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林擷英

    《一股液體流經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見一位老前輩,他說,你怎麼跑到西海固去做志願者了?現在那裡的人都吃上飯了嗎?以前有人說窮是因為他們不愛勞動,是這樣嗎?

    ②這恰恰是我最初記住西海固這個名字時對那個地方的全部瞭解。而現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難盡。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強烈地發現,一個人的未來如果都在別人的預言裡,將是極大的一樁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個樣子”,成為我最後選擇去寧夏西海固當一名志願者的全部理由。原來,我從來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都是不滿的。我常常會把理想中自己的狀態想象成液體,儘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麼載體中就是什麼形態,在上海這個容器裡就像上海那樣規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變成一個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沒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長時間生活過,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裡的人其實是一樣的。但我的導師張教授說:“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寬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時候拋下我深山裡的學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訴那些來自各地的華人,有個地方叫西海固,你們不要只看見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兩三週後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獨自一人摸回深山,給我的學生看看記錄城市真實面目的照片,叫他們好好學習,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貧瘠在想象中似乎應當是一片雪白的鹽鹼地,寸草不生;人們衣衫襤褸,牛羊瘦骨嶙峋;失學兒童遍地,校舍東倒西歪。這些都是講“貧困”時必備的要素,缺一即難以達到聽眾的“期望值”,甚至還可以被稱為“那還算可以嘛”。我們在雪地裡拍的照片就被一位聽眾認為,如果是鹽鹼地就會震撼他的心。我給生活在城市裡的朋友看我的學生點著蠟燭在教室裡看書的數碼照片,因為閃光燈太亮,誇張了蠟燭的效果。他們說:“哇,這蠟燭真厲害,可以點亮一間教室耶,現在已經點得起蠟燭了麼?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是連蠟也點不起的。”我只能報以一笑。

    ⑥我們有時會不會意識到,我們的心靈已經越來越難以感受震撼?那些為了使自己的心靈達到震撼的幻想,將會把真正生存在這裡的農民逼到怎樣的困境?貧困縣的貧困不是“死去”的標本,它也在發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⑦每登上一個山頭我就要心酸,那些關於農民不願幹活的傳言真是冤枉。退耕還林除了對生態的維護,還旨在向外輸出剩餘勞動力。而農民們的觀念尚未如此與時俱進,不勞動靠補貼,就會被人說懶,他們就不斷開荒,開在陡峭的斜坡上,開在幾百米高的山頂上。貧瘠的土地,即使是開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開荒所帶來的危害,顯然不是普通農民可以預見得到的,土地將更加貧瘠,水土流失將更加嚴重。山體滑坡,道路塌方,大風揚沙就是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出校門,我們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個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傑作”。

    ⑧我的同伴小賀在回收自己的農村問題調查問卷時,發現有學生問:“老師,我們這裡很貧窮,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訴我們怎麼辦嗎?”焦慮的人有一點點萌動,如果我們給出的答案並不那麼容易立竿見影,這種萌動馬上就會消失的。我們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給後來的人。

    ⑨在很多問題上,我們的理想和現實的狀況之間相差太大。校長從學校的燃眉之急考慮,安排我們統統去教高中,我們卻覺得教小學或者初中,也許對建立一代人的觀念來說更有用。當我的學生堅守他們的陋習不改時,我們包含了放棄意思的一句話常常是:“你們老了,改不了啦。”他們會鬨笑一陣後依舊我行我素。小學生不會,小學生偏要好好地做給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學生朋友。我們一起去爬山,他們從不瞻前顧後,也不在意自己的儀態,用盡身體的各個部分奮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頂之上,“挑釁”說:“你上來呀!”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很感動,他們還都是輕盈溫暖的液體,沒有沿途積聚的泥沙的負擔,也還不會凝結成四季不化的堅冰。

    19. 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嶙峋:指人或動物消瘦露骨的樣子

    B. 貧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層薄

    C. 立竿見影:比喻立刻見到功效

    D. 萌動:開始發芽

    20.下列對文意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海固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貧窮”的想象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難盡”,表達了作者對西海固人精神狀態的失望和對貧困山區未來發展方向的迷茫。

    C.“我”選擇去西海固做一名志願者的理由是不想讓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軌道行進,想感受更廣闊的世界。

    D.“我”意識到理想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巨大差距,覺得作為志願者應該努力從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觀念做起。

    21. 文章題目叫“一股液體流經西海固”,文中的“液體”有哪些特點?它們有什麼象徵意義?(6分)

    22. 文章第⑥段中說:“我們有時會不會意識到,我們的心靈已經越來越難以感受震撼?”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為什麼要這麼說?你個人認為當代人的這種狀態會造成怎樣的後果?(5分)

    24. 本文中人物的觀念、認識與其生活的環境常常有著密切的聯絡。下列對經典作品中人物與其所處環境的關係,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出身在一個“爛包”的家庭環境中,雖然從書中看到更遼闊的世界,但還是像哥哥一樣安於清貧。

    B.《紅樓夢》中,劉姥姥感慨於賈府一頓螃蟹宴的開銷夠鄉下人吃一年的,這是因為她生活在相對貧苦艱難的底層環境中。

    C.《論語》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一句,形象地闡明瞭一個人要能夠在艱苦的條件下經得起環境考驗的道理。

    D.《吶喊》自序中,魯迅用“毀壞鐵屋子”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希望透過文學來改變國民精神、改造社會大環境的願望。

    答案:

    19.(2分)D 20.(3分)B

    21.(6分)

    【答案示例】

    ①隨圓就方,可塑性強;輕盈溫暖,不改清澄又清新向上;②“把我的理想狀態想象成液體”,象徵著我對待生活生命的參與、接納與適應,代表著對人生寬度的追求;“小學生還都是輕盈溫暖的液體”象徵著他們的朝氣蓬勃(或“純潔”),有熱情,代表著更好的未來。

    【評分標準】

    第①問2分,第②問4分。

    22.(5分)

    【答案示例】

    ①原因:人們對貧困山區的認識停留在很多年前,這種誤解在面對現在的貧困山區生活時就會覺得它們稀鬆平常,而不會再為他們的困境而觸動;大城市人常有優越感,“期望”貧困山區以慘狀帶來震撼,不夠困苦則難以被打動。②結果:會讓當代人變得越來越麻木、冷漠,同時也無助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或地區的發展,使之無法得到相應的關注和支援,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

    【評分標準】

    第①問3分,意思對即可;第②問2分,言之成理即可。

    23.(6分)

    【答案示例】

    ①“從複雜喧囂流向簡單寧靜”既是指“我”從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上海來到貧窮閉塞的西部支教,也指我真正拋開了到來之前的種種憂慮而回歸心靈的質樸與寧靜;希望學生“從簡單寧靜逃離”,是指希望學生們抱有改變生活與命運的願望,不安於現狀,能夠從貧困落後閉塞的生活環境中掙脫出來。②作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寄託了對學生們的美好祝福與對他們未來的憧憬。

    【評分標準】

    共兩問,第一問4分,每點2分;第二問2分。

    24.(3分)A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就要相親了,作為一個89年的單身女性我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