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2、鴻鵠之志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
陳涉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被人僱傭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就對一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富裕了,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3、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裡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5、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6、臥薪嚐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嚐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8、一字千金
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彙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佈: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9、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裡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10、紙上談兵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為,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1、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2、鴻鵠之志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
陳涉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被人僱傭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就對一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富裕了,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3、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裡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5、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6、臥薪嚐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嚐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8、一字千金
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彙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佈: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9、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於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裡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10、紙上談兵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為,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