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97093936904

    盧龍各地先後出土了許多古生物化石,經對盧龍縣孟團店村西出土的一件距今1.5萬年前的馬鹿頭骨化石上遺存的多處砍砸痕跡進行考古分析。在盧龍縣武山的北面,現存有“武山卡斯特溶岩化石洞遺址”一處,現為秦皇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十年代初被當地採石工發現,曾出土過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及一些糞便化石、用火燒過的燒結土塊,還有許多的灰燼。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專業人員曾對該處進行考古調查.

    在盧龍現已發現殷商時期的遺址兩處。一是石門鎮東闞各莊殷商遺址,遺址位於東闞各莊村北灤河南岸的臺地上,1976年和1979年由省考古專業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試掘,該地土色灰褐,土質鬆軟,文化層厚1-1. 9米,內含陶器殘片、獸骨、蚌片、紅燒土和炭屑等,並發現灰坑多處。墓葬五處。灰坑為園形或不規則近似園形,灰坑內表面由於長期被火焙燒而堅硬光滑,坑內積滿草木灰。墓葬為小型土穴墓,無葬具及隨葬品,骨架儲存完好,頭向東,仰身直肢。在遺址內出土和採集到的有陶器、殘骨角器、石器等標本,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遺存,二是潘莊鎮沈莊村南山的龍虎寺殷商遺址,原有寺廟一座,名龍虎寺,寺廟久廢。遺址長150米,寬100米,文化層厚約1.8米。1985年秦皇島市文物普查隊匯同縣文物工作者楊衛民同志先後兩次到該地進行考古調查,採集的標本有石斧、商時期的陶器碎片,鬲足、貝殼、骨骼等。1986年11月經秦皇島市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語《老馬識途》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盧龍石門鎮高各莊村西山存有“夷齊讀書處遺址“一處。傳說當年伯夷、叔齊二賢士曾在該地讀書學習,故此山後來又名書院山,在遺址西巖壁上刻“夷齊讀書處”五個楷書大字,大字下原刻有許多小字,現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但“夷齊讀書處”五個大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見,遺址內舊有寺院一座,不知何代建立,名為“雲居寺”。因該地位於山坳,三面環山,山中水清林茂,常有云霧生成,繚繞其間,儼如仙境,故得名“雲居寺”。現存雲居寺建築遺址1080平方米。雲居寺早年被毀,被毀前,原有山門一間,左配房一間,右廊房三間,沿階進山門,院內左碑右鍾,碑為乾隆20年立,高3米,上刻《書院山雲居寺重修佛堂碑記》,正殿五間,歇山頂,木架結構,殿內正像如來。侍童左右,東西兩廂泥塑坐姿十八羅漢像,正殿兩側各有配房三間,左配房內供伯夷、叔齊二賢士塑像,高約70釐米,右配房為禪堂,為寺僧居住,院北有古井一眼,井口用整塊條石砌成方形,為90×95釐米,井深7.2米,水深2米,井筒下大上小,上部用雜石砌成,下部山石鑿穿,井水清涼甘甜,從不幹涸,井北即“覆石如廈”的石屏,嵌石屏的“小井”早年遭破壞,已不見原狀,但至今仍有小泉孱孱。據傳該小井名為洗硯池,乃當年伯夷、叔齊讀書時洗硯之處。遺址內現存清代石碑一方,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及西側山岩刻石一處,當年雲居寺的建築基礎仍隱約可見。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戰國時期,盧龍地屬燕國遼西郡;從盧龍縣盂柳河鄉鮑子溝村出土的百餘枚刀幣、布幣及雷店子鄉湯池王莊村出土的百餘公斤的刀幣上不難看出,當時這裡曾一度呈現出經濟的繁榮,至秦時,由於軍事征伐,戰火連綿,這裡的經濟文化曾一度處在短暫的蕭條階段,屬於秦時的文化遺存甚少。到漢時開始復甦,又出現了新的繁榮。大量漢代陶器的發現出土及湯池王莊漢墓群、石門漢墓、範莊大型西漢墓和蛤泊黃家營漢遺址的發現,都能有力地證明這裡的發達與興旺。同時,盧龍又是古代的軍事要地,有“盧龍塞”之稱,傳說中飛將軍李廣射虎的故事就發生在盧龍城南四公里的虎頭石村西。詩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詩即是對李廣射虎故事的寫照。

    在盧龍城東北十八公里處的陳官屯村西北隅,還存有遼代古井千眼,井口方形,以條石砌成,在井口南側條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石砌井壁,井體完好,現為盧龍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城西門外十米處,還遺存有元代所建漕運碼頭遺址一處,南北向,堤長500米。昔日青龍河水面寬廣,沿西城南下匯入灤河,後因水患侵城,遂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修建東西二堤,以護城池,使青龍河水沿西堤而下,船隻得以傍岸,俗稱“泊岸”。堤以方形巨石砌築,石間接以生鐵,堅固異常。東堤為明代拓城時所廢,西堤尚存。

    城中舊有石幢一座,名於陀羅尼經幢,俗稱石塔。經幢始建於唐,後因自然災害所毀,於金大定9年(公元)1169年)5月至11年9月重建,後又經明萬曆28年進行重修。幢高10.35米,共六級,一級刻《平州石幢記》,二、三級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及《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文,四級刻《重修北平石幢記》,五、六級刻佛像。經幢雕藝古樸,秀美壯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龍境內所轄明長城位於盧龍和青龍兩縣交界處,東起燕河營鎮白家房村的西大炕。西至劉家營鄉劉家口村西山一點五公里處出境,長二十二點三公里。設劉家口關,桃林口關及重峪口關。敵樓86座,墩臺若干,其邊牆以石砌為主,近關隘處及地勢平緩處為磚砌,坍毀多於完整,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長城重峪口關南九公里處的紅山北坡,現存“紅山長城採石場遺址”一處,遺址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700米。原遺存大量的規格長城基石及漫山遍野的條形基石毛料,劈山鑿石的斑痕比比皆是,如今規格的成品基石已不復見,只存劈石鑿痕及部分條形基石毛料成排成組地散佈在遺址中,

    在盧龍城北三十五華里的大劉莊鄉土山村北1500米處的山坡上,有清代墓葬一座。墓主郎廷佐,字一柱。生前任福建等省總督,清康熙16年(1677年)葬於該處。當地人稱“郎家墳”。墓區南北長165米,東西寬近100米。緣高5米,直徑約20米,封土內有青磚拱砌墓室一個,用石門封閉,墓室及封土早年被毀,現只存北側封土—堆。在墓南23米處,有用整塊漢白玉雕磨的供桌一個,基本完好,長4.66米,寬1.21米,高約0.8米,供桌上面光滑平整,立面浮雕花草獸首等紋飾,雕工精細,供桌南十餘米處原立有漢,白玉質巔石碑四塊,通高4.86米,寬1.25米,厚0.45米,碑首雕龍,一塊用滿漢兩種文字刻敘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及人格讚詞,其餘一塊文字不清,二塊初查無文字,現傾倒於地,在墓區南東西兩端各有一漢白玉雕華表,名為望柱,座落在青石拼砌的方形臺基上,八稜式,下為須彌座,表面浮雕花草、雜寶,座上是八稜光面漢白玉石柱,柱上部插漢白玉雕雲板,再上是漢白玉雕園形頂蓋,蓋上所置石雕望天吼,現已無存,現存望柱通高6.8米,東側望柱早年傾倒,西側望柱至今依然聳立完好。該墓在《盧龍縣誌》中有簡要記載。當地傳說郎家墳原有碑五塊;忽一夜間一塊碑不異而飛,只剩四塊。據說失蹤之碑系被馱碑之龍一質巔於一夜間馱走而不知下落。這畢竟是傳說。但巧的是1995年6月間,在盧龍鎮西300餘米處102國道北側,因路橋加寬施工,在施工現場地下兩米處沙層中,出土一漢白壓雕質巔石碑,俗稱"王八馱石碑”,碑、座具完好,下有夯實的三合土基礎,平坦堅固。質巔座長1.8米,寬1.2米,高約1米,體上刻紋完好,碑高3.85米,碑首寬1.27米,碑身寬1.14米,厚0.5米。

    在盧龍縣東南十五公里的六百戶鄉塔上村西端,還存有磚塔一座,始建年代史籍無載,經對現存建築年代鑑定為清代,該磚塔已不完整,只存四級,觚稜八面,殘高6米,面寬1.25米,塔身外表面砌以青磚,內部用土填實,須彌座,座上有青磚雕砌的圍欄一圈,塔身第一節東西南北四面磚雕門形,餘四面為窗形。南面門上正中嵌方形石額一塊,上陰刻楷書“重慶寶塔”四字。門窗上各有按後天八卦方位順序排列的八封符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橙有哪些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