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月光
-
2 # 使用者7734049467968
各朝皇帝愛吃什麼菜
1、漢武帝劉徹:枸醬
公元前135年,劉徹派使者唐蒙出使南越。沒多久,唐蒙就拎一罐子枸(蒟)醬回來了,這醬好吃得讓小劉皇帝差點連這罐子都吞了“武帝飲後,贊其‘甘美之’”。古文中枸醬又作“蒟醬”。“蒟醬”的“蒟”究竟是何物?史記·集解》引《漢書音義》:“枸木似榖樹,其葉如桑葉。用其葉作醬酢,美,蜀人以為珍味。
2、新朝開國皇帝王莽:鮑魚
當年,王莽月下追劉秀都追出病來了也沒追到,只好在憂憤中返回長安。在返回的路上夜宿一個小村莊,王莽越想越氣憤,覺得這都是沿途老百姓的錯!所以讓手下親兵奉詔將村裡人全部格殺,以示懲戒。但是,這個親兵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兒,他是這兒土生土長的人。他不知道該怎麼辦,趕緊跑回家準備帶著家人逃亡。回去後一說,他爹卻並不慌張:”皇帝就是心情不好嘛。何以解憂唯有鮑魚湯啊!“於是就拿出他們家祖傳的一個極品鮑魚烹製成湯給王莽盛了上去。當湯剛進房間,王莽感到香氣撲鼻,喝一口,神清氣爽,吃一片,天空都變得明亮。一碗鮑魚湯下肚,王莽暢快不已,腰不酸了背不痛了嗎,病情也瞬間好轉了。身體好,心情就好,也不著急屠村了。後來知道真相後,以萬金賞賜於親兵的父親。
3、蜀漢開國皇帝劉備:風乾雞
相傳劉皇叔十分喜歡吃雞,特別是孫尚香做的風乾雞,而且是用的活雞,做時手法要快---拔毛、取內臟、填料、縫合,一氣呵成。而被掏空內臟後的雞仍是活的,一時半刻還不會死去。被掛在竹竿上,如同風鈴一般在冷風中搖曳著咕嘟叫喚。
4、武皇帝曹操:烏骨雞
曹操寫過一本關於吃的書叫《曹操集四時食制》,據該書記載,曹操很愛吃雞。讓楊修丟命的雞肋,那是用來熬他的養生雞湯。曹操的雞湯裡熬的不是一般的雞,而是華佗給他進獻的”烏骨雞“,毛腳五爪、烏皮烏骨、白肉、綠耳等,被稱為”白鳳“。
5、宋仁宗趙禎:燒羊肉
在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意思就是京城所在地兒出產什麼,皇宮裡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貢土特產給百姓增添負擔。一個平常的清晨,趙禎突然給伺候他的侍臣說:”昨半夜裡朕突感飢餓,就想吃我最愛的燒羊肉。“侍臣趕緊說:”那您咋不降旨讓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擺擺手說:算了!朕聽說宮裡一提個啥小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雖然朕好想好想吃燒羊肉,但恐怕吃這一回,今後出個每晚都要殺羊的制度,我這樣的千古好帝王可不能幹這麼勞民傷財的事兒。
6、末代皇帝溥儀:西餐
1923年,溥儀下令將宮中御茶膳房裁撤,設立野意膳房,做中餐;另設”番菜房“主攻西餐,番菜房配備了四位名廚:劉廣榮、李金泉、宋景春、傅慶福。然鵝,溥儀還是覺得他們做西餐不可能比得上洋人,後又下”旨“,讓跟著莊士敦一起來中國的洋廚進宮赴任。”清帝宣統喜食大餐,現在養心門外設立番菜廚房,由某番菜館延得庖師四人進內,已於二十三號開辦。“為了配合”洋廚子“,番菜房”一次就添置了銀質的刀叉勺各20把,咖啡壺3把,銀盤、銀碗各20件。這還不算,還讓景德鎮專為溥儀燒製了一套白地紫龍紋飾的西餐套件,包括湯盆、大、中、小號盤、碗等一共40多件——這是全地球史上唯一的中國宮廷訂製版西餐餐具吧!
-
3 # 使用者1225583139125
清朝皇帝吃滿漢全席,現在也能吃到
-
4 # 董憧憬
可以這麼說:在古代,皇帝吃的菜那都是貢菜,所有的廚師是御廚
回覆列表
一說起皇帝,九五之尊嘛,這都後宮佳麗三千了,吃食肯定也是豐盛無比的,那麼,各朝各代的帝王,他們吃的御膳究竟是怎樣的呢?
史料顯示,先秦時期中國的飲食禮儀已經十分完備了,從菜品到烹飪,從進食方式到筵席等,都有著十分嚴格的等級規定。
周天子的伙食可從《周禮》和《禮記》中一見,《詩經·魯頌》說“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周朝的主食以粟、麥、黍、稻米蒸飯、羹類為主,其實也就是黃米、小米一類的東西,講究精挑細選。
《禮記·玉藻》中記載: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周朝最出名的"周代八珍",是2飯6菜組成的,分別是肉醬油澆大米飯(淳熬)、肉醬油澆黍米飯(淳母)、煨烤炸燉母羊羔(炮牂)、煨烤炸燉乳豬(炮豚)、牛、羊、鹿的裡脊肉(搗珍)、酒糟牛羊肉(漬)、類似五香牛肉乾(熬)、燒烤肉油狗肝(肝)。
到了秦漢時代,中國已經種上了小麥,麵食成為上層貴族的寵兒,而肉中之首成為了羊肉,一日兩餐制變成了一日三餐制。
漢代可算是食物文化上的一大分水嶺,各種食物烹飪形式都已趨於完善,此時可以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脯臘、做乳酪、做菜餚和點心,做菜的方式有醬、醃、糟、醉、蒸、煮等,多種多樣,特別是鐵鍋發明了之後,這烹飪方式就更完善了。
漢朝時魯、川、粵三大菜系已經形成,皇帝吃飯規定必須要有必有八珍之味。
其中“水陸八珍”有:魚翅、海參、明骨、花膠魚肚、燕窩、熊掌、鹿筋、雪蛤。
“動物八珍”有:熊掌、象撥、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燕窩。
唐宋時期,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時期,美食更不用說了,規模極盡奢華,簡直無可出其右。
唐時有道“燒尾宴”,是大臣向皇帝進獻盛饌的,燒尾宴有多奢侈呢?
《清異錄》中記載了韋巨源設燒尾宴時,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單,共列菜點58種,糕點有20餘種。
食材上,有北方的熊、鹿、驢,南方的狸、蝦、蟹、青蛙、鱉,還有魚、雞、鴨、鵪鶉、豬、牛、羊、兔等等。
不僅食材豐富,品相也要好,像用來裝飾和觀賞的工藝菜,足足有70件,每一道菜的造型、營養搭配等,都十分細緻。
到明朝時,據《明宮史》載:“天下繁華,鹹萃於此”,其奢華程度可見一斑,這一時期,宮廷的食材,有如天花羊肚菜、石花海白菜、鹿角、紫菜、蒿筍、糟筍、松子、鶯嘴筍、黃精、木蘭菜等等,應有盡有。
據說朱元璋時期的一頓午膳,就有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鹹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而清朝帝宮美食可算是中國幾千來的巔峰,紫禁城裡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膳房,食材來自五湖四海,上天入地的都有,皇室不僅奢侈,還愛搞排場,規模最高時能達到三百多種菜餚。
總的來說,皇帝就是皇帝,跟一般人還是沒有可比性的,奢華是真奢華,浪費也是真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