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關駝鈴
-
2 # 唐燏00
謝邀。看到關於“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唐朝,真的這麼拉胯?”感想如下。古代的邦國,甚至大一統的皇朝都是這樣,即使像秦始皇廢除前朝諸侯王國分封制的弊病,建立郡縣君子專制,到漢初剷除異姓王換上同姓王,再到實施推恩令,再到明朝靖難之役,都一直沒有解決地方上擁兵自重的隱患。像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對武人謀朝篡位太深有體會啦,可是也沒有想出一個最好的辦法,只能豁出一頭對外屈辱議和,對內打壓各種軍事閥門勢力而已。所以唐朝的時候,雖然國力強盛八方來朝海宴河清,但是在一系列的宮廷角逐政變過程中,根本就沒有心思顧及地方上各方面勢力的暗流湧動,兄弟不和外人欺是真的,自相矛盾骨肉相煎時,就是擁兵自重的軍閥和外部敵對勢力增強的時候,國都一旦有個馬高蹬短小休克的空檔,就會引起騷亂譁變甚至是夷狄入侵。從唐玄宗開始,代宗德宗和僖宗都曾經棄城出逃,到唐昭宗時,更是人心離散,有職無權,皇帝的號令被限制在三宮六院和金鑾寶殿裡,甚至都指揮不動皇城禁軍。老話說“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就是這個事,即使再有道理舌燦蓮花功德無量,也沒有人聽,甚至不敢同情讚許。而那些擁兵自重又自命不凡的地方武官卻不計生靈塗炭的後果膽大妄為,不論什麼事情如何複雜艱難,都能用武力霸氣解決一錘定音,剩下的各種各樣的洽當理由就任由別人去自行腦補,沒有一丁半點的愧疚和自責。古代皇帝把軍政大權交給兵馬大元帥的時候,都是可以託付和十分信任的,可是一旦交割完畢真的就寢食難安一百萬個不放心,就像如今的老賴借錢不還成啦大爺,一催就腦翻臉不認人,曾經的你儂我儂早拋九霄雲外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有逃避追責挺而走險。因此人心不是難測而是易變,親賊難防。一般只能像司馬昭對鄧艾鍾檜那樣,名為督戰力挺,實為就地擒拿,絕對保證能輕鬆收回權力的能力。作為天子也要如開國皇帝一樣,保證在任何時候都能御駕親征,討逆平叛。所以,只知道投機取巧享受山呼萬歲的大唐朝李氏後繼者們,只是熱心權力的爭奪遊戲,沒有人去認真辛苦的經營國事,國都六陷天子九巡的拉胯場面就在所難免啦,以至最後想有一番作為也已欲哭無淚無力迴天。
回覆列表
是真的,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就走下坡路了,可以說與前期的強盛相比簡直象兩個朝代,皇帝完全沒有權威。我們通常所說的強盛大唐就是指安史之亂以前唐朝,以後的唐朝中央失去了權威,並喪去西域、南詔、回乞等大片領土,迴歸到秦朝時的領土。
“國都六陷、天子九逃”是指從安史之亂開始,長安被攻陷六次,皇帝出逃避難九次,具如下:
第一次,安史之亂髮生後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到四川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舉反叛,十二月便攻陷東都洛陽。第二年六月叛軍攻破潼關,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唐玄宗帶一幫人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帶一幫人北逃靈武。七月,叛軍攻陷長安。
第二次,吐蕃攻破長安,唐代宗逃到河南陝州(三門峽)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盡調西域唐軍回來平叛,西域空虛,吐蕃趁機坐大。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乘大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青海、甘肅的廣大地區。河西守將程元振隱情不報,到了十月,吐蕃攻到了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長安震驚,唐代宗以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抵禦。還沒有來得及集結兵馬,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眾渡渭水逼近長安。李光弼率領的10萬軍隊抵擋不住,唐代宗李豫放棄長安逃跑到河南三門峽。吐蕃攻陷長安後燒殺搶掠15天,最後立金城公主之倒李承宏為傀儡皇帝(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時和親吐蕃),然後撤兵西退。
第三次,涇原兵譁變攻入長安,唐德宗逃到奉天(乾縣),吐蕃兵二入長安
唐德宗上臺後對河北三鎮進行削藩,引起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建中四年(783年)八月圍攻河南襄城,唐德宗調西北的涇原兵馬去解圍。十月,涇原節度使帶領五千兵馬經過長安,適逢下大雨,士兵都淋溼透了,凍得瑟瑟發抖。唐德宗讓京兆尹王翔去犒賞軍隊,可唐德宗太小氣,王翔帶去的盡是粗米鹹菜,引起涇原兵不滿,發生譁變,攻入長安城。唐德宗急忙又派宦官送去二十車錢財錦帛慰勞兵士,可兵士不認賬,殺死宦官,攻入皇城。唐德宗倉遑出逃到奉天,叛軍迎朱泚(鳳翔節度使)為帝,國號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
叛軍繼續追殺唐德宗,唐德宗二次派使臣向吐蕃求援,吐蕃再次出兵與唐將李晟一起攻入長安,消滅叛軍。
第四次,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到四川
唐末朝政腐敗,朝政被宦官把控,地方上是藩鎮割據,王仙芝、黃巢農民大起義暴發,到唐僖宗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黃巢大軍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到四川。
第五次,鹽池爭利,王重榮李克用攻入長安,唐僖宗再逃鳳翔
光啟元年(885年),唐僖宗剛從四川返回長安,他寵信的宦官田伶孜為奪得池鹽之利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玫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向王重榮開戰。王重宗則求救於太原李克用,二人聯手大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神策軍潰散,唐僖宗於十二月逃亡到鳳翔,長安城遭到亂軍劫掠。
第六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作亂攻入長安,唐昭宗出逃終南山
景福二年(893年),唐昭宗想改組禁軍,結果遭到利益集團者反對,引發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做亂。乾寧元年(894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勾結邠寧節度使王行瑜、華州節度使韓建共同出兵攻打長安,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昭宗出城逃奔終南山石門。
韓建劫持唐昭宗到華州
乾寧二年(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其子王珙與其兄王重榮之子王珂爭奪節度使之位。實力強大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支援王珂,昭宗便將節度使給了王珂。李茂貞支援王珙,由此大為不滿,乾寧三年發兵攻入長安,昭宗倉促離開長安,打算逃去太原投奔李克用,不料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韓建恐嚇昭宗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之後,昭宗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強行滯留在華州兩年有餘。
第八次,李茂貞劫持唐昭宗到鳳翔
天覆元年冬(901年),朝官與宦官的矛盾尖銳化,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謀誅宦官;這正中朱溫下懷,他立即帶兵出發,到河東時,先上書請昭宗去東都洛陽。宦官韓全誨等人聞訊後大驚,乾脆先下手為強,劫持昭宗及其家屬到鳳翔投靠李茂貞。朱溫率兵入關中後,首先打敗華州節度使韓建,取得華州,隨後進入長安城。天覆二年(902年),朱溫帶兵圍困鳳翔,與鳳翔李茂貞為爭奪昭宗展開了激戰。
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
鳳翔孤立無援,城中糧食斷絕,又遇嚴寒大雪,城中軍民大量凍餓而死。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宮自磨糧食,每天磨豆麥喝粥,以求生存。鳳翔百姓更慘,吃人的現象普遍發生。天覆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貞實在沒法再守下去了,將韓全誨等二十多名宦官斬殺,將他們的首級送給城外的朱溫,同時將昭宗也交給了朱溫。天覆四年正月,朱溫將昭宗遷到由他控制的重建的東都洛陽。
唐朝頻繁發生國都、淪陷天子外逃的原因與它的體制有關,即安史之亂後宦官興起,控制朝政,各地節度使擁兵自立,中央失去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