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藥黃曉敏

    當知青的老人現在都六七十歲了,老了總想回憶過去,由其我現在七十二歲了,在靜下來時,下鄉時的情景總在腦中出現,在那長達十年的知青歲月中,確實有苦有樂,但作為自己還算有堅忍的毅力,在農村修過鐵路,開荒種茶,改田改土,當過農科隊長,在國防廠當過外包工燒鍋爐,也當過知青先進代表,在農村結婚安家落戶,養豬,養雞鴨,種責任地,這其中高興過,痛苦過,但選擇堅持就是勝利,不怕吃苦和累,最後迎來了人生的春天,參加工作經商當服務員,到退休回縣城老家安享晚年,也算雖一生辛勞,但也值得。

  • 2 # 大中華6740

    悠悠歲月憶往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下放.我到了一個湖北非常荒涼的大山區.響應國家的號召.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記得70.年代我們知青五個同學在田間和隊長一起鋤草.刨田.無意中隊長的一句話惹得我們幾個同學非常生氣難受.他說你們學生不在城裡.跑到我們農村耒搶農民的口糧工分,肯定是在城裡犯了錯誤.我當時就和隊長理論.我說,我們知青是響應黨的號召聽毛主席的話.下放農村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耒勞動鍛練的不是你隊長瞎說耒勞動教養什麼來改造的。真是讓人憤怒,大山裡的極個別人.生產小隊長也是如此。有點兒莫糊觀點.有奌不講道理.受環鏡封閉.文化的限制。

    我這個人從小就有抗爭的精神.人的尊嚴不能蒙受屈辱爭論不休一氣之下和三個男同學跟隊長打了架.好歹我們人多隊長沒佔到什麼便宜.那時候我們學生年輕氣盛。

    第三天發口糧隊長找理由說我們知青不接受改造.勞動態度不好.把我們巳經領到的知青口糧.通知保管員強行奪回,可憐我們幾個知青.餓了2天,渾身無力口吐黃水。氣急之下我是知青組長號召同學.撬開保管室大門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口糧。煮了一大鍋米飯飽吃了一頓.緊接著次日隊長氣勢兇兇的帶著民兵耒,當時我們確實嚇著了.後耒一想一不做二不休.跟著隊長和民兵押著我們到公社去,說我們盜.竊生產隊糧食。

    幸虧我們與到了貴人公社黨委書記當年的高中生有文化.他嚴歷的批評了生產小隊長.知青不是耒勞動教養的.是響應國家號召不能虐待.他們還是孩子,更不能餓死人,以教育為主更不能餓死人,這事就這樣過去了是一段痛苦的回憶。

    幸福的回憶也有,有自然風光大山河流新鮮的空氣綠色的疏菜有機大米,山園風光,後耒在農村還是比較自由,沒有緊迫感沒有壓力,那個年代就那樣,好了不多說了兩段回憶。

  • 3 # 說三道四6562

    我們東北那裡的知青生活很艱苦,我們住的屋裡冬天沒有取暖設施,白天吃飯要戴手套,晚上睡覺要戴帽子,沒事的時候要把手放在袖口裡。我們青年點有十幾名女生,她們早上起來洗臉梳頭,洗臉用燒熱的水還可以,當用木梳梳頭時,木梳梳下來的都是冰渣,夜裡解手,屋裡有尿桶,下炕要快,完事趕緊鑽進被窩,不然就會凍得發抖。

    不僅屋裡特別冷,吃的也很差,一般來說主食是大餅子,菜就是鹹菜,時間長了上廁所都很費勁。廁所裡面的糞便超過了地面,鄰居家的小狗經常來青年點,對每個同學的氣味都很熟悉。有一天,這隻狗把女同學的衛生巾叼進了女生的屋裡,放在了一位女同學的跟前,弄得那位同學很不好意思。唉!知青受的苦太多了,說也說不完。

  • 4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不光知青總愛回憶過去,所有的是人有思想的人都會想自己的芳華,激情燃燒的年代。

    如今知青都老了,和我們軍工一樣,把自已青春年華留在那片熱土上了。

    有時對痛苦的記憶大腦有個功能叫忘記,那段時光從歷史中抹掉了,可戰友的聯絡聚會又煥起集體的記憶。

    正值青春年華談情說愛呀,政冶前途呀,上大學呀,當兵呀,意外懷孕呀,相愛的人又不能在一起呀…

    交織在一起,一時幸福,一會痛苦了…

  • 5 # 金魚池3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莫嫌老漢說話囉嗦。過去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後來是爸爸、媽媽;現在是我們自已講過去的故事。再後來就該掄到孩兒們講他們經過的故事了。這是自然規律。

  • 6 # 王昇平66655505

    哪是一個愛的時代,雖然艱苦,但是人與人之間沒多大差距。當時的青年活潑友善,不勾心鬥角,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學習,互相照顧。有一顆熱血沸騰,勇往向上的心靈,他們文化不高,但奮進心很強,在後來社會上成為創業的主力軍。

  • 7 # 春天wert

    我們村地處關中平原,在六七十年代一批知青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下鄉插隊,深入農村,與生產隊社員一起生產勞動,其間經歷了酸甜苦辣,同時也留下了很多記憶。我記得我們生產隊是上面安排了兩名知青插隊,他們一位高個兒,一位中等身材,說話很和善,對人很熱情,勞動也很賣力,他們二位在當時的農村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為我們生產隊做出了很大貢獻。過了三年,按上面的政策要求,他們兩位知青又依依不捨的離開我們農村,回到生他養他的城裡去。直到現在我們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回憶起以前與知青一起勞動的歲月,眼裡泛著淚花,他們說很懷念以前的日子,這是他們一生難忘的回憶。

  • 8 # 梁有東460

    人生經歷過的重大路程無論幸福與痛苦,回味常常是情不自禁的,有過知青經歷的人不論歲月多麼久遠,相信在那廣闊天地鍛鍊生活的每個日日夜夜永遠是刻骨銘心的。怎能忘記那火熱的年代,很大一部份知青尚未成年,便遠離父母,遠離熟悉的城市來到農村扦隊落戶,一夜之間從城市的初中學生變成了農民,這個落差是巨大的,特別是生活方面一時讓人難以適應,勞動的強度超出了不少知青的想象,無數的知青生活在窮鄉僻壤,沒有水電,入夜山村總是漆黑一片,孤獨感常常讓人思念遠方的父母與親人而整夜難眠。儘管生活勞動艱苦,的確,在那能鍛鍊人,吃苦耐勞的思想我們就從下鄉的幾年鍛煉出來的,這種品質無數的知青都有,回城後在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都能體現出來,他們是共和國最能吃苦最無私奉獻的一代。一路走來甜酸苦辣都償過,回首往事知青們天悔無怨,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一生的奉獻。

  • 9 # 文博凱犀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由來。

    1955年,毛澤東主席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1966年,高考停止。

    1968—1969年,大批“老三屆”上山下鄉。口號是“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實際上,在1968年前,在共青團組織的倡議下,就有部分知青上山下鄉,支邊。

    1970—1973年。中學畢業生,部分上山下鄉,部分進工廠,部分當兵,部分去邊疆。

    1977年是最後一批知青上山下鄉。

    知青大批返城起因是,1978年因某種突發事件,雲南支邊農場5萬知青罷工,向中央請願回城。才有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終結。大批知青返城。

    從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到結束,中國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

    這是一代人的經歷,是一代人的痛苦與磨難,是一代人鍛造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奠基了中國農業與工業基礎。

    知青的經歷反映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忍耐,自強不息的精神!

    他們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不可磨滅。

    他們的回憶充滿了艱辛與自強。

    向為共和國做出犧牲與貢獻的2000萬知青敬禮!致敬!祖國不會忘記你們。

    題外話,國家有沒有給知青某種經濟補償,以慰藉他們的心靈!

  • 10 # 992舒暢

    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在回憶真實版的社會景色,哈哈!確實如此,的確很現實,很逼真,沒有假的一面!

    那時候的人像個人,每說的一句話都是經過大腦過濾過的真實片段,沒有虛假,沒有虛偽,只有真!

    好傢伙,那時候的人們有點傻氣?對於對的必定認為是對的,不會去動用所謂的磚家出來橫批數字的!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外水池如何養錦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