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征的小白

    【為將者天生資質高】

    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是靠後天努力就能換來的,天生在某些領域具備得天獨厚的悟性,不是一般人靠學習和努力就能達到目標。

    悟性高的人一點就通,學習和領悟能力非常強悍,得心應手,容易突破常人不能突破的瓶頸,更容易在擅長的領悟獲得成功,成為該領域的鼻祖。

    韓信能屈能伸大丈夫,軍事天才,統領全軍,鬼主意多。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可以帶兵,但不能帶將,因為他本身就是將才,而不是帥才。

    在軍事上,韓信是百年不遇的天才,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韓信擅於軍事、短於權謀,功高蓋主時就是兔死狗烹日。

    韓信知恩圖報,忍辱負重,忠於愛情,擅於軍事、短於權謀,功高蓋主不知急流勇退,兔死狗烹的命。

    韓信懷才不遇時懂得潛伏,等待時機,隨身佩戴寶劍,賣草馬為生,遇到心上人,互相愛慕。位卑言輕時受胯下之辱,愛人被奪走,輝煌騰達、手握重兵時,寬宏大量饒恕橫刀奪愛之人,併為其安排衣食無憂的工作,離開時,不忘照顧自己曾經心愛的女人!

    韓信敢於自薦,冒死發表自己的意見,且認識獨到,看人透徹,好鳥擇樹而棲捨棄項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遇到劉邦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是韓信擅於軍事,短於權謀,功高蓋主,過於自信,過於信任他人,最終被謀害誅滅三族的悲慘命運。

  • 2 # 水中有蜃樓

    公元前206年4月,韓信放棄追隨項羽,選擇跟隨劉邦前往漢中,開啟了輝煌的一生,但是結局很不幸。漢高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韓信,並被滅了三族。

    在人們固有映像中,韓信青年時代家境貧窮,吃飯都費勁,成天遊手好閒,到處瞎晃。他不但到處晃盪,還愛佩著刀劍晃盪。這就好比現在有些人,兜裡比臉還乾淨,沒事兒還拿個X手機,成天無所事事瞎顯擺。

    實在很難想象,就這麼個街溜子模樣的男人,幫助漢王朝打下了三分之二的江山,先後被封為齊王和楚王。以功業、聲望、地位而言,在漢初時期僅次於劉邦,穩坐第二把交椅。

    就這樣戰功卓著,聲威顯赫人物的家世,司馬遷在寫《史記》給韓信立傳時,盡然找不出任何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文獻流傳於後世,著實很遺憾。不過仔細想想,在他被殺後,又被滅了三族,有關他的親族和家庭資訊的記錄,可能都被銷燬的一乾二淨。所以司馬遷就算想寫也沒辦法寫。

    史書中的韓信,不知道他的來歷,也不知道他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子女,彷彿是孤身一人,獨行於天地之間。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關韓信早年的一些文字記錄,大多是司馬遷到訪淮陰時採風,蒐集到的一些,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結合這些民間流傳的故事,我們大概能分析出來一些資訊。

    韓信生於在公元前228年前後。這一年,如果我們楚國年曆來算的話,就是楚幽王十年,用秦國年曆來看,就是秦王政十九年。韓信出生的時候,天下還沒有一統,淮陰當時還是楚國的地盤,所以能判斷韓信是楚華人。

    韓是南韓王族的姓氏,如果從姓氏來分析,韓信可能跟南韓有些關係,韓信有可能有南韓王室的血統,這種說法是現代流行在網上的一種猜測,真相我們不得而知。

    韓信身材高大,堂堂一大老爺們,耕田種地,買賣經商,出仕為吏這些都能滿足他的日常生活,最起碼混口飯吃不難。在韓信身上,我們看不到依靠勞動養活自己的行為,甚至是這種想法都沒有。

    他就是到別人家裡白吃白喝,用現在的道德標準來看,似乎這很不光彩。不過結合韓信所生活時代來看,頗有一些當時貴族社會的遺風。

    戰國流行養士,戰國末年,魏國公子信陵君門下三千門客白吃白喝。“從人寄食”也是當時士人依附權貴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從韓信身上看不到這種士人遊俠的氣質,既不豪放也不灑脫,從他蟄居鄉里到後來高居廟堂,都以謹矜持接物待人,有一絲沒落貴族的氣質。

    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嘗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嘗就南昌亭長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覺其意,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既貴,酬以千金。——《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滅六國以後,各國的王子王孫淪落到社會底層,這些曾經貴族子弟,很容易引起善良的下層民眾憐憫。秦滅韓於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信出生的前兩年,不少南韓人向東遷徙,以避戰亂。“大丈夫”“王孫”從漂母對韓信的稱謂來看,漂母對韓信的家世,可能有所聽聞,稱他為“王孫”,或許正是實有所指。

    人生如戰場,當韓信在淮陰街市受到惡少挑釁的時候,並沒有匹夫一怒,血濺五步,而是理智地選擇了胯下之辱。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孫子·火攻篇》

    意思是說,君王不能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怨恨而貿然作戰。利於國家就行動,不利於國家的就停止。每逢大事有靜氣,不要受情緒的控制,衝動是大忌。結合以後韓信的功業,從處理胯下之辱的事情來看,韓信應該自幼熟讀兵法,深諳此道。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出自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所著的《留候論》,本來是寫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忍小忿而就大謀”的,仔細品一下,放在韓信身上來看最合適不過了。

    燕雀焉識鴻鵠之志?韓信就是這樣的大豪傑,他之所以能忍常人不能忍,因為他自視甚高,他的心中一定從小就有大志向。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時代來臨,他缺的是施展抱負的機遇,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

    有朝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劉邦,劉邦給了他平臺和機遇。然後才有了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這些駭人聽聞的戰績。“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後世後人奉為“兵仙”“戰神”。是中國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

    總結一下:

    韓信可能是沒落的貴族王孫,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至少熟讀兵法,從小立志成為一個做大事的人。蟄伏在淮陰時,生活的艱難,並沒有摧毀他的意志。當他在淮陰街市上帶劍獨行的時候,他對未來已經充滿了期待,年輕的心中以有將帥之志,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沒有工作經驗又有什麼關係咧?

  • 3 # 立志成蟲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前沒有工作經驗?儘管韓信投靠劉邦以前的生平經歷記載的很簡略,有兩處細節不能忽視:一是淮陰人韓信起初是在項梁項羽手下,韓信在項羽身邊還有個“執戟郎”的職務,韓信在項氏叔侄手下具體呆了幾年有什麼具體表現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項梁項羽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進軍中原,實力一路膨脹,一路在打仗,親身經歷了戰爭的韓信怎麼可能沒有打仗的經驗呢?二是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都在積極拉攏各路各地的實力派,項羽派人拉攏已經佔據齊地擁兵10萬的韓信,韓信拒絕了,仍然效忠劉邦,因為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不止一次提出過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項羽一次也沒有采納過。由此可見,韓信是有軍事經驗的。劉邦肯定不會平白無故瞎了眼拜韓信為大將軍,在跟韓信的談話裡,韓信是憑著對天下形式的真知灼見和用兵方略說服了劉邦。項羽不聽韓信的話,韓信默默無聞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轉而去投劉邦,劉邦聽了韓信的話並重用韓信,韓信就能叱吒風雲建功立業成就一代“兵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篇開頭的經典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