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枇小杷

    在茶圈常常聽人說起,普洱比綠茶耐泡。

    有人將其解釋為,原料老嫩不同。

    越嫩的茶,越是不耐泡。

    全是芽尖的頂級高階綠茶,往往就泡一、兩回。

    而普洱茶,尤其是古樹普洱,放眼望去,全是粗茶老葉。

    用料上,普洱茶是芽葉連枝式的採摘,一般要採到一芽三四葉。

    葉片大,茶梗明顯。

    模樣比起鮮嫩青蔥,嬌滴滴的綠茶,要顯得粗獷豪邁許多。

    然後,普洱茶的耐泡度相對會更高一些。

    聽到這番話,下意識就讓人覺得不對勁。

    如果說,茶葉越嫩越不耐泡。

    那麼,你讓西湖龍井、金駿眉、白毫銀針等,情何以堪?

    這三類茶,分別作為綠茶,紅茶,白茶的高階茶代表。

    何時,被人貼上了“不耐泡”的 標籤?!

    《2》

    綠茶原料細嫩,不如普洱茶耐泡?

    且慢,這其中有誤會。

    綠茶裡最有名氣的,當屬西湖龍井,據說是周總理老人家最喜歡喝的。

    龍井茶的外形,是嫩芽加嫩葉的組合。

    扁平挺秀,色澤綠翠。

    清香鮮醇,“鮮”味當頭。

    每年到了春末夏初,總能在各大平臺,看到綠茶新茶嚐鮮的訊息。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龍井新茶的鮮,清潤動人。

    但很多人一直誤解綠茶不耐泡,其實是陷入了誤區。

    江浙一帶,歷來是出產綠茶的大戶。

    當地在沖泡綠茶時,最常見的方式是用玻璃杯泡。

    而用玻璃杯泡茶,它存在一個特點——茶水不分離,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湯水裡。

    於是,就導致了用玻璃杯泡茶,投茶量不能放太多。

    不然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容易變濃變苦。

    玻璃杯泡綠茶時,茶水比例在1:100左右。

    往杯底平鋪一小撮幹茶,再添入熱水沖泡,靜置片刻即可。

    或者是稱茶2-3克,放在茶則內,準備泡茶。

    考慮到玻璃杯泡茶的特點,投茶量少,水量多。

    一杯綠茶在泡過一兩回之後,茶味變淡,再正常不多。

    換成用蓋碗沖泡,採用1:20的茶水比,再做一回實驗。

    標準容量100-110毫升的蓋碗,投入西湖龍井5克。

    沸水沖泡,快速出湯,避免悶泡。

    品質上好的,採用群體種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的龍井綠茶。

    同樣能泡到七衝,八衝,不成問題。

    所以,在將“不耐泡”這頂黑鍋扣在綠茶身上前,可得仔細斟酌!

    再來反觀普洱茶的沖泡。

    喝普洱,極少有人用玻璃杯泡。

    並且,普洱茶沖泡的茶水比例,壓根和綠茶不在同一起跑線。

    以生普為例,同樣是標準容量的蓋碗,投茶量要放到8克。

    投茶量多,注水量少。

    茶多,水少。

    這時候,再去談綠茶不如普洱耐泡,根本就是不公平!

    《3》

    全是芽頭的金駿眉,反而不耐泡?

    非也。

    按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對好茶的莫大誤解。

    金駿眉,是頂級紅茶的代表。

    它本身最傳奇的地方,在於要用數萬顆芽葉,方能製成一斤成品。

    用料金貴,產量極少,尤為珍貴。

    自2005年橫空出世以來,就牢牢穩居茶圈風雲榜單。

    甚至是,引領了以芽頭加工成紅茶的潮流。

    但大家有所不知,關於金駿眉紅茶的定義,有專門的標準規範。

    金駿眉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單單是因為用料成本高,以芽頭為原料。

    更在於這三點。

    1.產區限定。

    按相關標準的規定,有且僅有以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565平方千米範圍內的高山茶樹單芽,方才適製成金駿眉。

    換言之,金駿眉本身受到地理產品標誌保護。

    其它產地的紅茶,不能盜用“金駿眉”這個名義。

    就如同,產在了湖南,四川的橙子,就不能再冠名“贛南臍橙”。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先天產地對於農作物、經濟作物的影響,不言而喻。

    2.樹種限定。

    因為金駿眉的茶樹,以桐木關當地有性繁殖的群體種茶樹為主。

    換做了其它樹種,未必能實現獨到的風味品質。

    3.工藝限定。

    採用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系列加工工序製成,成品具有湯色金黃,湯中帶甘,甘中透香的特徵。

    基於種種前提限定,正宗的金駿眉產量有限,極為稀罕。

    別的不說,光是產區正宗這一點,市面上十之八九的“金駿眉”,經不起檢驗。

    作為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走出來的金駿眉,天然的產區生態極佳,適合茶樹的生長,原料內質積累豐沛。

    先天產區優越,內質充足的正品金駿眉,但凡是工藝別太糟糕,就不存在不耐泡的問題。

    用蓋碗泡茶,輕鬆泡上十來衝,不在話下。

    而如果是在網上低價出售,幾十塊就能買到兩大盒的“金駿眉”,產區不正,原料不佳。

    先天品質就有短板的茶葉,自然容易出現泡不到兩衝,茶味就明顯變淡的問題!

    《4》

    白毫銀針滋味寡淡,不耐泡?

    真相,你對好茶的瞭解太淺薄了。

    白茶裡,白毫銀針是名列金字塔尖的存在。

    採摘難,用料精,十不採,加工難,要求多,產量少。

    按物以稀為貴的世間真理,優質的白毫銀針,向來身價不低。

    然而,每每提起白毫銀針,總有人覺得它的味道淡,不耐泡。

    這究竟是為什麼?

    先來正式闢謠,這兩點完全是對白毫銀針的偏見與誤解。

    白毫銀針的芽頭飽滿,結合“十不採”的採茶要求。

    細瘦芽不採,風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態芽不採……

    標緻的白毫銀針,芽頭肥壯飽滿,一旗一槍特徵顯著。

    將芽頭從中剖開,可以發現,它的內裡是“筍狀結構”。

    內在的白毫層,一層連著一層。

    像是俄羅斯套娃,剝開一層,還有一層。

    高山原料的優質銀針,內裡的白毫層,足足可達5-7層,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沖泡白毫銀針,將內在的茶味,層層解鎖。

    基於這樣的特點,白毫銀針不僅不怕沸水燙。

    相反要用足夠高溫的沸水,環壁注水,快速出湯,徹底瀝乾。

    結合這套經典的蓋碗泡茶招式,優質的高山白毫銀針,完全能泡到12、3次左右,不在話下。

    並且,泡出來的茶湯風味,清甜鮮爽,清潤淳和,毫香濃郁,花香盈然。

    所謂的滋味淡,不耐泡,味如白開水,根本與它扯不上關聯!

    《5》

    看待一款茶究竟耐不耐泡,不能片面的一刀切。

    一概的認為,越是原料細嫩的茶,越不耐泡。

    這樣的想法,從起點出就錯了。

    因為,茶葉耐泡與否,和原料細嫩程度無關。

    而是得看茶葉的內質積累,以及沖泡方式。

    產區好,工藝精,儲存到位。

    符合“三好”原則的優質茶,內質充沛。

    在逐次沖泡下,茶味緩緩釋放,層層展現。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內質充足的好茶,加之恰到的沖泡方法,又怎麼會存在不耐泡的問題?

    所謂的“嫩茶不耐泡”說法,以一概之,太扯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30致尊版配置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