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閒聊

    南北榜是明代科舉的一大特色,雖然類似於當今高考分為全國統一卷和省卷,但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且狀元也只有一個。

    在明朝,科舉的正式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每三年在省城進行考試,考試透過的考生叫舉人並取得參加會試的名額,鄉試第一名的叫解元。會試則是每三年在京師進行考試,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主考官,取成績靠前的考生為貢士並取得參加殿試的名額,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那就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地點在大殿之中,由皇帝提出問題,貢士做答,然後由皇帝決定出名次,被錄取的貢士稱為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

    而明朝的南北榜則是在會試階段,朝廷根據考生出生地域的不同,按照一定南北比例錄取為貢士,並參加最後的殿試。這樣做既可以充分考慮不同地區教育差距,緩和南北考生之間的矛盾,也起到平衡朝廷之中政治派別的作用。而南北卷制度的起因便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那場南北榜之爭。

    那一年“藍玉案”剛落幕不久,京師還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之中,到處充滿了肅殺之氣,恰巧京師迎來了每三年一次的會試,朱元璋任命劉三吾為主考官,劉三吾乃當世大儒,非常耿直,可見朱元璋對此次會試的重視,對劉三吾的信任,而劉三吾也是感激涕零,盡心盡力,他和助手們仔細閱卷,為朝廷選拔人才!經過一個多月的考核後,劉三吾選出了51名貢士參加殿試,之後狀元,榜眼,探花等也都一一被選出,可是令朝廷,令劉三吾,令朱元璋,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劉三吾選出的這51名貢士竟然都來自南方,北方學子無一人入選!

    當放榜之後,沒多久禮部大門便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學子擊鼓喊冤,京師之中,街頭之上到處都是北方學子喊冤,認為此次會試存在科舉舞弊。而朱元璋也非常痛恨貪官汙吏,所以他也認為存在考官徇私舞弊,立即下令徹查,可是徹查的結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鏡!因為這51名貢士確實都是劉三吾按照成績擇優錄取的!從考官到閱卷都是公平公正的!

    結論一出,北方學子還是不肯罷休,認為朝廷存在地域歧視,而朱元璋也出人意料的做出反應,把劉三吾發配邊疆,主持考試和閱卷的二十多名官員被凌遲處死,之後朱元璋親自複核試卷,開出了另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錄取名單,51名中榜貢士全都是北方學子!也就是這一年大明朝的科舉取士分為了南榜和北榜。

    從此之後,明朝科舉的南北榜制度算是確定了下來,以後的會試朝廷都是按照比例從南北各省錄取貢士,然後再統一參加殿試,保證最後被錄取的進士都北方人也有南方人,當然了狀元依舊只有一個。

  • 2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非也非也,明代的科舉雖然分為南北榜,但是狀元只有1個。

    在明代,科舉考試總共是3個階段,第一階段叫鄉試(當然,參加鄉試也需要一定資格,類似於今天的高考學籍制度,有應屆生、往屆生和社會人),每三年1次,分省進行,鄉試錄取了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透過鄉試的考生繼續參加會試,理論上,會試是要全國統考的,就是在這個階段,明朝分了南北榜,南方几個省份的考生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南京參加會試,北方的考生則集中在北京參加考試,南北各錄取一定名額,叫貢士,所以會試又稱為拔貢。會試第一名叫會員。

    拔貢的貢士再集中到北京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就是殿試,錄取的成為進士,由此定出統一的名次,第一名才叫狀元。

  • 3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大事件,因為高考而衍生的文化也數不勝數。甚至有人戲稱,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考試製度。其實,高考制度在中國已經發展了幾千年,到今天已經是非常完善的一種考試製度了,而高考制度的前身就是古代的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隋煬帝時期正式確立了科舉制度,唐太宗又將科舉制度在全國推廣開來,此後,科舉制度就成了中國古代官方的選拔制度,並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最高一級的殿試中,獲得前三甲的人就可獲得以上稱號,而這些稱號是獨有的,每一屆開始只有一人。

    一般情況下,每一屆科舉考試都只放榜一次,但是明朝的科舉分南北榜,那麼狀元是否也有兩個呢?

    明朝雖然每屆考試放榜兩次,分南榜和北榜,但是狀元實際上只有一人。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南榜和北榜?南北榜制度其實是明朝政治鬥爭妥協的結果,也是科舉制度發展的產物。南榜是指殿試中錄取的南方籍考生,北榜自然就是錄取的北方籍考生。當時還有一箇中榜,也就是中部地區,準確的說是南京周邊地區籍貫的考生。

    我們都知道,殿試中的第一名稱狀元,但是每次殿試不可能只錄取一個人,而錄取的哪些人就是進士,在南榜和北榜上有名字的人就相當於通過了殿試,獲得了進士的稱號。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樣,每年的高考狀元只有一人,但是考上大學的考生不可能只有一人,而這些人就相當於古代的進士。

    明朝的南北榜制度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古代的統治實際上還是世家士族的統治,就算是寒門學子當上高官後,也會成為新的世家。古代統治者既需要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也需要透過這種方式來籠絡知識分子。

    其次,科舉考試在明朝已經發展成為應試教育,明朝科舉明確要求考生寫八股文,這樣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也給了一些人為考試而考試的人鑽空子的機會。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為了治國理政去選拔的實用型人才。如果都是錄取了一批書呆子,那科舉考試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所以,劃定考區設立南北榜,是朱元璋根據國情將科舉制度進行創新的制度,併為後世所沿用。現在中國的各省區自行劃定分數線,也是沿襲了朱元璋設立的南北榜制度。

    為什麼明朝會出現南北榜制度呢?

    科舉制度創建於隋朝,發展於唐朝,確立於宋朝。自宋朝以來,科舉考試對於全國的人才選拔和人才流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成為了寒門士子最便捷、最公平的選拔制度,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視科舉考試。

    隨著經濟重心的難以,中國的文化中心轉移到了南方,南方學子也在科舉考試中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優勢大到經常屠榜。洪武年間的南方籍進士總共620人,佔據了總數的70%多,這足以見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的巨大集團優勢。

    洪武三十年的殿試中,共錄取了51人,且全部是南方人,這一年的考試中,南方人完全屠榜。北方人在這次考試中未上榜一人,顏面掃地,惱羞成怒的他們聯名上書,將考官劉三吾等人告到了朱元璋那裡,說考官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一開始確定考官的時候,為了在選拔出具有真才實幹的人,所以科舉考試要防止出現貪汙受賄等破壞科舉公平的行為發生,所以他選了70歲的劉三吾為主考官。最後的複閱結果也顯示劉三吾並沒有存心偏袒南方人,而是北方人的文章確實不佳,甚至有禁忌詞。

    隨後,朱元璋在六月份親自主持了一次策問,之後又放了一次榜,這次的榜單上面錄取的全都是北方人。我們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此舉是為了安撫北方學子之心,但是不可能每次如此兒戲,這樣也不可能在根本上解決北方學子考試偏弱的局面。

    到了明仁宗時期,楊士奇為了解決南北榜事件的問題,提出了分考區錄取進士的方法。每科錄取進士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解決了南北學子在科舉考試中的尖銳矛盾,保證了南北方都有人能透過科舉進入仕途,也平衡了朝廷官員的來源結構,有利於皇帝的統治。

    後來,為了照顧西南地區,朝廷對科舉考試的名額又做了一次劃分,南方考取佔55個名額,北方考區佔35個名額,中部考區佔10個名額。這個方法既符合不斷擴大的疆域,也保證了各地教育發展水平不一的平衡性。而且這種劃分考區的方法,到現在也還依舊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性與鹼性面板如何護理?或說要怎樣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