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49140970397

    一、紅糖的起源

    人類對糖的喜愛,是基因裡帶著的。遠古的人類以狩獵為生,肉食為主。除了偶爾採集一些蜂蜜,在水果成熟的季節吃一些漿果外,很少能夠吃到甜味的食品,因此在遺傳基因裡,攜帶著對甜味的美好記憶。

    因此,小孩子很少有不喜歡吃糖的,而且很容易吃過量,以至於大人不停提醒要少吃點,小心把牙吃壞了。這也是遠古人類基因裡遺傳下來的,因為那時候不容易吃到糖,在漿果成熟的季節,爬上樹,吃到飽。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製糖國家之一,用小麥、高粱等穀物來釀酒和製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詩經》裡就有與飴糖有關的記錄。說明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就會製作飴糖了。

    成語“甘之如飴”的飴字,就是指飴糖,滿足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含飴弄孫描繪的是人間最美好的天倫之樂。

    飴糖也叫麥芽糖,是最為古老的糖,現在還有人制作,在昆明叫叮叮糖,一般是賣糖人背一個裝著飴糖的揹簍,手拿兩塊鐵塊,沿街行走敲擊,發出叮叮的聲音。成為許多人美好的回憶。

    而我們現在說的糖,一般是指用甘蔗或者甜菜製作成的糖。

    中國最早有關甘蔗的記錄出現在屈原《楚辭 ·招魂》的“靦鱉炮羔,有柘漿些”一句,柘就是甘蔗,柘漿就是甘蔗汁。說明戰國時期就能對甘蔗進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最早關於甘蔗加工而成的石蜜(固體甘蔗糖)的記錄則出現在西漢初年劉歆的《西京雜記》裡,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的記錄,高帝是指漢高祖劉邦,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體糖,還不是現在的手工紅糖。進貢這個,說明在當時還是稀罕物。

    到了東漢張衡的《七辯》中,出現了“沙飴石蜜”這個名詞,沙飴就是砂糖,說明裡面有蔗糖的結晶體,石蜜沿用西漢初年的叫法。

    晉代,竹林七賢嵇康的孫子稽含在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記錄了甘蔗的形狀、種植地和當時蔗糖的製作方法。

    無獨有偶,同時期的《南中八郡志》也做了同樣的記錄,說明甘蔗種植與兩廣、雲貴等南方一帶,使用的製作方法是曝曬法,即將甘蔗榨汁後,在太陽下曝曬,蒸發掉水分,留下糖分等固體物質,估計是受曬鹽的啟發。

    中國官方正史中對老紅糖的記載,最早見於《新糖書》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大唐盛世甘蔗的種植擴大,消費量也明顯增加,原來的曝曬法制糖因為效率低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現印度比哈爾邦南部),學習製糖技術,這就是手工紅糖熬煮法的來歷。大大提高了製糖效率。一直沿用至今。沙塘一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使用的,沙就是指手工紅糖中的結晶體,今天一般寫作砂糖。

    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製糖師傅已經掌握了蔗糖提純脫色工藝,製出白糖,當時叫霜糖,同時,四川遂寧出現用甘蔗製作的冰糖。

    唐代出現的土法制糖一直沿用到現在,延續一千多年。

    唐代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傳到日本。與此同時,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及製糖技術傳到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這些國家又把他們傳遍南北美洲國家。

    中國第一部甘蔗製糖專著是北宋人王灼於1130年撰寫的《糖霜譜》,全書分7篇,分別是中國製糖發展歷史、甘蔗種植方法、製糖裝置、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製糖行業狀況等。明末1637年,宋應星寫出一本更系統更詳盡的專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

    13~16世紀,隨著東南沿海居民的下南洋,製糖技術傳到東南亞島國。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法兩國的化學家發明了甜菜製糖技術,工業化製糖開始出現。二十世紀初,工業製糖開始在中國出現,手工製糖開始衰落。中國真正形成完整製糖工業體系是在1949年以後。高效低成本幾乎完全取代了手工製糖,除了在極少數蔗糖產區還保留著手工紅糖的生產外,幾乎全被工業化取代。

    二、紅糖的消亡

    20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程序,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大量的麵包廠、飲料廠、餅乾廠誕生並且迅速發展。這些食品加工廠,一律需要大量糖的供應,而塊狀的紅糖,完全無法滿足這些工廠的需求,一來其手工製作的方式無法量產,無法大量供應,二來是因其特殊濃郁的香味以及顏色。

    於是,白糖廠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從1947年開始,中國陸續興建了兩百多家白糖廠。絕大部分工廠,採取了國際上普遍的硫化法脫色製糖,但是總有一部分尾料顏色無法脫除,這部分尾料,由於顏色呈現紅色,被命名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場以後,為了更快地被消費者接受,就借用了“紅糖”這個名字,畢竟紅糖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已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裝上都進行了這樣的標註:紅糖(赤砂糖)。

    近十年以來,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養生需求,赤砂糖廠家不斷推出新產品,如大棗紅糖、阿膠紅糖、薑汁紅糖、益母紅糖,這些糖的價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紅糖的名稱,因此獲得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

    從嚴格意義上講,赤砂糖並不是紅糖,因為兩者的工藝完全不同,前者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後者是傳統手工製糖的產物,從物理性狀,到營養物質、功效,都有很大差異。但是,由於赤砂糖價格低廉、包裝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幾乎將傳統的紅糖趕出了商業市場,僅僅在一些偏遠山區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中國一直沒有紅糖的國家標準,所以市場上的赤砂糖按照“紅糖”名義進行銷售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更正。但是,作為消費者,大家可以通俗地這樣理解:紅糖分兩種,一種是最近幾十年產生的赤砂糖,它是工業化製糖的產品;另外一種是幾千年前傳承下來的傳統紅糖,它一直是明火大鐵鍋的熬製方法制作的。

    三、紅糖的復興

    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人們對食材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很多工業化加工品也產生了很多的質疑,而傳統天然的食材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幾年最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淘寶上新興起的“挑食”頻道,恰恰反應著這種潮流。

    傳統紅糖,也隨著人們對品質的追求,逐漸回到人們的視線。農家土紅糖首先在淘寶的渠道上慢慢復甦。

    傳統紅糖與赤砂糖(紅糖)相比,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其優點是純粹手工製糖,柴火大鐵鍋熬製,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新增,味道好,甘蔗的各種營養成分保留得比較好,古籍中關於紅糖功效的記載都是指傳統紅糖。但是它的缺點是融化之後,經常會有白色的沫子或者杯底有雜質殘留,讓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生產過程不潔淨導致。當然,最大的缺點在於其採用古法小榨的方式製作,無法量產,生產成本也始終在那裡下不來。而赤砂糖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基本只含有蔗糖,但具有成本低廉、融化迅速的優點,因此在市場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四、紅糖市場的現狀

    現今紅糖市場魚龍混雜,我們瞭解下來發現市場上純正的紅糖基本只佔1%,網路上關於紅糖的資訊也很混亂,不實的情況很多。因為中醫裡關於紅糖的藥用功效,所指的是傳統方式明火熬製的紅糖,是手工無新增的紅糖,所以在紅糖的選擇上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

    好紅糖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好的原料和好的技藝。好甘蔗才能出好糖,而甘蔗的品質不僅與甘蔗的品種有關,還跟土壤和種植方式有很大關係。有的甘蔗根本榨不了糖,有的能做出糖但做的糖不香也不甜,剩下一部分可以做出又香又甜的純正紅糖。有了好的原料,還需要好的技藝,但因為近幾十年工業對於手工藝的衝擊,技藝好的熬糖師傅已是越來越少。從原料到工藝都決定純正的天然紅糖其數量一定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以前糖是限量供應的原因,因為在工業化以前所有的糖都是無新增的天然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篇作文《我銜過一枚青橄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