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辭曹歸漢的情節實際上包括第26回的下半回“關雲長掛印封金”,可以稱之為情節的發端;第27回一整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可稱之為情節的發展;第28回的上半回“斬蔡陽兄弟釋疑”,可稱之為情節的結局。整個情節的中心猶如聚光燈投照在關羽身上,形成由他的活動為線索的情節過程。“千里”表示路途之遠,“五關”表明困阻之多,“單騎”則突出力量之少。遠、多與少之間構成巨大反差,這便是作者所設計的情節框架。這一情節框架是作者著意為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構築的,從而也就在情節展開中達到刻畫人物的目的。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三個組合情節各有側重地表現了關羽的性格層面:掛印封金——磊落;過五關斬六將——神勇;古城會——忠信。早在《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中張遼在關羽兵敗被困的危境提出“三便”,關羽提出“三約”。其中第一約:“只降漢帝,不降曹操”是一則奇妙邏輯,為他日後開路埋下伏筆。他拒美女,封金銀,獨獨對曹操所贈赤兔馬“再拜稱謝”,理由是:“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果然,一且得知“兄長下落”,便“千里走單騎”。臨行前,掛印封金,降要降得光明,走要走得磊落。“丞相所撥人役,皆不帶去,只帶原跟從人,及隨身行李”,這便顯示出“單”的涵義。在這以前,數次去丞相府辭行,在無法見到曹操的情況下,又往張遼家相探,張遼託疾不出,最後“奉書告辭”,走的原因寫得清清楚楚,這些情節交代都顯示了關羽的性格:坦蕩、明白,不是不辭而別,而是如毛宗崗所評點的那樣,“作事如青天白日”。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情節是以一個個情節組接成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情節鏈索。
作為五關斬六將的引子是曹操贈袍、贈金,關羽拒金收袍,作者用一個細節:“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表現了他的精細性格。
關羽所過五關是: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滑州;所斬六將是:韓福、孔秀、孟坦、卞喜、王植、秦琪。本來關羽坐騎赤兔馬日行千里,那麼“千里”尋兄一日可到,卻為何在途中盤桓多日呢?細心的作者作了交代:“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 這樣便使情節的構成具備了合理性。五關斬六將都是快速決戰,人快刀快馬快,眨眼之間解決問題,這是共同特點。但五關取勝的五個情節互不雷同,體現了情節的多樣和豐富。
東嶺關斬孔秀,速戰速決,“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何等利索! 殺死守將尚不忘安撫眾軍:“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並“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殺人也殺得明白,殺得有理,對得起守將的統帥曹丞相。
洛陽殺二將情節有所變化。守將預設伏兵,佯敗誘追,用暗箭射殺。這一仗關公被暗箭射中,作者正是透過這一情節表現關羽的勇力和性格。“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神奇般的性格力量就在此處煥發出來:“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止,飛馬徑奔韓福,衝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這是以非常情境來增添關羽非凡性格的描寫筆墨。
汜水關殺機暗伏,守將卞喜設計“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這場鬥爭的方式跟上面兩次有所不同。卞喜先是麻痺關羽,肉麻捧場:“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對“今歸皇叔,足見忠義”大加讚賞,竟至對斬孔秀、韓福之事也深表理解:“將軍殺之是也”,竟至表示:“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通情達理,言詞懇摯,布起的迷魂陣使關羽“甚喜”,一時也受到迷惑,“同上馬過了汜水關”,情節出現危機。普淨和尚的出現,他和關羽認了同鄉,情節有所轉機,但“卞喜見普淨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洩,乃叱之”,情節復歸危機。“普淨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關公從危機中猛醒過來。這裡,作者用“會意”來表現關羽的機敏和警惕。然後,他以猝不及防之勢先發制人,將這場暗害活動粉碎於青蘋之末,打亂對方的陣腳。斬卞喜不在馬上交鋒,而是徒步迎戰,“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這便以一個特寫鏡頭表現關羽的武藝高強。
滎陽關斬王植,雖然對手採取的方式和汜水關設計有相似之處——暗害,但具體表現則有差別,一者是用伏兵,一者是用火燒,同中有異,犯中見避。王植的“喜笑相迎”,殷勤接待,“關公亦解甲憩息”,情節出現鬆弛狀態。但外鬆內緊,一場陰險的密謀在暗中進行,使事態充滿了殺機,情節表現得緊湊。王植密令胡班“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這場陰謀活動十分狠毒。最後出現矛盾的轉化契機也有不同。汜水關因識同鄉,轉危為安;滎陽則是賴於關羽自身的因素使形勢化險為夷。“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几看書”,這個畫面極有光彩,如同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所說:“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一員儒將風采在簡單的線條勾勒中映現眼目。於是,奇蹟發生了,胡班“失聲嘆曰:‘真天人也!’”被關羽青燈夜讀所折服,透露了全部秘密,遂使危機得以解除。
滑州關斬秦琪是在黃河渡口進行的,突出的是奪路搶渡的特點,交鋒雙方都有一股“怒”氣,秦琪的藐視:“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你只殺得無名小將,敢殺我麼”,激惹得關羽怒火沖天,他是懷著一種不可侵犯的自尊感和怒的情緒特徵,飛起青龍刀,這很符合關羽的性格特點。
最後是古城會中關羽在“一通鼓未盡”時,刀劈蔡陽,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消釋了張飛的疑竇。
五關斬六將的情節各有不同,遂從不同的情節視角表現了關羽的性格:神勇、機敏、儒雅,等等,組合成性格的完整風貌。
與之同時,小說作者還成功地描繪了曹操的性格。曹操收留關羽,為了達到既能收住身、又能收住心的目的,可謂用盡心機、不惜血本。當關羽辭行時,先是採取迴避政策,避而不見。當勢不可免時,曹操表現得極為通脫、瀟灑:“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他不是指責關羽義薄,而是反責自己“福薄”。他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個難得的典型事例,藉以教育部將,“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他審時度勢,決不強人所難,反而乘船下篙,順水推舟,“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下達公文,一路綠燈,又是親送,又是贈金,又是贈袍,這項順水人情做足了,做到了家,後來確實得到赤壁鏖兵敗走華容道得以生還的酬報。這一切都顯示了曹操作為政治領袖、軍事統帥的識見、眼光、氣度。
除此之外,雖然刻畫張飛的筆墨不多,但性格表現得栩栩如生。他一見關羽便“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吼聲如雷”,不問青紅皂白,挺起長矛殺將過來。他怒斥關羽“無義”,倒顯示出他義字當頭,是桃園三結義的最忠實維護者,他根本聽不進甘糜二夫人和孫乾的說明,他的“義”表現為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以“莽”的形式體現出來,顯得格外急切。他親見關羽刀劈蔡陽,疑竇才有所消釋,直至“細問小卒”又得二夫人的細緻“訴說”,才予以相信。這時,他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大哭”“參拜雲長”,知錯即改,增添了他那令人可愛可喜的性格光彩。
“千里走單騎”雖然以斬關奪隘為主線,但時有戰鬥間歇的情節穿插,如遇廖化、收周倉等。毛宗崗《讀三國志法》說:“《三國》一書,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善圃者投種於地,待時而發;善奕者下一閒著於數十著之前,而其應在數十著之後。文章敘事之法亦猶是已。”“千里走單騎”亦得此法之妙。如前有曹操路送關羽,後有關羽華容釋曹操,前後相隔二十餘回。前有胡華託關羽傳書其子胡班,後有滎陽關胡班密告,免除禍害,等等。前後呼應即前有伏筆後有呼應,使情節肌理細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形成完整的結體。
關雲長辭曹歸漢的情節實際上包括第26回的下半回“關雲長掛印封金”,可以稱之為情節的發端;第27回一整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可稱之為情節的發展;第28回的上半回“斬蔡陽兄弟釋疑”,可稱之為情節的結局。整個情節的中心猶如聚光燈投照在關羽身上,形成由他的活動為線索的情節過程。“千里”表示路途之遠,“五關”表明困阻之多,“單騎”則突出力量之少。遠、多與少之間構成巨大反差,這便是作者所設計的情節框架。這一情節框架是作者著意為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構築的,從而也就在情節展開中達到刻畫人物的目的。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三個組合情節各有側重地表現了關羽的性格層面:掛印封金——磊落;過五關斬六將——神勇;古城會——忠信。早在《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中張遼在關羽兵敗被困的危境提出“三便”,關羽提出“三約”。其中第一約:“只降漢帝,不降曹操”是一則奇妙邏輯,為他日後開路埋下伏筆。他拒美女,封金銀,獨獨對曹操所贈赤兔馬“再拜稱謝”,理由是:“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果然,一且得知“兄長下落”,便“千里走單騎”。臨行前,掛印封金,降要降得光明,走要走得磊落。“丞相所撥人役,皆不帶去,只帶原跟從人,及隨身行李”,這便顯示出“單”的涵義。在這以前,數次去丞相府辭行,在無法見到曹操的情況下,又往張遼家相探,張遼託疾不出,最後“奉書告辭”,走的原因寫得清清楚楚,這些情節交代都顯示了關羽的性格:坦蕩、明白,不是不辭而別,而是如毛宗崗所評點的那樣,“作事如青天白日”。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情節是以一個個情節組接成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情節鏈索。
作為五關斬六將的引子是曹操贈袍、贈金,關羽拒金收袍,作者用一個細節:“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謝”,表現了他的精細性格。
關羽所過五關是: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滑州;所斬六將是:韓福、孔秀、孟坦、卞喜、王植、秦琪。本來關羽坐騎赤兔馬日行千里,那麼“千里”尋兄一日可到,卻為何在途中盤桓多日呢?細心的作者作了交代:“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 這樣便使情節的構成具備了合理性。五關斬六將都是快速決戰,人快刀快馬快,眨眼之間解決問題,這是共同特點。但五關取勝的五個情節互不雷同,體現了情節的多樣和豐富。
東嶺關斬孔秀,速戰速決,“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何等利索! 殺死守將尚不忘安撫眾軍:“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並“借汝眾軍之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殺人也殺得明白,殺得有理,對得起守將的統帥曹丞相。
洛陽殺二將情節有所變化。守將預設伏兵,佯敗誘追,用暗箭射殺。這一仗關公被暗箭射中,作者正是透過這一情節表現關羽的勇力和性格。“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神奇般的性格力量就在此處煥發出來:“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止,飛馬徑奔韓福,衝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於馬下。”這是以非常情境來增添關羽非凡性格的描寫筆墨。
汜水關殺機暗伏,守將卞喜設計“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這場鬥爭的方式跟上面兩次有所不同。卞喜先是麻痺關羽,肉麻捧場:“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對“今歸皇叔,足見忠義”大加讚賞,竟至對斬孔秀、韓福之事也深表理解:“將軍殺之是也”,竟至表示:“某見丞相,代稟衷曲。”通情達理,言詞懇摯,布起的迷魂陣使關羽“甚喜”,一時也受到迷惑,“同上馬過了汜水關”,情節出現危機。普淨和尚的出現,他和關羽認了同鄉,情節有所轉機,但“卞喜見普淨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洩,乃叱之”,情節復歸危機。“普淨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關公從危機中猛醒過來。這裡,作者用“會意”來表現關羽的機敏和警惕。然後,他以猝不及防之勢先發制人,將這場暗害活動粉碎於青蘋之末,打亂對方的陣腳。斬卞喜不在馬上交鋒,而是徒步迎戰,“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這便以一個特寫鏡頭表現關羽的武藝高強。
滎陽關斬王植,雖然對手採取的方式和汜水關設計有相似之處——暗害,但具體表現則有差別,一者是用伏兵,一者是用火燒,同中有異,犯中見避。王植的“喜笑相迎”,殷勤接待,“關公亦解甲憩息”,情節出現鬆弛狀態。但外鬆內緊,一場陰險的密謀在暗中進行,使事態充滿了殺機,情節表現得緊湊。王植密令胡班“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這場陰謀活動十分狠毒。最後出現矛盾的轉化契機也有不同。汜水關因識同鄉,轉危為安;滎陽則是賴於關羽自身的因素使形勢化險為夷。“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憑几看書”,這個畫面極有光彩,如同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所說:“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一員儒將風采在簡單的線條勾勒中映現眼目。於是,奇蹟發生了,胡班“失聲嘆曰:‘真天人也!’”被關羽青燈夜讀所折服,透露了全部秘密,遂使危機得以解除。
滑州關斬秦琪是在黃河渡口進行的,突出的是奪路搶渡的特點,交鋒雙方都有一股“怒”氣,秦琪的藐視:“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你只殺得無名小將,敢殺我麼”,激惹得關羽怒火沖天,他是懷著一種不可侵犯的自尊感和怒的情緒特徵,飛起青龍刀,這很符合關羽的性格特點。
最後是古城會中關羽在“一通鼓未盡”時,刀劈蔡陽,表明了自己的心跡,消釋了張飛的疑竇。
五關斬六將的情節各有不同,遂從不同的情節視角表現了關羽的性格:神勇、機敏、儒雅,等等,組合成性格的完整風貌。
與之同時,小說作者還成功地描繪了曹操的性格。曹操收留關羽,為了達到既能收住身、又能收住心的目的,可謂用盡心機、不惜血本。當關羽辭行時,先是採取迴避政策,避而不見。當勢不可免時,曹操表現得極為通脫、瀟灑:“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他不是指責關羽義薄,而是反責自己“福薄”。他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個難得的典型事例,藉以教育部將,“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他審時度勢,決不強人所難,反而乘船下篙,順水推舟,“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下達公文,一路綠燈,又是親送,又是贈金,又是贈袍,這項順水人情做足了,做到了家,後來確實得到赤壁鏖兵敗走華容道得以生還的酬報。這一切都顯示了曹操作為政治領袖、軍事統帥的識見、眼光、氣度。
除此之外,雖然刻畫張飛的筆墨不多,但性格表現得栩栩如生。他一見關羽便“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吼聲如雷”,不問青紅皂白,挺起長矛殺將過來。他怒斥關羽“無義”,倒顯示出他義字當頭,是桃園三結義的最忠實維護者,他根本聽不進甘糜二夫人和孫乾的說明,他的“義”表現為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以“莽”的形式體現出來,顯得格外急切。他親見關羽刀劈蔡陽,疑竇才有所消釋,直至“細問小卒”又得二夫人的細緻“訴說”,才予以相信。這時,他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大哭”“參拜雲長”,知錯即改,增添了他那令人可愛可喜的性格光彩。
“千里走單騎”雖然以斬關奪隘為主線,但時有戰鬥間歇的情節穿插,如遇廖化、收周倉等。毛宗崗《讀三國志法》說:“《三國》一書,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善圃者投種於地,待時而發;善奕者下一閒著於數十著之前,而其應在數十著之後。文章敘事之法亦猶是已。”“千里走單騎”亦得此法之妙。如前有曹操路送關羽,後有關羽華容釋曹操,前後相隔二十餘回。前有胡華託關羽傳書其子胡班,後有滎陽關胡班密告,免除禍害,等等。前後呼應即前有伏筆後有呼應,使情節肌理細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形成完整的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