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川譚丫丫

    很小就受到戰爭電影的薰陶,那時是國內影片看得多一些,兼夾一部分蘇聯的老電影,也算戰爭片子。所以說,那時的戰爭電影,只要人多,場面大,槍炮響,然後表現一下敵人頭領的官邸,娛樂場所,敵人如何輕敵,再來突出我方的指揮部軍官們如何認真和嚴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準備打好這一戰,於是,戰爭開始,敵我雙方較量,鬥智鬥勇後,我軍必勝,敵軍必敗,這就是我們導演給我們展示的戰爭畫面,即使做夢也是我們勝利了。??雀躍一陣!歡呼一下!??對,較為客觀記實的戰爭電影還是在成人後,看過幾部,才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敵我戰爭的嚴酷和天運、時世,以及看到戰爭帶給不同的人的痛苦和歡樂。??硝煙最後要散去,天下終歸要太平。??是的,戰爭是智慧與天運的得失爭搶,一盤棋最後的真正勝者並不一定就是取得了城地,而是他在戰爭中給予他的心理過程的那種快樂,我們卻沒有過,只能去想象一下那些指揮者的快樂了。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太多的導演追求一部電影在表現戰爭場面的恢宏,卻往往忽視了戰爭帶給人的創作和錐頗痛。??電影史海中,最宏大的電影應該是蘇聯上世紀八十代拍的二戰電影《解放》,斷斷續續的,我花了大約一個星期時間才看完這部套裝電影,電影共五部,從保衛蘇聯到攻下柏林,直至最後勝利,每部均在兩小時至三小時不等。大約十一個小時時間,這部電影費時六年時間完成,據說出動了三萬軍隊,一萬坦克,千架戰機,表現了社會主義不計成本的政治教化手法。這部電影充滿了“老修”的電影世界觀意識,即:沒有東線的作戰和抵抗,就沒有二戰的成果。是的,二戰中他們受傷較深,戰爭使他們贏了,也贏得天下人的尊敬,他們成了華沙條約國的老大,所以他們拍出這部巨型電影長篇,歷史上沒有比這更長,耗資更大的電影了。電影裡把二戰在蘇聯國土上幾個重大戰役拍上去了,但是,我覺得,好幾個大場景似乎都是在同一地勢上換多角度拍出來的,所以有很大的不真實感和重複感,這樣,我還覺得《這裡黎明靜悄悄》更能反映真實的心靈和對於戰爭解放希望。就像你用一把刀削開了梨皮一樣,你會看得更真實。??打架就是打錢,黑幫火拚也是拚錢,戰爭更是打更多的錢,至少透支印鈔把戰爭拉下去,所以,二戰打的是歷史戰爭以來花錢最多的戰爭遊戲,那麼,戰爭電影一樣要花錢,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火力及地段,也只有超級大國加計劃經濟才有可能花這麼多的錢來製作戰爭電影,前蘇聯慷慨地做到了。類似的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和《圍困》等,都是這電影陪襯作品。??當然,我還是要為《解放》這樣的戰爭電影乾一杯,順便說一下,二戰迷們決不能錯過這部電影。??法國的搞笑二戰電影《王中王》和《虎口脫險》,以戲謔玄乎的方式和手法調侃了德國軍人訓練有素的低能和盲目效忠的弱智,正好印證了非正義戰爭必敗的理論。動畫片《戰鴿飛吧》也是同一類電影,小人物鴿子在強大巨鷹族裡意外取得成功,完成了戰地傳送任務,小人物完成了大英雄的戰績,甚至超越了美國那些誇大其詞的將軍們。??但在羅馬尼亞《橡樹十萬火急》和南斯拉夫《瓦爾特》中表現就大不一樣了,戰爭是殘酷、流血和和死亡,人們對它的回憶只是一種教育和防範,下一代要千萬記住,德華人給我們造成的深重的傷害,我們不要忘記復仇。??《橡樹十萬火急》裡,德國最忠城的納粹分子維爾納上校(他的生殖器官在戰爭中被損壞了),他的父親因刺殺希特勒而殺,在反覆不定的心理折磨下,他依然選擇對德國的效忠。這時,也表現了他的老同學對羅馬尼亞戰爭的必勝信念,與他鬥智鬥狠,最後他兩人的坦克對戰有些詩化和英雄傾向,但也反映了戰爭把人與人的一切關係削弱和拋棄了,同學,朋友,戰友,情誼,軍階,統統凸現出來的,這將是國與國的軍人之間的對戰,你死我活,不可混淆。電影《復仇》反映了一個羅馬尼亞莫得萬警長不關心政治,但卻被民族自由戰爭所激勵,一人出生入死,與內外敵人生死較量,最後,被綁架兒子還是被敵人殘害了,可惜這部電影沒有下集,有些遺憾。??但我覺得最成功的電影應該是《巴爾幹特快》,也更接近普通人對戰爭恐懼和心靈轉換,戰爭將強盜改變成愛國者,敵人使“壞人”成為了正正真真的人,這才是大寫的人。當然也看了一部分小片子,《多瑙河之波》,我是很感動過的,戰爭使人的本性暴露,同時,也讓人更加珍惜生命和情感,這樣,我們的托馬大叔才讓“船長”復活,與妻子一起歡迎他列兵進城。??《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爾伯格荒誕的戰爭理想,(這斯皮爾簡直就一個死皮,我就看不出他的電影有些什麼新玩意,百部電影中他竟佔五部),嚴格地說《大兵》不算正宗的戰爭電影,因為他來了一個“主題先行”和“意在筆先”,儘管它寫的是諾曼底登陸,但看完這部電影,還是沒有對戰爭產生更多的真實回憶。而《虎虎虎》和《珍珠港》一類電影,因為視覺不一樣,覺得這樣電影更讓人覺得誇張和不真實,但《珍珠港》中廚師在廚房下荷包蛋,一顆炸彈從空中落下,穿透大艦,墜落到廚房卻是一經典和搞笑,我記住了這個極有創意的場景。在波蘭斯基的《鋼琴師》裡,對於那些被炸燬的高牆在城中街道堆成小山,倒真是給了我一個震撼,想起了德國作家伯爾廢墟文學中的一些場景。《美麗人生》中也有類似鏡頭,但是,《美麗人生》是一種人生荒誕手法的作品,更有一種喜悅在生命之中,兒童不需要知道戰爭,因為只是一場遊戲和中獎。??二戰敵後電影就是那套沒頭沒腦的《奪寶奇兵》三部曲,也是斯皮爾的“傑作”,或許是他中年從影生涯的得意之作,這電影竟上了百部電影的排名,真是搞不懂。電影裡,夏裡遜福特演的看起來精明的瓊斯不過是一個擴張主義的殖民者,不知道哪根神精分岔,當起個人對敵作戰的敵後武工隊員,出生入死,完成了關乎二戰爭生死重大任務。三部電影看下來,都是一些胡吹瞎搞,把德華人調侃得近乎外星佬,讓人只會受騙上當感覺,但國際電影市場一直把當做寶貝,如果這也算戰爭電影的話。相比起來,羅傑摩爾演的《逃往雅典娜》就比瓊斯好得多,也動人得多,那麼多希臘古寶其實只是一個掩蓋,德華人在那裡建立了核發射基地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他們是要取得戰爭決勝,而不是什麼希臘古寶。??《海狼》也是英國片,說的一夥商隊老兵被組建後重返“戰場”,突襲德國情報船的險象故事,電影中穿插英國特工對當地特工和德國女諜華倫威爾夫人情感,為了戰爭,不得不刺死自己和“意中人”,因為她是德國女特工這給觀眾留下了一絲遺憾,戰爭沒有讓人享受愛情的機會。??南斯拉夫《烏日策共和國》是一部虎頭蛇尾的電影,開場很宏大,有些記實感,到後面越來越像一部游擊隊的小電影了,但是,這部電影不知用的什麼攝影技術,一幅幅畫面卻是油畫一樣的質感和層次,視覺上有一種真實感。《阿拉曼之戰》,義大利成了戰爭炮灰,那軸心國一點意思也沒有,隆美爾到還算帥,可是輸了,不一定不是英雄,電影裡好像暗示了了這種意思。 ??二戰傳記電影中《巴頓將軍》和《麥克阿瑟》最為壯觀,巴頓和性格分明,作戰善於思考和總結,軍紀分明,看重下屬,使他在歐洲戰場和非洲戰役中打響自己的個人英雄品牌,同時,也造就了美國新軍人的形象,尼克松多次誇讚這部電影。而《麥克阿瑟》卻是美國軍人中另類儒雅,因為派克飾演這位只懂專業不懂政治的軍人,使他顯得更親近和易為士兵接受和愛戴,事實上麥克阿瑟也一個急性子,相當自我,特別是在密蘇里號受降簽名時換筆表現,簡直就是一個自大狂。麥克阿瑟創造了好幾個特例,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39歲上任,可惜他的妻子跟前任校長因情而被捲走。他還是美國陸軍最年輕的參謀長。1937年他以少將退役後,41年復又升軍階中將和上將,他在華盛頓用坦克鎮壓過他的一戰老兵戰友,曾被提名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破譯日本三本五十六密碼,並擊落他的座機。當然他也是激烈的反華派,對中國一向不友好。但是,電影裡的麥克阿瑟是軍人的好榜樣,親臨前線,不懼炮火,認真地對待每一次作戰,對亞洲戰場軍民非常和藹,算得上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和國際和平主義的使者,這是他在電影裡得到一個美化的形象。在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婚和再婚,哪個離婚率高?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