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前此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制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制。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
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
柏拉圖透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透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為4個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實物;
第三,數理物件。靈魂將影象的實物作為影象來研究,它只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
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來作系統研究。
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
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象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圖透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
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
“理想國”的主題十分豐富,它雖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但內容包括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藝學等諸方面。這是因為,當時的哲學是一門綜合學問,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還沒有分化出為。“理想國”包含的哲學體系可以說是一個關於人的綜合學說,其中包含著各門學科的經典理論。現在,人們研究西方文化傳統,一定要追溯到希臘去尋找其淵源,因而有“言必稱希臘”之說。同樣,西方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幾乎都可以在“理想國”中找到一些最初的經典表達形式。
“理想國”堪稱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在其中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結構等根本問題,他還區分了不同的政體,比較它們的優劣得失,尋找它們的歷史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圖設計了一套政治藍圖,既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階級國家的痕跡,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蘇格拉底一詰問別人提出的關於正義的定義。更是詳細地批駁和討論了特拉敘馬庫提出的觀點,即“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他認為,統治者有時是會犯錯誤的。只有當統治者具有了使他免於犯錯誤的知識時,他才能統治自己和他人,正義的人所關心的不只是他個人。統治是為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
為了證明正義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蘇格拉底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的正義是一致的。在他看來,每個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這三個階層都各有其責,各有其美德。當這三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協調一致時,這個城邦就是具有了“正義”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樣,每個人的靈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此相應,也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協調一致時,就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在第六、第七兩卷中,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
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裡,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責任治理好國家。
烏托邦是托馬斯·摩爾寫的一部拉丁語的書的名字,全名為《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它出版於約1516年。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另一個說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沒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種理想國,並非一個真實的國家,而是一個虛構的國度,有著至美的一齊,沒有糾紛。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嘗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
摩爾本人的烏托邦是一個完全理性的共和國,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財產都是共有的,在戰爭時期它僱傭臨近好戰國家的僱傭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爾本人是一個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經想過做牧師,他的小說可能受到耶穌會的影響。
廣義的烏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實際的,但一般來說這個詞更強調樂觀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前此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制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制。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
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
柏拉圖透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透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為4個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實物;
第三,數理物件。靈魂將影象的實物作為影象來研究,它只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
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來作系統研究。
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
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象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圖透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
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
“理想國”的主題十分豐富,它雖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但內容包括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藝學等諸方面。這是因為,當時的哲學是一門綜合學問,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還沒有分化出為。“理想國”包含的哲學體系可以說是一個關於人的綜合學說,其中包含著各門學科的經典理論。現在,人們研究西方文化傳統,一定要追溯到希臘去尋找其淵源,因而有“言必稱希臘”之說。同樣,西方哲學和各門社會科學,幾乎都可以在“理想國”中找到一些最初的經典表達形式。
“理想國”堪稱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在其中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結構等根本問題,他還區分了不同的政體,比較它們的優劣得失,尋找它們的歷史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圖設計了一套政治藍圖,既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階級國家的痕跡,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蘇格拉底一詰問別人提出的關於正義的定義。更是詳細地批駁和討論了特拉敘馬庫提出的觀點,即“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他認為,統治者有時是會犯錯誤的。只有當統治者具有了使他免於犯錯誤的知識時,他才能統治自己和他人,正義的人所關心的不只是他個人。統治是為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
為了證明正義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蘇格拉底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的正義是一致的。在他看來,每個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這三個階層都各有其責,各有其美德。當這三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協調一致時,這個城邦就是具有了“正義”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樣,每個人的靈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此相應,也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協調一致時,就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在第六、第七兩卷中,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
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裡,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責任治理好國家。
烏托邦是托馬斯·摩爾寫的一部拉丁語的書的名字,全名為《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它出版於約1516年。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另一個說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沒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種理想國,並非一個真實的國家,而是一個虛構的國度,有著至美的一齊,沒有糾紛。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嘗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
摩爾本人的烏托邦是一個完全理性的共和國,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財產都是共有的,在戰爭時期它僱傭臨近好戰國家的僱傭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爾本人是一個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經想過做牧師,他的小說可能受到耶穌會的影響。
廣義的烏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實際的,但一般來說這個詞更強調樂觀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