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哥哨位

    剛剛看過介紹德國F125軍艦的電視軍事影片,按照排水量來說,7100噸的排水量應該屬於驅逐艦範疇,不過,現在的護衛艦排水量越來越大,與驅逐艦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倒也無妨,就叫它護衛艦也無所謂。和排水量比,德國F125型護衛艦上的武器配置可真是有點太謙虛了,偌大的一艘護衛艦,武器配置簡直就是一艘輕型護衛艦的強度,因此,被評價為:“七千噸的排水量,兩千噸的戰力”(《現代艦船》評語)。

    德國海軍F125型護衛艦原計劃配置的武器裝備是很強悍的,具備對陸打擊,防空,反潛,反艦等作戰任務,只不過是後來一步步削減武器配置,使這艘排水量7100噸的護衛艦變成了一艘執行低烈度對陸對海作戰的護衛艦。F125護衛艦艦首安裝一座127毫米奧托艦炮,可以發射炮射導彈,對100公里的目標進行打擊,這個配置對得起7100噸的排水量,沒有疑問。防空導彈有點弱,只有前後佈置的兩部21單元的“拉姆”Block II型艦空導彈裝置,屬於近程防空導彈,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反艦導彈採用了8枚RGM-84型魚叉反艦導彈,屬於老型號,並不算先進。輔助武器有兩座27毫米MLG 27型遙控機關炮,只能應付低烈度的威脅。另外還有5挺12.7毫米遙控機槍,2挺手動控制的12.7毫米機槍,這個佈置並不多見,可能是考慮到反恐反海盜的需要。原計劃安裝4門高能水炮(可能也是反海盜,反恐襲需要),由於射程太近的因素而放棄了,保留了兩門水炮用於滅火作業。配置了兩架反潛直升機用於反潛。這是F125上的武器配置情況,這個配置是不強的,7100噸排水量的軍艦配備如此簡單的武器確實是有點太謙虛了。

    F125型護衛艦保留了安裝艦載垂髮系統的空間,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安裝,具備安裝對陸打擊巡航導彈的能力也沒有安裝。反潛武器除了兩架MH-90多用途反潛直升機外,在也沒有其它武器了,艦載魚雷發射管都沒有,也沒有反潛導彈,因此,反潛能力是極為有限的。不過,做為具備對陸打擊能力的一型護衛艦,F125護衛艦上最吸引眼球的是艦體舯部位置各有兩艘長度超過10米,速度達40節的快艇。同時,F125型護衛艦還配屬了50人規模的特種部隊,艦上也有專門的指揮所和彈藥庫,同時還預留了放置兩個20英尺集裝箱的空間。由此來看,F125型護衛艦是突出對陸作戰的。

    從F125護衛艦上的武器裝備配置來看,並不是專門針對海上作戰而定位的,而是具備對陸作戰的多用途,多功能型護衛艦,說明德國戰略思想的改變。F125護衛艦自動化程度是很高的,據說配置艦員人數100人左右。不過,外界對於德國這型F125型護衛艦,爭議較多,並不被看好,甚至是被戲稱為“武裝大遊輪”。

  • 2 # 魑魅涅槃

    德國海軍最新裝備服役的F125型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高達7200噸,如果按照海軍傳統驅逐艦和護衛艦按照噸位劃分的話,的確德國海軍將其劃分為護衛艦不合適,畢竟F125型導彈護衛艦滿載7200噸的排水量已經比很多國家海軍的驅逐艦滿載噸位都大,但是德國海軍仍然將其算是護衛艦主要和德國海軍乃至歐洲各國當前的定位有直接關係。

    一直以來區分一艘軍艦屬於導彈護衛艦還是屬於導彈驅逐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按照噸位劃分,比如一般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基本在6000-10000噸之間,護衛艦因為自身定位低於驅逐艦的原因,噸位普遍在1000--5000噸之間,比如中國這幾年批次裝備服役的056型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只有1300噸,屬於輕型導彈護衛艦;而法國海軍的阿基坦級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6000噸,則算是大型導彈護衛艦了。

    但是這種衡量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的海軍軍艦,比如德國海軍最新裝備服役的F125型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7200噸,德國將其定位於大型導彈護衛艦,日本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高達2.7萬噸,比我們大家熟悉的提康德羅加、光榮級這些導彈巡洋艦噸位都大不少,但是日本海自仍然將其歸類為護衛艦行列,所以依然按照噸位大小來區分的話已經不太適合了。

    其實像德國二戰後建造的五型軍艦雖然都屬於護衛艦,但是噸位卻越來越大。從上世紀60年代初建造的科隆級護衛艦,是戰後德國海軍自行建造的第一款軍艦滿載排水量只有2750噸;到80年代初的F122型不萊梅級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3600噸;再到次級艦滿載排水量4700噸的F123型勃蘭登堡級導彈護衛艦;再到滿載排水量6000噸的F124型薩克森級導彈護衛艦、最終到如今我們看到的7200噸的F125型符騰堡級導彈護衛艦。可以看到德國海軍的軍艦噸位在不斷上升,但是從以上五型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不斷上升之際,裝備的武器裝備卻沒有和其他軍艦一樣充實,甚至配不上自身7200噸排水量也是有原因的。

    一、大家都知道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在戰後的軍事武器發展上受到了很多制約,除了德國軍隊裝備的武器裝備數量、軍隊規模等受到嚴格管控外,在軍工企業發展上也受到了很大制約,所以在二戰期間為納粹製造武器裝備的很多軍工企業在戰後紛紛轉身投入到民用製造業中去,比如大家熟悉的大眾、寶馬、保時捷、奧迪等都是如此,更包括為這些汽車企業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很多軍工企業在戰後也全面轉型。當然對於德國軍隊而言,為了防止軍國主義復辟,德國三軍裝備的武器裝備規模也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存在,所以在二戰後十幾年內德國的軍隊雖然還沒有東西德合併,當時雙方裝備的武器裝備主要以北約和華約其他國家制造的武器為主。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德國才自主建造了第一艘科隆級導彈護衛艦,當時因為科隆級滿載排水量不到3000噸,歸類為導彈護衛艦很是合適。

    後面建造的不萊梅級、勃登堡級、薩克森級、符騰堡級雖然滿載排水量在不斷上升,但是定位卻依然歸類為護衛艦,也是因為在各國海軍的定位中護衛艦主要用於”防守作戰“,所以德國海軍的軍艦長期歸屬於護衛艦就是為了在定位上避免和戰後的德國軍隊發展限制條件相沖突。

    另外德國海軍的規模很有限,同時期基本只裝備有用於防守作戰的護衛艦等一些輔助軍艦,但是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德國海軍所面臨的挑戰卻越來越多,對於海軍的需求卻越來越大,所以在只裝備一型主力戰艦的情況下,德國海軍的軍艦就要具備更多的使用用途,比如除了常規的防守、近海反潛等常規作戰外,還要具備遠洋巡邏等作戰,那麼光是遠洋巡邏就要求軍艦的噸位更大、海上適航標準更高、海上長時間航行時間、距離更長更遠,所以這也是德國海軍護衛艦噸位不斷遞增的原因所在。

    另外像F125型這種滿載排水量高達7200噸、比很多國家驅逐艦噸位都大,但是裝備的武器裝備卻和一些千噸級護衛艦相仿也是有原因的。二戰後的整個歐洲地區各國都大力發展經濟、民生,加之歐盟和北約的成立,使得歐洲各國的防務壓力和軍費預算越來越低。如果繼續和之前一樣建造專屬遠洋作戰的驅逐艦、巡洋艦、建造近海作戰的護衛艦等軍艦的話根本不現實,所以歐洲很多國家紛紛搞這種”噸位超標、作戰能力嚴重縮水“的類驅護艦,這種夾雜在中間的護衛艦噸位雖然比常規護衛艦大很多和驅逐艦相似,但是卻在遠洋航行能力上卻比護衛艦強不少,而且比起真正的驅逐艦因為降低了武器裝備數量和等級標準等,所以價格更為便宜,也算是一種在有限軍費預算和海軍越來越高需求上的妥協產物吧。

    比如意法合作的阿基坦級滿載排水量6000噸、荷蘭的七省級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6400噸、丹麥的F316級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6700噸、德國的F125型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7200噸等,以上這些歐洲新造的護衛艦普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噸位越來越大,但是裝備的武器裝備卻很單薄,而這背後的原因都一樣---在有限的軍費預算下,儘可能的實現海軍需求的最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戀愛以來還沒同居過,安排一起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