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為尊 在宴請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桌次牌。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餐桌的具體擺放還應與宴會廳的地形條件而定。各類宴會餐桌擺放與座位安排都要整齊統一,椅背達到縱橫成行,檯布折紋要向著一個方向,給人以整體美感。 禮賓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據。中國習慣按客人本身的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做在女主人右上方,兩桌以上的宴會,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一般與主人主桌上的位置相同,也可以面對主桌的位置為主位。 在具體安排座位時,還應考慮其它因素。例如,雙方關係緊張的應儘量避免安排在一起,身份大體相同,或同一專業的可安排在一起。 一般家庭舉行宴請,因正房為坐北向南,故方桌北面即向門一面為客人的位置。現在則以迎門一方的左為上,右為下,是為首次兩席。兩旁仍按左 為上,右為下依次安位。主人則背門而坐。 恰當的用桌次和座位的安排顯示你的地位,表達你的尊敬,將會為你的 赴會和宴請增添禮儀之邦的風采,並取得特定的效果。 舊時的八仙桌是方的,如今的酒桌是圓的。正可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以為,正規宴席上有兩種次序是不能不講究的。? 座位的次序 梁實秋有一句名言,說是一個人若想一天不得安寧,你就請客。舊時請客一般在家裡,從早到晚得忙活整整一天。定菜譜、採買、烹煮、開席、送客、洗碗,這多半屬體力上的活兒,而擬就客人名單,編排座次,那才是個大傷腦筋的事體。假如客人中又有兩三個半斤八兩難分伯仲的,主家就要抓破頭皮。倘若該坐上席的客人被安排坐到了偏席,有一定身份的人卻讓他“敬陪末座”,這就難保不會出現“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的局面。那一桌酒席,我看你不請也罷。? 如今簡單多了。尤其是賓客中職位最高的那位,多數情況他會以極謙虛並且滿不在乎的口氣說,同志們隨便坐吧,哪來那麼多的講究!可領導越是這麼發話,眾人就越是推讓躲閃,不敢落座。有一條各位都是明白的,就是正對著門口的那個位子是主位。至於其他,則不甚了了。於是謙讓一陣之後,那位叫大家隨便坐的領導,便被大家推著讓著拉著甚至是架著,終於萬般無奈地坐上了那個主位,其餘人等,大致上按職位大小名望高低,像照集體相那樣朝兩頭遞減。錯!全錯!? 這規矩不講也就罷了,若要講時,就應該按正經的禮儀規則來排序。每逢我在場,我都會尚在眾人作謙虛狀的時候當仁不讓地發話,且不避大言不慚之嫌,先來一句“各位都聽我的”,然後補上一句“我親手編輯出版過一本《中西禮儀》”。這句話一般都很管用。大家便一下子停止了揖讓,都把目光來看著我。接下來第一要務便是確定誰坐主位。這個正對門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職位高低名氣大小來定的,而是以誰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誰請客誰坐此位。主位確定之後,緊接下來我便示意職位最高者或是名氣最大者,坐於主人的右邊,並說明“此乃第一主賓席”。而主人的左邊,則是“第二主賓席”。三位主角確定後,其餘人等,也不是照集體相那般坐法,而是以第二主賓席為起點,沿順時針方向遞減,直至挨近第一主賓的那個位子,才叫做“末座”,所謂“敬陪末座”、“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這個座位。? 禮儀這個東西,就有那麼大的魅力,一旦按照章法落座,主人面子十足了,主賓臉上有光了,所有的人也心安理得了。君不見,但凡國宴,正中主人的右邊,坐的必然是作為第一主賓的外國元首,主人的左邊,則是元首夫人。訓練有素的國宴或者大賓館的服務員,無論斟酒、進湯、上菜、進甜食,都是從主人右邊的第一主賓開始,再到主人、第二主賓,然後以順時針為序直至末座的。遺憾的是,中國的賓館飯店,不講(不懂)這個規矩的要佔到七成以上。服務員無論斟酒亦或進湯,要麼就近,要麼亂插花。這種場合,不怪服務員,多半是經理人員對這些規矩一無所知。? 當然,尋常酒席,也就罷了,倘是招待高檔次的客商或者重要外賓,也是這般馬虎隨便,落下笑柄事小,很可能還會導致某些機遇從指逢中溜掉的。 上菜的次序 上菜的次序裡,又有六個方面的講究。? 一是先有幾個冷盤,讓客人隨意一下,一來免得冷場,二來客人中如有飢腸轆轆者,可先墊墊肚子。二是關於湯的先後問題。南方習慣先上湯,主張先把胃口喝開,還有“吃飯先喝湯,勝過開藥方”的說法。北方人則務實,認為先灌下一肚子湯,菜就得少吃。湯的先後問題,入鄉隨俗也罷。三是熱菜上來之前,酒杯就必須斟滿。有時熱菜都上了兩三個,酒還不見蹤影,主人想致兩句詞,他端著個空杯子,如何開腔?等服務員慢吞吞開得酒瓶篩得酒來,那上來的熱菜早已涼了一半。但凡熱菜,特別講究趁熱的上來趁熱的吃下。熱菜轉涼,不見了熱騰騰的誘人蒸汽,亮晶晶的光澤也因油脂的凝固而呈膠著狀,即便特級廚師的手藝也要大打折扣的。四是現炒現上的熱菜,兩道菜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一道菜吃到一多半,第二道便續了上來。同樣的菜餚,上的方法對路,客人的胃口就會更佳,從而留下的印象也就更深。有的飯店在這方面走了兩個極端,要嗎是一道菜吃光,半天不上第二道,彈盡糧絕,不見增援,客人便會生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的情緒。要嗎是客人尚未作好起碼的思想準備,呼啦一陣風擺滿一桌,說:“先生,你們的菜上齊了,請慢用!”客人面對滿桌菜餚,筷子移來移去,如同百花園中走馬,沒有幾個回合,便躊躇滿志了。五是飯店的招牌菜,尤其是手工細活的那一類,還有肥膩之物如扣肉、紅燒肉者,上的次序一般不能太靠後。那時客人已經打嗝,再把這些好東西端上來,只能給人以雨過送傘、入夏贈裘的感覺。第六,也是最後一條,從鹽味的角度而言,菜要一道比一道淡。這個道理,是作家陸文夫透過他作品中的美食家朱自冶先生之口說出來的。炒菜最大的學問是什麼?兩個字,放鹽。所謂鹽調百味,菜餚中的鮮味、甜味、香味,全靠鹽把它們調動出來。有道是,鹽是君子,鹽把食物中的各種好味道調出來之後,它就隱退到了幕後。倘若一道菜,誰要吃出了鹽的味道,那麼這道菜就失敗了--這就叫鹽壓百味。人的舌頭與別的感官是一樣的,用久了便會麻木。故而上菜要一道比一道淡。如若相反,那就徹底砸鍋。朱自冶說,有一次他去赴宴,最後一道湯,大師傅忘記放鹽,端上桌來大家一喝,幾乎異口同聲喊出一個字:“鮮!” =============================================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右為尊 在宴請中,桌次與座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習慣,桌次的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桌次牌。宴會可用圓桌方桌或長桌,一桌以上的宴會,桌子之間的距離要適中,各個座位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團體宴請中,宴桌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為主桌。 餐桌的具體擺放還應與宴會廳的地形條件而定。各類宴會餐桌擺放與座位安排都要整齊統一,椅背達到縱橫成行,檯布折紋要向著一個方向,給人以整體美感。 禮賓次序是安排座位的主要依據。中國習慣按客人本身的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通常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做在女主人右上方,兩桌以上的宴會,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一般與主人主桌上的位置相同,也可以面對主桌的位置為主位。 在具體安排座位時,還應考慮其它因素。例如,雙方關係緊張的應儘量避免安排在一起,身份大體相同,或同一專業的可安排在一起。 一般家庭舉行宴請,因正房為坐北向南,故方桌北面即向門一面為客人的位置。現在則以迎門一方的左為上,右為下,是為首次兩席。兩旁仍按左 為上,右為下依次安位。主人則背門而坐。 恰當的用桌次和座位的安排顯示你的地位,表達你的尊敬,將會為你的 赴會和宴請增添禮儀之邦的風采,並取得特定的效果。 舊時的八仙桌是方的,如今的酒桌是圓的。正可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以為,正規宴席上有兩種次序是不能不講究的。? 座位的次序 梁實秋有一句名言,說是一個人若想一天不得安寧,你就請客。舊時請客一般在家裡,從早到晚得忙活整整一天。定菜譜、採買、烹煮、開席、送客、洗碗,這多半屬體力上的活兒,而擬就客人名單,編排座次,那才是個大傷腦筋的事體。假如客人中又有兩三個半斤八兩難分伯仲的,主家就要抓破頭皮。倘若該坐上席的客人被安排坐到了偏席,有一定身份的人卻讓他“敬陪末座”,這就難保不會出現“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的局面。那一桌酒席,我看你不請也罷。? 如今簡單多了。尤其是賓客中職位最高的那位,多數情況他會以極謙虛並且滿不在乎的口氣說,同志們隨便坐吧,哪來那麼多的講究!可領導越是這麼發話,眾人就越是推讓躲閃,不敢落座。有一條各位都是明白的,就是正對著門口的那個位子是主位。至於其他,則不甚了了。於是謙讓一陣之後,那位叫大家隨便坐的領導,便被大家推著讓著拉著甚至是架著,終於萬般無奈地坐上了那個主位,其餘人等,大致上按職位大小名望高低,像照集體相那樣朝兩頭遞減。錯!全錯!? 這規矩不講也就罷了,若要講時,就應該按正經的禮儀規則來排序。每逢我在場,我都會尚在眾人作謙虛狀的時候當仁不讓地發話,且不避大言不慚之嫌,先來一句“各位都聽我的”,然後補上一句“我親手編輯出版過一本《中西禮儀》”。這句話一般都很管用。大家便一下子停止了揖讓,都把目光來看著我。接下來第一要務便是確定誰坐主位。這個正對門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職位高低名氣大小來定的,而是以誰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誰請客誰坐此位。主位確定之後,緊接下來我便示意職位最高者或是名氣最大者,坐於主人的右邊,並說明“此乃第一主賓席”。而主人的左邊,則是“第二主賓席”。三位主角確定後,其餘人等,也不是照集體相那般坐法,而是以第二主賓席為起點,沿順時針方向遞減,直至挨近第一主賓的那個位子,才叫做“末座”,所謂“敬陪末座”、“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這個座位。? 禮儀這個東西,就有那麼大的魅力,一旦按照章法落座,主人面子十足了,主賓臉上有光了,所有的人也心安理得了。君不見,但凡國宴,正中主人的右邊,坐的必然是作為第一主賓的外國元首,主人的左邊,則是元首夫人。訓練有素的國宴或者大賓館的服務員,無論斟酒、進湯、上菜、進甜食,都是從主人右邊的第一主賓開始,再到主人、第二主賓,然後以順時針為序直至末座的。遺憾的是,中國的賓館飯店,不講(不懂)這個規矩的要佔到七成以上。服務員無論斟酒亦或進湯,要麼就近,要麼亂插花。這種場合,不怪服務員,多半是經理人員對這些規矩一無所知。? 當然,尋常酒席,也就罷了,倘是招待高檔次的客商或者重要外賓,也是這般馬虎隨便,落下笑柄事小,很可能還會導致某些機遇從指逢中溜掉的。 上菜的次序 上菜的次序裡,又有六個方面的講究。? 一是先有幾個冷盤,讓客人隨意一下,一來免得冷場,二來客人中如有飢腸轆轆者,可先墊墊肚子。二是關於湯的先後問題。南方習慣先上湯,主張先把胃口喝開,還有“吃飯先喝湯,勝過開藥方”的說法。北方人則務實,認為先灌下一肚子湯,菜就得少吃。湯的先後問題,入鄉隨俗也罷。三是熱菜上來之前,酒杯就必須斟滿。有時熱菜都上了兩三個,酒還不見蹤影,主人想致兩句詞,他端著個空杯子,如何開腔?等服務員慢吞吞開得酒瓶篩得酒來,那上來的熱菜早已涼了一半。但凡熱菜,特別講究趁熱的上來趁熱的吃下。熱菜轉涼,不見了熱騰騰的誘人蒸汽,亮晶晶的光澤也因油脂的凝固而呈膠著狀,即便特級廚師的手藝也要大打折扣的。四是現炒現上的熱菜,兩道菜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一道菜吃到一多半,第二道便續了上來。同樣的菜餚,上的方法對路,客人的胃口就會更佳,從而留下的印象也就更深。有的飯店在這方面走了兩個極端,要嗎是一道菜吃光,半天不上第二道,彈盡糧絕,不見增援,客人便會生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的情緒。要嗎是客人尚未作好起碼的思想準備,呼啦一陣風擺滿一桌,說:“先生,你們的菜上齊了,請慢用!”客人面對滿桌菜餚,筷子移來移去,如同百花園中走馬,沒有幾個回合,便躊躇滿志了。五是飯店的招牌菜,尤其是手工細活的那一類,還有肥膩之物如扣肉、紅燒肉者,上的次序一般不能太靠後。那時客人已經打嗝,再把這些好東西端上來,只能給人以雨過送傘、入夏贈裘的感覺。第六,也是最後一條,從鹽味的角度而言,菜要一道比一道淡。這個道理,是作家陸文夫透過他作品中的美食家朱自冶先生之口說出來的。炒菜最大的學問是什麼?兩個字,放鹽。所謂鹽調百味,菜餚中的鮮味、甜味、香味,全靠鹽把它們調動出來。有道是,鹽是君子,鹽把食物中的各種好味道調出來之後,它就隱退到了幕後。倘若一道菜,誰要吃出了鹽的味道,那麼這道菜就失敗了--這就叫鹽壓百味。人的舌頭與別的感官是一樣的,用久了便會麻木。故而上菜要一道比一道淡。如若相反,那就徹底砸鍋。朱自冶說,有一次他去赴宴,最後一道湯,大師傅忘記放鹽,端上桌來大家一喝,幾乎異口同聲喊出一個字:“鮮!” =============================================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