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3996514885

    歷史背景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19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透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執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而亞洲的日本則透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迅速崛起。這些國家都為華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

    國內背景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

    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

    《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序。

    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華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華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思想基礎

    一、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華人開始思考要透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

    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二、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萌芽。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制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

    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侷限性。

    儘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變法過程

    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見膠州灣事件)。

    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

    變法內容

    文化:創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設譯書局,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促進生產;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

    軍事: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政治:(一)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透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

    (二)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

    (三)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秘書),參與新政。

    變法結局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然後釋出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變法”失敗。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

    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是: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

    直接原因:

    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

    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其三,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其四,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

  • 2 # 使用者5063581109396

    維新運動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支援新政的光緒推行速度過快,因此變法被相對保守勢力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慈禧太后因此獲得實權。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豆從種到收都加了農藥能吃嗎?怎麼去除土豆吸收的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