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人大多知道“沒有千年的皇朝,只有千年的世家”這句話。這句話諷刺的是唐朝以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世家把持朝政,攪動天下大勢,自身穩坐釣魚臺的情形。
其實,在唐朝以前,每一次皇權更迭的背後,大多能看見世家的身影。即便是最令人熱血沸騰的三國時期,世家也曾在其中攪動風雲,只不過他們的蹤跡被三國各路英雄的傳奇事蹟遮蓋了而已。
一、從西漢末期到新莽政權,光武度田事件是世家勢力的第一次失敗,這也使得在此後的兩百年裡,世家勢力一直不敢與皇權直接衝突
世家勢力的形成原因在於隋唐之前沒有完善的人才流動體系,使得居於高位的朝廷重臣會本能地為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
兩漢之際,雖然有察舉制這種人才選拔政策,但大都把持在地方大員手中,更為世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世家勢力在東漢的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光武度田事件,這次事件堪稱東漢開國以來皇權與世家的第一次交鋒。
光武度田的起因在於東漢開國之初,府庫貧乏,國家無錢。為了增加稅收,恢復國家經濟,光武帝下令度田,核實人口,使底層百姓的納稅物件直接對口朝廷,以擺脫地方豪族隱匿人口,擷取稅收的現狀。
然而,這項政策實在太過敏感。要知道,地方豪族隱匿人口的現象不止是東漢,早在西漢中後期就開始出現了。可惜當時日薄西山的西漢政權自身難保,根本無暇顧及此事,只得聽之任之。
繼後的新莽政權到是決心改革這種現狀,只可惜手段不高明,不僅未能解決此事,反而將自己搭進去了。
前輩們的慘痛教訓就擺在眼前,可想而知光武帝在推行這項政策時下了多大的決心。
果然,此策一出,立刻招來了舉國上下的反對聲潮。但是光武帝決心已下,文武官員不敢明著反對,卻施壓於地方官吏對度田政策陽奉陰違。使得度田政策變成了地方豪強們牟利的工具。
這種現象發生後,光武帝決定殺一儆百,將測量田畝作弊,貪汙千餘萬錢的時任大司徒,號稱“學為儒宗,八世博士”的歐陽歙下獄。歐陽歙被捕後,三千太學生堵在宮門前為其求情。但光武帝依然還是拒絕了太學生的請願,不久,歐陽歙就死於獄中了。
然而,歐陽歙死後,地方大員依舊無動於衷,度田政策幾近空談。光武帝大怒,一次性殺了十幾個地方大員。
但此舉嚴重激化了矛盾,各地方大族紛紛起兵,一時間,好不容易才太平的華夏大地再次狼煙四起。
這一刻,世家大族的力量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其聲勢之浩大,使得一代雄主的光武帝都不得不暫避鋒芒。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經過最初的退讓後,光武帝很快就穩定了陣腳,並多管齊下,成功平定了叛亂。
總的來說,光武度田應該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光武帝並沒有對世家大族進行重大打擊,使得此次事件後,世家勢力在依舊存在。雖然在光武帝、明帝兩朝不敢放肆,但在章帝一朝徹底恢復了元氣,並在之後的時間裡利用察舉制不斷髮展壯大。
鑑於光武度田的失敗,東漢一朝,無論世家勢力如何壯大,都始終沒有直接挑戰過皇權。
二、黨錮之禍直接導致了兩漢傳承三百多年的舉孝廉制度崩潰,傳統世家生存土壤遭到毀滅性破壞
世家勢力的第二次危機來自漢桓、靈帝時期的黨錮之禍。東漢中後期,外戚掌權現象極為嚴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跋扈將軍”梁冀。此人不僅結黨營私,專擅朝政,到最後甚至毒殺皇帝,行廢立之事。
直到公元195年,害怕步質帝后塵的漢桓帝劉志,聯合親信宦官單超、徐璜等人誘殺梁冀,這位大權臣的時代才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因為幫助漢桓帝殺梁冀有功,宦官集團逐漸做大,與世家集團產生了尖銳的對立。世家集團為了對抗宦官集團聯合朝中重臣與清流名士結成一黨,史稱“黨人”。
公元166年,宦官集團的張泛和徐宣等人犯罪被捕,等待死刑。但不久漢桓帝大赦天下,張、徐等人即將逃脫刑罰。此事使得世家集團十分不忿,在大赦之後依舊按律處死了張、徐等人。
此舉直接激化了宦官集團和世家集團的矛盾,不久宦官集團聯名上書桓帝,要求嚴懲主審官員,而世家集團也聯合朝中重臣彈劾宦官。
這場爭鬥最終以宦官集團獲勝而告終,大量世家集團的朝中重臣被捕入獄。但此後,越來越多的重臣及名士為“黨人”求情,漢桓帝所受的壓力越來越多,最終只得在同年六月再次大赦天下,將被捕的“黨人”全部放歸,但終生不得入仕。
此後在靈帝時期又發生過兩次黨錮,直到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為防止黨人與黃巾軍勾結,這才有條件地結束了黨錮政策。
黨錮政策的可怕之處不在於被捕或下獄,而在於不得入仕。之前曾經說過,世家能做大,原因在於壟斷了人才供應,使得朝廷不得不用他們。但黨錮之禍直接打破了世家集團的壟斷,動搖了世家集團存在的根基。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黨錮是什麼好政策。世家集團固然侵吞土地,隱匿人口。但受到漢代經學影響,總還是能夠把持自身,沒有什麼殘民害民之舉,只是對皇權行成了掣肘而已。
但隨著幾次黨錮的興起,世家集團元氣大傷,地方豪強做大,漢朝的統治根基才真正受到的重大打擊。
三、漢末亂世是世家集團最衰弱的時期,為了度過亂世,世家不得不採取壯士斷腕的方式勉強傳承
隨著“十八路諸侯討董”的失敗,大漢王朝已然名存實亡,依附皇權的世家集團陷入前所未有的衰弱期。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中間的這段時間裡,真正主宰華夏大地命運的不是大漢皇室也不是世家集團,而是各地乘勢而起的地方豪強。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曹操之前,曹家是典型的宦官世家,但在地方上,曹家借大宦官曹騰、曹節之勢聚納流民,侵吞土地,堪稱豪強。
從曹操的遭遇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天下的主角正是像他這樣富有家財,且能聚攏民眾,訓練成軍,嘯聚一方的地方豪強。
而在此情況下,傳統世家想要生存也不得不做出改變。
世家傳承方式的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他們做過很多的嘗試。以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團為例,他們走的就是自承漢業、取而代之的道路。袁氏集團中無論是袁紹和袁術都割據一方,自成體制,幾乎不受大漢朝廷影響。比較偏激的袁術甚至還率先稱帝,打算號令天下。
不過隨著袁紹、袁術的相繼敗亡,這條路就被走死了。
還有一批世家緊跟朝廷步伐,董卓亂政時和董卓鬥、李傕郭汜亂政時和李傕郭汜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和曹操鬥,但這些人不是隨著朝廷流亡而死在亂兵之中,就是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殺死,堪稱悲壯。
經過比較,世家集團最終還是確定了只有一條路比較安穩。那就是將家族中的優秀子弟全部派出,侍奉不同的君主,只要其中有一位君主存續,那侍奉那位君主的家族子弟就能代表家族存續。
這是一種壯士斷腕般的傳承方式,但也是時代重壓之下的無奈抉擇。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琅琊諸葛家族。他們家將三個人才分別派往三個政權,最後這三個政權三足鼎立。
在曹魏,諸葛誕先後任御史中丞、徵東大將軍、大司徒,名聲顯赫。諸葛一族因其在曹魏生根,雖然最後因反對司馬懿而被殺,但其子孫卻並未受波及,入晉後反而慢慢發展起來,成為一時望族。
除諸葛誕外,諸葛家族還有諸葛瑾在東吳做大將軍,且因為為人忠厚,深受孫權信賴。其子諸葛恪最後還成為東吳的一代權臣,差點篡吳自立。
最後就是最著名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自不必細說,沒有他就沒有蜀漢。
隨著王朝的形體,無數強大的世家已經消融在歷史的長河裡。今天的我們很難判斷世家集團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壞,但他作為一個傳承千年的龐然大物,自有他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熟悉歷史的人大多知道“沒有千年的皇朝,只有千年的世家”這句話。這句話諷刺的是唐朝以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世家把持朝政,攪動天下大勢,自身穩坐釣魚臺的情形。
其實,在唐朝以前,每一次皇權更迭的背後,大多能看見世家的身影。即便是最令人熱血沸騰的三國時期,世家也曾在其中攪動風雲,只不過他們的蹤跡被三國各路英雄的傳奇事蹟遮蓋了而已。
一、從西漢末期到新莽政權,光武度田事件是世家勢力的第一次失敗,這也使得在此後的兩百年裡,世家勢力一直不敢與皇權直接衝突
世家勢力的形成原因在於隋唐之前沒有完善的人才流動體系,使得居於高位的朝廷重臣會本能地為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
兩漢之際,雖然有察舉制這種人才選拔政策,但大都把持在地方大員手中,更為世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世家勢力在東漢的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光武度田事件,這次事件堪稱東漢開國以來皇權與世家的第一次交鋒。
光武度田的起因在於東漢開國之初,府庫貧乏,國家無錢。為了增加稅收,恢復國家經濟,光武帝下令度田,核實人口,使底層百姓的納稅物件直接對口朝廷,以擺脫地方豪族隱匿人口,擷取稅收的現狀。
然而,這項政策實在太過敏感。要知道,地方豪族隱匿人口的現象不止是東漢,早在西漢中後期就開始出現了。可惜當時日薄西山的西漢政權自身難保,根本無暇顧及此事,只得聽之任之。
繼後的新莽政權到是決心改革這種現狀,只可惜手段不高明,不僅未能解決此事,反而將自己搭進去了。
前輩們的慘痛教訓就擺在眼前,可想而知光武帝在推行這項政策時下了多大的決心。
果然,此策一出,立刻招來了舉國上下的反對聲潮。但是光武帝決心已下,文武官員不敢明著反對,卻施壓於地方官吏對度田政策陽奉陰違。使得度田政策變成了地方豪強們牟利的工具。
這種現象發生後,光武帝決定殺一儆百,將測量田畝作弊,貪汙千餘萬錢的時任大司徒,號稱“學為儒宗,八世博士”的歐陽歙下獄。歐陽歙被捕後,三千太學生堵在宮門前為其求情。但光武帝依然還是拒絕了太學生的請願,不久,歐陽歙就死於獄中了。
然而,歐陽歙死後,地方大員依舊無動於衷,度田政策幾近空談。光武帝大怒,一次性殺了十幾個地方大員。
但此舉嚴重激化了矛盾,各地方大族紛紛起兵,一時間,好不容易才太平的華夏大地再次狼煙四起。
這一刻,世家大族的力量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其聲勢之浩大,使得一代雄主的光武帝都不得不暫避鋒芒。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經過最初的退讓後,光武帝很快就穩定了陣腳,並多管齊下,成功平定了叛亂。
總的來說,光武度田應該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光武帝並沒有對世家大族進行重大打擊,使得此次事件後,世家勢力在依舊存在。雖然在光武帝、明帝兩朝不敢放肆,但在章帝一朝徹底恢復了元氣,並在之後的時間裡利用察舉制不斷髮展壯大。
鑑於光武度田的失敗,東漢一朝,無論世家勢力如何壯大,都始終沒有直接挑戰過皇權。
二、黨錮之禍直接導致了兩漢傳承三百多年的舉孝廉制度崩潰,傳統世家生存土壤遭到毀滅性破壞
世家勢力的第二次危機來自漢桓、靈帝時期的黨錮之禍。東漢中後期,外戚掌權現象極為嚴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跋扈將軍”梁冀。此人不僅結黨營私,專擅朝政,到最後甚至毒殺皇帝,行廢立之事。
直到公元195年,害怕步質帝后塵的漢桓帝劉志,聯合親信宦官單超、徐璜等人誘殺梁冀,這位大權臣的時代才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因為幫助漢桓帝殺梁冀有功,宦官集團逐漸做大,與世家集團產生了尖銳的對立。世家集團為了對抗宦官集團聯合朝中重臣與清流名士結成一黨,史稱“黨人”。
公元166年,宦官集團的張泛和徐宣等人犯罪被捕,等待死刑。但不久漢桓帝大赦天下,張、徐等人即將逃脫刑罰。此事使得世家集團十分不忿,在大赦之後依舊按律處死了張、徐等人。
此舉直接激化了宦官集團和世家集團的矛盾,不久宦官集團聯名上書桓帝,要求嚴懲主審官員,而世家集團也聯合朝中重臣彈劾宦官。
這場爭鬥最終以宦官集團獲勝而告終,大量世家集團的朝中重臣被捕入獄。但此後,越來越多的重臣及名士為“黨人”求情,漢桓帝所受的壓力越來越多,最終只得在同年六月再次大赦天下,將被捕的“黨人”全部放歸,但終生不得入仕。
此後在靈帝時期又發生過兩次黨錮,直到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為防止黨人與黃巾軍勾結,這才有條件地結束了黨錮政策。
黨錮政策的可怕之處不在於被捕或下獄,而在於不得入仕。之前曾經說過,世家能做大,原因在於壟斷了人才供應,使得朝廷不得不用他們。但黨錮之禍直接打破了世家集團的壟斷,動搖了世家集團存在的根基。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黨錮是什麼好政策。世家集團固然侵吞土地,隱匿人口。但受到漢代經學影響,總還是能夠把持自身,沒有什麼殘民害民之舉,只是對皇權行成了掣肘而已。
但隨著幾次黨錮的興起,世家集團元氣大傷,地方豪強做大,漢朝的統治根基才真正受到的重大打擊。
三、漢末亂世是世家集團最衰弱的時期,為了度過亂世,世家不得不採取壯士斷腕的方式勉強傳承
隨著“十八路諸侯討董”的失敗,大漢王朝已然名存實亡,依附皇權的世家集團陷入前所未有的衰弱期。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中間的這段時間裡,真正主宰華夏大地命運的不是大漢皇室也不是世家集團,而是各地乘勢而起的地方豪強。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曹操之前,曹家是典型的宦官世家,但在地方上,曹家借大宦官曹騰、曹節之勢聚納流民,侵吞土地,堪稱豪強。
從曹操的遭遇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天下的主角正是像他這樣富有家財,且能聚攏民眾,訓練成軍,嘯聚一方的地方豪強。
而在此情況下,傳統世家想要生存也不得不做出改變。
世家傳承方式的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他們做過很多的嘗試。以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團為例,他們走的就是自承漢業、取而代之的道路。袁氏集團中無論是袁紹和袁術都割據一方,自成體制,幾乎不受大漢朝廷影響。比較偏激的袁術甚至還率先稱帝,打算號令天下。
不過隨著袁紹、袁術的相繼敗亡,這條路就被走死了。
還有一批世家緊跟朝廷步伐,董卓亂政時和董卓鬥、李傕郭汜亂政時和李傕郭汜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和曹操鬥,但這些人不是隨著朝廷流亡而死在亂兵之中,就是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殺死,堪稱悲壯。
經過比較,世家集團最終還是確定了只有一條路比較安穩。那就是將家族中的優秀子弟全部派出,侍奉不同的君主,只要其中有一位君主存續,那侍奉那位君主的家族子弟就能代表家族存續。
這是一種壯士斷腕般的傳承方式,但也是時代重壓之下的無奈抉擇。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琅琊諸葛家族。他們家將三個人才分別派往三個政權,最後這三個政權三足鼎立。
在曹魏,諸葛誕先後任御史中丞、徵東大將軍、大司徒,名聲顯赫。諸葛一族因其在曹魏生根,雖然最後因反對司馬懿而被殺,但其子孫卻並未受波及,入晉後反而慢慢發展起來,成為一時望族。
除諸葛誕外,諸葛家族還有諸葛瑾在東吳做大將軍,且因為為人忠厚,深受孫權信賴。其子諸葛恪最後還成為東吳的一代權臣,差點篡吳自立。
最後就是最著名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自不必細說,沒有他就沒有蜀漢。
隨著王朝的形體,無數強大的世家已經消融在歷史的長河裡。今天的我們很難判斷世家集團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壞,但他作為一個傳承千年的龐然大物,自有他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