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
2 # 此時此刻5960892
打個簡單直接的比方,你在十字路口,四個方向四個大卡車同時向你衝過來,你還反應的過來嗎?還知道往哪跑嗎?只是一個方向車衝過來,你跑得空間就大了
-
3 # 薩沙
原因大體是這麼幾個:
第一,炮火準備的原因。
總攻之前,一般會有大量的炮火準備,發射幾十噸炮彈也是尋常事。
而總攻的炮火覆蓋是很有講究的。
一般來說,在總攻前炮彈仍然落在第一線敵人陣地,一旦總攻開始之前,火炮就會延伸到二線陣地炮擊,目的就是讓部隊迅速攻上去。
而此時,總攻部隊一定要迅速出擊,趕在一線部隊被炮擊後,來不及修理工事,組織防禦,甚至補充傷亡和彈藥損失的情況下發動攻擊。
如果稍微遲一些,敵人就會迅速完成陣地上的準備,你攻上去難度就更大了。
第二,各部隊協調攻擊的原因。
總攻不可能是某個部隊獨自進攻,往往是很多部隊協同從多方向,多區域進攻。
這個目的是讓敵人首尾不能呼應,分散敵人的防禦兵力和火力,事倍功半。
這樣一來,敵人顧此失彼,進攻很容易成功。
如果你只用一路進攻,很可能落入敵人火網中,最終慘敗。
而各路部隊協調攻擊,就要講究時間的一致性,不然還不如不協調,等於徒增傷亡而已。
第三,戰場紀律問題。
既然是總攻,往往都是規模較大的部隊。
而大部隊作戰不是游擊隊打伏擊,一定要嚴格遵守軍紀。
而軍紀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時間。
規定你第二天10點到某個地方,你就必須趕到,不然就是違背軍令。
讓你在第二天12點發動進攻,你就必須進攻,不然也是違背軍令。
自然,如果你有困難可以向上級彙報,得到批准以後可以推遲時間。
但如果你沒有彙報,擅自推遲時間,這在打仗的時候足可以掉腦袋的,是非常嚴重的事件。
任何一支軍隊作戰,對於這方面軍紀絕對不可能含糊,不然絕對不可能打贏戰爭。
1942年1月4日凌晨,湘江西岸嶽麓山第九戰區前敵指揮部,一群參謀開始向薛嶽彙報:楊副司令長官所屬之第20軍、第58軍到達攻擊線,羅副司令長官所屬之第26軍和第79軍到達攻擊線,王副司令長官所屬之第37軍、第78軍到達攻擊線,戰區直屬第4軍、第74軍到達攻擊線,氣氛煞是凝重,因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最後關頭就要到來了。
在泰山軍第10軍的拼死防守下,日軍兩個師團狂攻48小時也未能克城,而外圍中國軍隊的八個軍已經完成了對日軍的反包圍,“天爐戰法”大獲成功。薛嶽遂鎮定下令:以司令部發射三顆紅色訊號彈為標誌,凌晨5時起各部隊向敵人發起總攻!《長沙保衛戰》的這個橋段基本反映了抗戰歷史,看起來確實讓人熱血沸騰。
總攻時間是戰區司令部用電臺通知到各集團軍、各軍的,三顆紅色訊號彈這事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多此一舉,其實也未必。那個年代可不是每個官兵都有走時準確的手錶的(所以一般戰前要對錶),許多低階軍官甚至都沒有手錶,所以即便公佈了統一總攻時間,也不代表所有基層部隊都有條件準確掌握時間,從長沙附近的最高點嶽麓山打訊號彈,也是雙保險的一個好辦法,那為什麼必須公佈總攻時間呢?
第一,涉及到整個戰區參戰部隊的協同問題。
在天爐戰法的“熔爐”階段,薛嶽調集了戰區所屬之羅卓英第19集團軍、楊森第20集團軍、王陵基第30集團軍主力,以及戰區直轄的第4軍、第10軍、第74軍等部隊參戰,這其中第10軍負責堅守“爐膛”長沙城,而其他八個軍20多萬人馬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攻擊方向和到達時間各不相同,如此龐大規模的大兵團會戰,沒有統一的總攻時間那就亂套了。
薛嶽的總攻令也包括了圍攻部署,那就是面對長沙城下以及擔任交通線掩護的日軍第3、第6和第40師團,各部隊必須同時並且分頭向日軍發起攻擊,如此才能使日軍全線崩潰。如果是亂糟糟先後投入戰鬥,則優勢兵力就變成了“添油戰術”,這是兵家大忌。所以總攻命令和時間下達後,日軍三個師團同時遭到猛烈圍攻,均是自顧不暇,再也無力援助其他師團。
第二,涉及到防禦部隊轉入反攻的時間問題。
李玉堂第10軍的任務是死守長沙,給其他外圍部隊趕到戰場爭取時間,以一個軍20000多人硬抗日軍兩個精銳師團的進攻,第10軍的壓力可想而知,預10師師長方先覺連遺書都寫好了(戰後被公佈在報紙上)。所以從1941年12月31日的晚間前哨戰鬥打響,到跨年以後的1月4日凌晨,第10軍各部始終以防守為主,甚至已經開始巷戰了,傷亡十分慘烈。
及至日軍發現情況不妙準備撤退時,第10軍也應從正面發起追擊作戰,這樣的攻防轉換也必須有準確的時間點,反攻早了,傷亡很大的第10軍有可能被日軍殺個“回馬槍”,反攻晚了,則日軍已經脫離戰場跑遠了。所以薛嶽必須確定外圍各軍已經完成了戰術包圍、日軍確實開始要溜時,才能下令第10軍轉守為攻,參與最後的追殲作戰,這也影響著總攻時間點的確定。
第三,涉及到諸軍兵種的合成作戰問題。
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還比較落後,湖南戰場上也沒有制空權,所以暫時涉及不到軍種間的協同,不然的話,空軍出動也需要準確的總攻時間(歐洲戰場那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嶽麓山那有戰區直屬炮兵的,不僅有大口徑150毫米榴彈炮,還有40多門山炮野炮,一直在支援第10軍的守城作戰,給攻城的鬼子以嚴重殺傷。
那麼在第10軍和趕到長沙南郊的第4軍轉入反攻時,嶽麓山上的炮火必須延伸射擊,要不然當中國軍隊衝到原來日本兵控制的城區,不是要挨自己的炮彈炸了?所以總攻時間的確定,對大兵團作戰中的軍兵種合成攻擊,那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飛機進場、坦克出動、炮火延伸、通訊線路鋪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馬虎不得,而各部隊、各軍兵種共同遵循的,就是同一總攻時間。
《長沙保衛戰》畢竟是文學作品,還有相當劇情是不符合真實歷史或者軍事常識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刻畫出來鬼子的狡猾,實際上在1942年1月3日晚7點30分,日軍第11軍司令部已經下達了“反轉令”。由於日軍掌握著制空權,同時在電訊偵察方面也比較先進,根據空中偵察和電文破譯等手段,阿南惟畿已經知道前線三個師團即將遭到合圍,再不及時撤退就要被包餃子了,尤其是鬼子糧彈兩缺漸成強弩之末。
所以日軍的撤退令其實要早於薛嶽的總攻令,只是中國軍隊四面八方而來(長沙以北也有原來轉入兩側山地的部隊),所以日軍想逃命也不那麼容易,每向北撤一步,都要發生激戰。同時,由於中國軍隊機動能力較差,絕大部分都是步行趕來,至總攻令下達時,仍有部分部隊並沒有趕到戰場,比如抗日鐵軍第74軍奉命從全州馳援,到日軍跑路時也未能抵達長沙,所以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其實沒什麼戰果。
另外就是在敵後擔負截擊任務的幾個軍,戰鬥力不夠強悍,包括第78軍、第99等部隊,按薛嶽的總攻部署,共有三個軍另一個師為東方截擊軍和西方截擊軍,只有他們死死攔住日軍的去路,後面追趕的大部隊才能完成圍殲。顯然,這幾個軍雖然給日軍造成了一定麻煩,也斃傷不少鬼子,卻最終沒能真正的截住敵人,中日雙方的戰鬥力還是差距較大的,最終,薛嶽設想的聚殲戰打成了追擊戰和“擊潰戰”。
無論如何,第三次長沙會戰都是抗戰期間較為輝煌的戰役,九戰區部隊給日寇第11軍以沉重打擊,使其未來兩年多的時間裡,再不敢南犯長沙,戰略意義還是很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