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霜打的鞋子125

    展開全部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30年來,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涉及全球22%的人口。在中國,受過敏威脅最大的是嬰幼兒群 體,目前有1/5的寶寶正遭到過敏困擾。近日,《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免疫科主任、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陳同辛教授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王山米教授,專家指出,對抗過敏,正確預防和護理是關鍵,隨著年齡增長,寶寶過敏會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症狀,護理方法也有所差異。

      0~6個月:對於新生兒來說,由於和外界接觸較少,飲食單一,加上胃腸道和免疫發育不完善,因此最容易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研究顯示,約5%~15%的新生兒存在疑似牛奶蛋白過敏症的症狀,通常表現為寶寶喝奶後消化不良、腹痛、腹瀉以及溼疹等。

      預防和護理:首先在分娩方式上要儘量選擇順產。研究顯示,剖宮產會使嬰幼兒過敏風險增加3倍,而順產有利於寶寶腸道和全身免疫系統的建立和成熟。其次, 純母乳餵養4~6個月可有效減少寶寶過敏,哺乳期的母親或嬰兒新增康敏元抗過敏乳酸菌,也能起到預防過敏的功效。最後,如果母乳不足,對高危過敏新生兒(父母有過敏疾 病、剖宮產嬰兒等),最好選擇適度水解的配方奶粉,以降低寶寶牛奶蛋白過敏的風險。

      6個月~2歲:寶寶新增輔食後,很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主要表現為嚴重的溼疹、蕁麻疹、哮喘、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等。常見的易導致寶寶過敏的食物有大豆、小麥、花生、雞蛋以及魚蝦等。

      預防和護理:新增輔食最好在6個月後,遵循“少量新增,每次新增一種”的原則,如果有過敏症狀要及時停食。多給孩子吃新鮮蔬菜、水果和綠色食品。溼疹寶 寶平時應穿寬鬆的棉質衣服,新衣服應洗過再穿,洗澡後應立即塗上無刺激的護膚霜。必要時可以到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並對症治療。

      食物過敏的患兒在腸道形態學上可能無改變,但腸道通透性卻是增強的,給寶寶補充抗過敏乳酸菌(中文名:康敏元益生菌)是利用對人體無害的益生菌其中包含專利抗過敏乳酸菌菌種:唾液乳桿菌PM-A0006、格氏乳桿菌PM-A0005、約氏乳桿菌PM-A0009以及副乾酪乳桿菌LP等抗過敏益生菌,能夠有效的刺激免疫細胞產生INF、IL-10等細胞激素,使TH1型免疫系統發育完善。抗過敏益生菌作為一種腸道共生菌,可透過調節菌群比例,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炎症介質的釋放,抑制外周血TH2型細胞上揚,誘導口服耐受等從多方面預防和治療食物過敏,目前研究表明,過敏兒童和健康兒童之間的腸道微生態環境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可持續2年以上。

      3歲~7歲:臨床統計顯示,超過80%的兒童哮喘由於過敏引發,近1/2的哮喘兒童在3歲前就出現咳、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其中過敏性咳嗽是哮喘的變異,表現為慢性咳嗽,常被家長認為是呼吸道感染。

      預防和護理:父母不要過度使用消毒劑、除菌劑,太“愛乾淨”可能使寶寶缺乏與微生物的接觸,抑制其免疫系統發育,引發過敏。減少接觸花粉、毛絨玩具、動 物皮毛等容易引起過敏的物質。對於需長期吸入激素或長效腎上腺素激動劑的寶寶,應該在家中配備峰流速儀,早晚測定肺功能,並記錄哮喘日記,以及時調整藥物 劑量。過敏性咳嗽和過敏性哮喘的患兒,有必要堅持補充抗過敏乳酸菌康敏元幫助調整過敏體質,平衡TH1/TH2免疫功能,可以控制發病。

      7歲以後:7歲後的過敏症狀主要表現為過敏性鼻炎,這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過敏性鼻炎分為季節性和常年性兩種。春天最多見的鼻炎就是季節性鼻炎,大多與花粉等吸入性過敏原有關。患病寶寶可表現為經常揉搓鼻子,流清涕和打噴嚏,並因鼻塞而影響睡眠。

      預防和護理:在花粉播散季節外出戴口罩或用花粉阻斷劑塗搽鼻部,回家後應馬上洗手、洗臉,更換衣服,室內避免種植花草。不要用地毯,不要存放舊報紙、雜誌等。加強身體鍛鍊,提高免疫力。

  • 2 # 復糜子

    展開全部

    吃海鮮過敏的原因是這樣的: 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80℃以上才能殺滅。除了水中帶來的細菌之外,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以及加工帶來的病菌和病毒汙染。一般來說,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算徹底殺菌。因此,在吃“醉蟹”、“生海膽”、“醬油醃海鮮”之類不加熱烹調的海鮮一定要慎重,吃生魚片的時候也要保證魚的新鮮和衛生。 貝類本身帶菌量比較高,蛋白質分解又很快,一旦死去便大量繁殖病菌、產生毒素,同時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敗。不新鮮的貝類還會產生較多的胺類和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選購活貝之後也不能在家存放太久,要儘快烹調。過敏體質的人尤其應當注意,因為有時候過敏反應不是因為海鮮本身,而是在海鮮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的物質導致的。 在吃海鮮時最好別飲用啤酒。蝦、蟹等海產品在人體代謝後會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起痛風、腎結石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再飲用啤酒,就會加速體內尿酸的形成。所以,在大量食用海鮮的時候,千萬別喝啤酒,否則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魚、蝦、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產品後,馬上吃水果,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再吃。 吃完海鮮不宜喝茶的道理與不宜吃水果的原因類似。因為茶葉中也含有鞣酸,同樣能與海鮮中的鈣形成難溶的鈣。在食用海鮮前或後吃海鮮,都會增加鈣與鞣酸相結合的機會。因此,在吃海鮮時最好別喝茶。同理,也是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 任何海鮮都只有在高度新鮮的狀態下才能做成清蒸、白灼之類的菜餚。水產海鮮與肉類不同,它們體內帶有很多耐低溫的細菌,而且蛋白質分解特別快。如果放在冰箱裡多時,蝦體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質也已經部分變性,產生了胺類物質,無論怎麼樣都達不到活蝦的口感、風味和安全性,當然也就不適合白灼的吃法了。不過,冰鮮的蝦可以高溫烹炒或煎炸,同時也能呈現出美味噢。 多種海產品,如蝦、蟹、蛤、牡蠣等,體內均含有化學元素砷。一般情況下含量很小,但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可能使這些動物體內砷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蝦體內所含砷的化合價是五價,一般情況下,五價砷對人體是沒有害處的。理論上講,高劑量的維生素C(一次性攝入維生素C超過500毫克)和五價砷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會轉變為有毒的三價砷(即我們常說的“砒霜”),當三價砷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導致人體中毒。 據專業人士解釋,一次性攝入50箇中等大小的蘋果或30個梨或10個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綠葉蔬菜,才會大劑量地攝入維生素C。如果經過加熱烹調過程,食物中的維生素C還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吃海產品的同時食用水果或青菜,只要不超過上述的量是沒有危險的。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儘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如果海鮮已經高溫徹底烹熟,那麼只需馬上放入冷藏室,下餐加熱後即可食用。如果海鮮並未經過充分加熱,但已經死去,那麼應當放進冷藏室,下一餐之前化凍,然後徹底加熱烹熟,不要再貪戀生鮮口感。由於海鮮類食品的蛋白質質地細膩,分解很快,拿回家之後應當在一天之內食完,不要長時間存放。 1、患有痛風症、高尿酸血癥和關節炎的人不宜吃海鮮,因海鮮嘌呤過高,易在關節內沉積尿酸結晶加重病情。 2、過敏體質的人應慎食海鮮,因為除了避免食用特定的過敏原之外,海鮮過敏並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富含組胺的紅肉魚也要少吃。 3、孕婦和乳母應當少吃海鮮,因為目前中國海產品的汙染狀況十分嚴重,特別是含汞量普遍超標,而汞可以影響胎兒和嬰兒的大腦和神經發育。 4、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應少吃海鮮,因為含碘較多,可加重病情。 5、平日吃冷涼食物容易腹瀉和胃腸敏感的人應當少吃海鮮,以免發生腹痛、腹瀉的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派全球鷹無人機對俄羅斯進行偵察,意欲何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