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法律還是先有國家?這個問題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差不多。不過現在公認的答案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先有國家後有法。如果這裡的“法”是一個社會群體普遍認可的社會規範,那麼就應是先有法後有國家。
我們要系統地談法律的起源,還得從夏朝以前談起。這是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它還有許多別稱,如上古時代、神話時代,三皇五帝時代。
幾年前,湖北某中學出現了一付高考勵志的對聯;
苦盡甘來,十年寒窗苦讀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師生同喜,一朝金榜題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可見“三皇五帝”的傳說,在中國流傳甚廣。
三皇五帝,本是歷史神話人物 “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但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提法。
《尚書大傳》等書中認為三皇應當是燧(suì)人、伏羲和神農(炎帝),而緯書(漢代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義的一種書,裡面有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主張三皇應為伏羲、神農和女媧。《帝王世紀》中認為是伏羲、神農筆共工。《風俗通義》中則認為是伏羲、祝融和神農。我們把上面這些內容用大資料分析一下,伏羲、神農高票勝出,應是三皇中的二皇。第三皇就沒法確定了。
五帝也是一樣有爭議。《史記.五帝本紀》中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 (黃帝的孫子)、帝嚳(kù)(黃帝曾孫)、堯和舜;《禮記》中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少昊(shǎo hào)(黃帝長子)、顓頊;《帝王世紀》中認為少昊、顓頊、帝嚳(kù)、堯和舜為五帝。
這樣一來,三皇五帝本來是八人,而榜上有名的卻有十多位。關於這些人物的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捕風捉影,還真真切切地有出處的,又沒有一個權威的裁判,也真是無法確認。
其實三皇五帝到底是誰,也太不重要。那些研究三皇五帝方面的書,也是把這十幾個人都介紹一遍。三皇五帝其實就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集體代言人。
我們要重點說一下炎帝和黃帝。
炎帝就是神農氏,生活在姜水之濱(今陝西西南部),因此以“姜”為姓。
當時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生產工具用石塊打製而成,十分粗糙簡陋。人們主要靠採集樹果、打獵野獸為生,經常流動遷徙,居無定所,食物得不到保障,還時時受到疾病的折磨。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野菜長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能治病,哪些有毒誰也分不清。於是神農氏帶領大家向西邊大山走去。神農氏嚐遍百草,逐步積累了治療的經驗,給人們治病。又嚐出了麥子、稻子、穀子、高粱、粟類,讓百姓種植,這個典故就是神農傳五穀。
為了紀念神農氏當地百姓把神農氏架木為梯採藥那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流傳至今的中國最早一部藥物學古籍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就是《神農本草》。
與炎帝同時期還有一位更厲害人物,這就是黃帝。
黃帝實際上是軒轅氏的稱號。黃帝姓公孫,另外也有文獻認為姓姬。出生在當今的河南省新鄭市。《大戴禮·帝系》:“黃帝居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據傳他是伏羲的後代,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
黃帝所在生活的地方是黃土高坡,孕育他們的大河是黃河,面板又是黃色的,因此他們極其喜好黃色。後人尊重黃帝,同時也尊重其所好。於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色便發展為皇帝的至尊之色,皇帝穿的衣服就是黃袍。
黃色在明清時期被賦予了厚厚的等級色彩,黃釉瓷是皇家至高無上地位的一種體現,被宮廷所壟斷,並禁止民間使用。
另外相傳,黃帝統一中原以前是“熊”為圖騰的。後來皇帝統一了中原後,為了安撫歸附的部落,放棄了原來的“熊”圖騰,使用了一種新圖騰,這種新圖騰就是“龍”,它是由原來的“熊”圖騰的頭部和一種“蛇”圖騰的身子組合而成。這就是龍的傳人說法的由來。
當時,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個部族。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落為核心。 東夷部落在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便展開了一場武裝衝突。炎帝部落被蚩尤打敗了。炎帝為了維持生存,急忙向同集團的黃帝求援。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重任,與蚩尤展開大戰。傳說黃帝與蚩尤一共打了三場仗,交鋒72次,最後將蚩尤打敗。
恢復的元氣炎帝此時又不滿黃帝成為老大,開始表現出了各種的不服,不出所料,他起兵造反了。於是炎黃二帝又發生了火拼。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勝出,此時炎帝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爭。
這場戰爭徹底結束了原始社會末期因戰爭而形成的雙頭領的體制,逐漸向一元制領導體制轉換,在中國的政治制度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相傳,黃帝一生共有25子,歷史上堯、舜以及夏、商、周、秦等朝的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以後華夏集團逐漸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宰者,其部落中的臣民慢慢融入到炎黃部落中來,炎黃部落的子孫就這樣世世代代的繁衍下來。由於炎帝與黃炎是屬於同一個部落,因此華夏民族的後代一直以炎黃子孫自居。
為紀念炎帝和黃炎的功績,1983年,國家郵政管理部門發行一套《黃帝陵》特種郵票,全套3枚,分別描繪了黃帝陵外景、黃帝廟中的人文初祖殿、相傳黃帝親手種植的軒轅柏。1998年發行了《炎帝陵》郵票,全套三枚,圖案分別展現了炎帝陵午門、行禮亭、陵墓的外觀面貌。
法律是如何起源的?三皇五帝都是誰?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集郵公司同年也發行了一枚“炎帝陵”彩色金屬小全張。眾所周知,郵票是國家的名片,也是一種有價證券,只能由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發行。一個省級集郵公司哪有這種的權力?因此當時的國家郵政局嚴厲批評了湖南省郵政局,並嚴令其收回、上交銷燬。但是,由於有一部分已經被湖南郵政局銷售到市場,無法收回。因此,《炎帝陵》金箔小全張這個地方郵政發行的怪胎一直存在於市場,但是對於它的地位一直存有極大爭議,儘管發行量不大,但也可能永遠也不會成為珍郵。
三皇五帝時期,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對這個時代的事用追憶來表述是比較恰當的。法律的起源問題也不例外。
在人類發展史上,先經歷過的是母系社會,那時人們均“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但隨著生生產力的提高,男子在生產中逐漸處於主導地位,在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以父權為核心的家長制逐漸在中國建立起來。這種父權既能包括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支配權,也包括對家族財產、奴僕的所有權。人們的血緣關係不但未鬆動、解體,反而越越來越牢固。家國一體的格局也越來越明確。
古代賢哲們認為,上古時代的前期是沒有法制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視之,就是階級社會之前的原始社會或氏族社會公社時代。恩格斯說: “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制度呵!沒有大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理的。一切爭端和糾紛,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氏族相互解決。……,一切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
恩格斯用了極其讚美的語言描述了這個時代生活,也許就是對這段時光最經典的概括。那時社會生活極其粗簡,對於物質需求也極其簡單,人們之間爭端相當少,實現沒有必要用規範來約束。也可能由於智力低下,沒能力創制一套完整的社會規範來。
人類歷史上這樣一個無法無天的時代,到底是“獸處群居,以力相徵”的恐怖時代,還是“不競不營,無榮無辱”的唯美時代?我們僅能靠的是追憶。
先有法律還是先有國家?這個問題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差不多。不過現在公認的答案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先有國家後有法。如果這裡的“法”是一個社會群體普遍認可的社會規範,那麼就應是先有法後有國家。
我們要系統地談法律的起源,還得從夏朝以前談起。這是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它還有許多別稱,如上古時代、神話時代,三皇五帝時代。
幾年前,湖北某中學出現了一付高考勵志的對聯;
苦盡甘來,十年寒窗苦讀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師生同喜,一朝金榜題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可見“三皇五帝”的傳說,在中國流傳甚廣。
三皇五帝,本是歷史神話人物 “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但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提法。
《尚書大傳》等書中認為三皇應當是燧(suì)人、伏羲和神農(炎帝),而緯書(漢代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義的一種書,裡面有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主張三皇應為伏羲、神農和女媧。《帝王世紀》中認為是伏羲、神農筆共工。《風俗通義》中則認為是伏羲、祝融和神農。我們把上面這些內容用大資料分析一下,伏羲、神農高票勝出,應是三皇中的二皇。第三皇就沒法確定了。
五帝也是一樣有爭議。《史記.五帝本紀》中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 (黃帝的孫子)、帝嚳(kù)(黃帝曾孫)、堯和舜;《禮記》中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少昊(shǎo hào)(黃帝長子)、顓頊;《帝王世紀》中認為少昊、顓頊、帝嚳(kù)、堯和舜為五帝。
這樣一來,三皇五帝本來是八人,而榜上有名的卻有十多位。關於這些人物的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捕風捉影,還真真切切地有出處的,又沒有一個權威的裁判,也真是無法確認。
其實三皇五帝到底是誰,也太不重要。那些研究三皇五帝方面的書,也是把這十幾個人都介紹一遍。三皇五帝其實就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集體代言人。
我們要重點說一下炎帝和黃帝。
炎帝就是神農氏,生活在姜水之濱(今陝西西南部),因此以“姜”為姓。
當時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生產工具用石塊打製而成,十分粗糙簡陋。人們主要靠採集樹果、打獵野獸為生,經常流動遷徙,居無定所,食物得不到保障,還時時受到疾病的折磨。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野菜長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能治病,哪些有毒誰也分不清。於是神農氏帶領大家向西邊大山走去。神農氏嚐遍百草,逐步積累了治療的經驗,給人們治病。又嚐出了麥子、稻子、穀子、高粱、粟類,讓百姓種植,這個典故就是神農傳五穀。
為了紀念神農氏當地百姓把神農氏架木為梯採藥那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流傳至今的中國最早一部藥物學古籍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就是《神農本草》。
與炎帝同時期還有一位更厲害人物,這就是黃帝。
黃帝實際上是軒轅氏的稱號。黃帝姓公孫,另外也有文獻認為姓姬。出生在當今的河南省新鄭市。《大戴禮·帝系》:“黃帝居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據傳他是伏羲的後代,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
黃帝所在生活的地方是黃土高坡,孕育他們的大河是黃河,面板又是黃色的,因此他們極其喜好黃色。後人尊重黃帝,同時也尊重其所好。於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色便發展為皇帝的至尊之色,皇帝穿的衣服就是黃袍。
黃色在明清時期被賦予了厚厚的等級色彩,黃釉瓷是皇家至高無上地位的一種體現,被宮廷所壟斷,並禁止民間使用。
另外相傳,黃帝統一中原以前是“熊”為圖騰的。後來皇帝統一了中原後,為了安撫歸附的部落,放棄了原來的“熊”圖騰,使用了一種新圖騰,這種新圖騰就是“龍”,它是由原來的“熊”圖騰的頭部和一種“蛇”圖騰的身子組合而成。這就是龍的傳人說法的由來。
當時,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個部族。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落為核心。 東夷部落在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便展開了一場武裝衝突。炎帝部落被蚩尤打敗了。炎帝為了維持生存,急忙向同集團的黃帝求援。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重任,與蚩尤展開大戰。傳說黃帝與蚩尤一共打了三場仗,交鋒72次,最後將蚩尤打敗。
恢復的元氣炎帝此時又不滿黃帝成為老大,開始表現出了各種的不服,不出所料,他起兵造反了。於是炎黃二帝又發生了火拼。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勝出,此時炎帝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爭。
這場戰爭徹底結束了原始社會末期因戰爭而形成的雙頭領的體制,逐漸向一元制領導體制轉換,在中國的政治制度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相傳,黃帝一生共有25子,歷史上堯、舜以及夏、商、周、秦等朝的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以後華夏集團逐漸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宰者,其部落中的臣民慢慢融入到炎黃部落中來,炎黃部落的子孫就這樣世世代代的繁衍下來。由於炎帝與黃炎是屬於同一個部落,因此華夏民族的後代一直以炎黃子孫自居。
為紀念炎帝和黃炎的功績,1983年,國家郵政管理部門發行一套《黃帝陵》特種郵票,全套3枚,分別描繪了黃帝陵外景、黃帝廟中的人文初祖殿、相傳黃帝親手種植的軒轅柏。1998年發行了《炎帝陵》郵票,全套三枚,圖案分別展現了炎帝陵午門、行禮亭、陵墓的外觀面貌。
法律是如何起源的?三皇五帝都是誰?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集郵公司同年也發行了一枚“炎帝陵”彩色金屬小全張。眾所周知,郵票是國家的名片,也是一種有價證券,只能由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發行。一個省級集郵公司哪有這種的權力?因此當時的國家郵政局嚴厲批評了湖南省郵政局,並嚴令其收回、上交銷燬。但是,由於有一部分已經被湖南郵政局銷售到市場,無法收回。因此,《炎帝陵》金箔小全張這個地方郵政發行的怪胎一直存在於市場,但是對於它的地位一直存有極大爭議,儘管發行量不大,但也可能永遠也不會成為珍郵。
法律是如何起源的?三皇五帝都是誰?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三皇五帝時期,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對這個時代的事用追憶來表述是比較恰當的。法律的起源問題也不例外。
在人類發展史上,先經歷過的是母系社會,那時人們均“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但隨著生生產力的提高,男子在生產中逐漸處於主導地位,在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以父權為核心的家長制逐漸在中國建立起來。這種父權既能包括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支配權,也包括對家族財產、奴僕的所有權。人們的血緣關係不但未鬆動、解體,反而越越來越牢固。家國一體的格局也越來越明確。
古代賢哲們認為,上古時代的前期是沒有法制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視之,就是階級社會之前的原始社會或氏族社會公社時代。恩格斯說: “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制度呵!沒有大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理的。一切爭端和糾紛,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氏族相互解決。……,一切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
恩格斯用了極其讚美的語言描述了這個時代生活,也許就是對這段時光最經典的概括。那時社會生活極其粗簡,對於物質需求也極其簡單,人們之間爭端相當少,實現沒有必要用規範來約束。也可能由於智力低下,沒能力創制一套完整的社會規範來。
人類歷史上這樣一個無法無天的時代,到底是“獸處群居,以力相徵”的恐怖時代,還是“不競不營,無榮無辱”的唯美時代?我們僅能靠的是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