3、資訊處理 資訊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裝置對所獲取的遙感資訊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資訊處理的作用是透過對遙感資訊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資訊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資訊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資訊。
4、資訊應用 資訊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資訊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資訊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資訊作為地理資訊系統的資料來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