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木偶無骨燈,谷板花瓜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遊戲也早就隨著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作為與學習同等重要的活動,各個時代的教育家都比較重視遊戲,且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創造出各式各樣新穎的遊戲方式。至明清時期的理學家提倡"禁慾""主靜"的學習修身之法,是以中國兒童的教育更加傾向於"重德"和"重文"。
宋代經濟繁榮,政治較為開明,是中國古代民間遊戲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各項遊戲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甚至其內容更加豐富,對當時的兒童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代兒童遊戲內容到底有多豐富
1、追根溯底,縱觀宋代之前遊戲的發展歷程
由西安半坡幼童墓葬遺址可見,早在原始時期,遊戲就有其萌芽狀態,石制的球狀物開始成為可以相互拋接踢弄的玩物,而狩獵工具如彈弓也成了孩童手中常見的玩具。這充分證明了遊戲同勞動之間的密切關係。
有些遊戲更為甚者,在封建思想逐漸形成後演變為莊嚴傳統的祭祀活動。商代甲骨文中有以"球舞"祭祀求雨的記載,再者,先秦有典《呂氏春秋》中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遊戲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開始出現百家爭鳴之景,此時也是遊戲發展的重要時期,遊戲內容豐富起來,涉及範圍也更加廣泛,包括生產、禮儀和軍事方面。到了漢魏時期,隨著國家的強盛,體育娛樂更加盛行,竹馬、鞦韆、拉鳩車,舞劍、鼓瑟、折腰盤。後六朝開始盛行道教、佛教和玄學,再加之戰亂四起,各處人民和文化交融密切,為後期中元節等民間遊戲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唐宋是遊戲發展達到頂峰的時期。唐朝詩人路德延的《小兒詩》中就記載了當時的數種遊戲,包括採蓮、乞巧、騎竹馬、放紙鳶以及琴棋書畫、張鴿射蠅等各式遊戲。由此可見,到了唐宋時期,兒童遊戲娛樂內容極其多姿多彩。
2、繼往開來,探索宋代兒童遊戲的精彩紛呈
宋朝時期,農業、手工業、製造業空前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昌盛,政治文明開放自由,種種有利因素推動了娛樂遊戲的活動開展。繼有"安史之亂"宮變後,宮廷藝人流落民間,不同階層的藝術之間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更是促進娛樂行業的更新發展。宋以前就有五花八門的遊戲內容,涉及娛樂、祭祀、藝術、軍事、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不僅有益智啟慧的遊戲,還有強身健體的體育性娛樂,且還有伴隨時令而開展的活動。
僅按照節日時令來看,遊戲種類繁多,數不勝數。由火藥衍生而來的煙花爆竹在春節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新年增添了喜慶。再有元宵節走馬燈,端午縫香包、賽龍舟,七夕乞巧,中秋兔兒爺,重陽插茱萸等等,每個傳統節日都會有其特有的慶祝活動和遊戲。
花燈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宋代,"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燈徑大的有三四尺,都是用五色琉璃製作而成,"又於殿堂樑棟窗戶間為湧壁",繪製各種各樣色彩的故事,畫面栩栩如生,"遂為諸燈之冠"。
除去人物山水、花木鳥獸,還有琉璃制的無骨燈,多為祥獸模樣,顏色鮮麗,靈便輕巧。也有肖形燈,以竹木或金屬絲為骨,糊上紙漿絲綢,做成各種動物形狀,在燈的中間點上蠟燭,燈下安裝木輪,繩牽走動,謂之"走馬燈"。走馬燈分為兩種:普通走馬燈和沙戲走馬燈。普通走馬燈以熱氣流為動力帶動燈具旋轉,而沙戲走馬燈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以流沙為動力驅動燈具旋轉。因走馬燈形象可愛吉祥,且種類繁多,設計精巧,深受孩童們的喜愛。
唐朝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詩中所說的竹馬在民間也深受歡迎。竹馬最早是一種兒童遊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晉時有言說,小兒在五歲的時候就有玩雞車的遊戲,七歲的時候騎竹馬。東漢末年的竹馬戲具有一定的禮儀功能,漢末至唐,竹馬作為一種民間遊戲,在兒童之間最為流行,"凡騎竹馬者,必為兒童,莫有例外"。宋金之後,竹馬遊戲在改朝換代的變更下,開始向歌舞戲劇表演演化。
相傳跑竹馬始於宋代,取材於韃子跨馬遊春的故事,已有千年歷史。跑竹馬者腰繫"竹馬"或"麒麟",手執"馬頭"或"麒麟頭",彩妝古服,扮成故事人物,進行跑竹馬的表演。至元朝後期,藩鎮割據,灘上西北有一個十里山水圍繞的平原,是踏馬遊春的好地方,元軍在此屯兵幾十年,平日裡操練軍隊,擺陣練武,為跑竹馬提供了大量的題材。有人整理出跑竹馬的十八個陣勢,最後確定了十個。
二、孟母尚有三遷,種類多樣的遊戲活動對宋代兒童有何種影響
五代戰亂以後,人口急劇下降,宋朝為提高嬰兒出生率頒佈一系列相關政令,是以逐漸產生了形式複雜多樣的育子禮儀。這之中,抓周儀式寄託了長輩對孩子日後前途的美好期望。
為了促進小兒感官發育,以及語言動作的發展和德行禮儀的修養,作為"啟蒙老師"的兒童教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木板上"過家家",添土置小屋,栽花種苗木,模擬家舍田園生活,稱為"谷板"。除此以外,還有在吃食上作功夫的,如在瓜上雕刻的"花瓜",用油麵蜜糖捏造各種形象的"果食花樣"。還有將聲圖結合鍛鍊孩童視聽學習能力的玩具,如撥浪鼓,上面繪製各色人物、飛禽走獸等形象故事,透過搖動發出聲響來吸引嬰兒的注意,是最初的感官訓練方法。
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宋代時期,人們已經開始藉助娛樂的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感知藝術魅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其中,數傀儡戲最為高效有益。
傀儡戲不單單只是玩弄提線木偶,最重要的是,利用這些提線木偶演繹故事情節。這種遊戲需要孩子們相互配合,模擬故事場景就需要用到各類樂器,唱說結合,佈置背景,排戲表演,如此一來,瞭解歷史故事、學習各類樂器、培養創新能力就可以在一場遊戲中實踐掌握,增加教學趣味性,讓孩子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三、百花齊放,這些"雨後春筍"般的遊戲方式意義何在?
就兒童來說,一個好的遊戲,不僅能帶給他們歡樂,也讓他們擁有一個了快樂的童年,這對其心理健康以及品性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如琴棋書畫有益智之效,走馬齊射有健身之能。且遊戲之中也包含教育性活動,如傀儡戲,讓孩子們在遊樂放鬆的同時,也學習了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戲學相結合,不僅有利於孩子對知識的汲取,也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娛樂遊戲不僅能調節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緊張情緒,還能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舉止,不僅如此,由於遊戲中玩具的種類層出不窮,製作玩具的材料也不盡相同,這就帶動了手工製造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且宋人的信仰與遊戲是分不開的,紅綠彩俑、陶瓷模具的製造,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從另一個方面可以說,遊戲中的玩具是宋人信仰的承載和表達方式。
結語
每個時代的娛樂遊戲,都同當時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絡。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教育,遊戲始終在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佔領著重要地位。由宋代開始,遊戲帶動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遊戲中的玩具又帶動了商業活動:"玩具撲賣、行會組織、批發零售",推進了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文化修養不斷提高,國強民富,社會進步。
如今,世界趨於多元化,東西方文化交融並存,我們要用現代化理念和視角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式繼承,發揮其內在價值。即便很多遊戲形式已經逐漸被漫漫歷史長河淹沒吞併,但我們仍需追尋前人的腳步,發掘宋朝盛世之下的遊戲精華,並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繼承弘揚,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把遊戲之中的奧妙同實際相結合,將這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竹馬木偶無骨燈,谷板花瓜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遊戲也早就隨著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作為與學習同等重要的活動,各個時代的教育家都比較重視遊戲,且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創造出各式各樣新穎的遊戲方式。至明清時期的理學家提倡"禁慾""主靜"的學習修身之法,是以中國兒童的教育更加傾向於"重德"和"重文"。
宋代經濟繁榮,政治較為開明,是中國古代民間遊戲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各項遊戲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甚至其內容更加豐富,對當時的兒童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代兒童遊戲內容到底有多豐富
1、追根溯底,縱觀宋代之前遊戲的發展歷程
由西安半坡幼童墓葬遺址可見,早在原始時期,遊戲就有其萌芽狀態,石制的球狀物開始成為可以相互拋接踢弄的玩物,而狩獵工具如彈弓也成了孩童手中常見的玩具。這充分證明了遊戲同勞動之間的密切關係。
有些遊戲更為甚者,在封建思想逐漸形成後演變為莊嚴傳統的祭祀活動。商代甲骨文中有以"球舞"祭祀求雨的記載,再者,先秦有典《呂氏春秋》中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遊戲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開始出現百家爭鳴之景,此時也是遊戲發展的重要時期,遊戲內容豐富起來,涉及範圍也更加廣泛,包括生產、禮儀和軍事方面。到了漢魏時期,隨著國家的強盛,體育娛樂更加盛行,竹馬、鞦韆、拉鳩車,舞劍、鼓瑟、折腰盤。後六朝開始盛行道教、佛教和玄學,再加之戰亂四起,各處人民和文化交融密切,為後期中元節等民間遊戲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唐宋是遊戲發展達到頂峰的時期。唐朝詩人路德延的《小兒詩》中就記載了當時的數種遊戲,包括採蓮、乞巧、騎竹馬、放紙鳶以及琴棋書畫、張鴿射蠅等各式遊戲。由此可見,到了唐宋時期,兒童遊戲娛樂內容極其多姿多彩。
2、繼往開來,探索宋代兒童遊戲的精彩紛呈
宋朝時期,農業、手工業、製造業空前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昌盛,政治文明開放自由,種種有利因素推動了娛樂遊戲的活動開展。繼有"安史之亂"宮變後,宮廷藝人流落民間,不同階層的藝術之間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更是促進娛樂行業的更新發展。宋以前就有五花八門的遊戲內容,涉及娛樂、祭祀、藝術、軍事、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不僅有益智啟慧的遊戲,還有強身健體的體育性娛樂,且還有伴隨時令而開展的活動。
僅按照節日時令來看,遊戲種類繁多,數不勝數。由火藥衍生而來的煙花爆竹在春節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新年增添了喜慶。再有元宵節走馬燈,端午縫香包、賽龍舟,七夕乞巧,中秋兔兒爺,重陽插茱萸等等,每個傳統節日都會有其特有的慶祝活動和遊戲。
花燈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宋代,"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燈徑大的有三四尺,都是用五色琉璃製作而成,"又於殿堂樑棟窗戶間為湧壁",繪製各種各樣色彩的故事,畫面栩栩如生,"遂為諸燈之冠"。
除去人物山水、花木鳥獸,還有琉璃制的無骨燈,多為祥獸模樣,顏色鮮麗,靈便輕巧。也有肖形燈,以竹木或金屬絲為骨,糊上紙漿絲綢,做成各種動物形狀,在燈的中間點上蠟燭,燈下安裝木輪,繩牽走動,謂之"走馬燈"。走馬燈分為兩種:普通走馬燈和沙戲走馬燈。普通走馬燈以熱氣流為動力帶動燈具旋轉,而沙戲走馬燈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以流沙為動力驅動燈具旋轉。因走馬燈形象可愛吉祥,且種類繁多,設計精巧,深受孩童們的喜愛。
唐朝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詩中所說的竹馬在民間也深受歡迎。竹馬最早是一種兒童遊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晉時有言說,小兒在五歲的時候就有玩雞車的遊戲,七歲的時候騎竹馬。東漢末年的竹馬戲具有一定的禮儀功能,漢末至唐,竹馬作為一種民間遊戲,在兒童之間最為流行,"凡騎竹馬者,必為兒童,莫有例外"。宋金之後,竹馬遊戲在改朝換代的變更下,開始向歌舞戲劇表演演化。
相傳跑竹馬始於宋代,取材於韃子跨馬遊春的故事,已有千年歷史。跑竹馬者腰繫"竹馬"或"麒麟",手執"馬頭"或"麒麟頭",彩妝古服,扮成故事人物,進行跑竹馬的表演。至元朝後期,藩鎮割據,灘上西北有一個十里山水圍繞的平原,是踏馬遊春的好地方,元軍在此屯兵幾十年,平日裡操練軍隊,擺陣練武,為跑竹馬提供了大量的題材。有人整理出跑竹馬的十八個陣勢,最後確定了十個。
二、孟母尚有三遷,種類多樣的遊戲活動對宋代兒童有何種影響
五代戰亂以後,人口急劇下降,宋朝為提高嬰兒出生率頒佈一系列相關政令,是以逐漸產生了形式複雜多樣的育子禮儀。這之中,抓周儀式寄託了長輩對孩子日後前途的美好期望。
為了促進小兒感官發育,以及語言動作的發展和德行禮儀的修養,作為"啟蒙老師"的兒童教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木板上"過家家",添土置小屋,栽花種苗木,模擬家舍田園生活,稱為"谷板"。除此以外,還有在吃食上作功夫的,如在瓜上雕刻的"花瓜",用油麵蜜糖捏造各種形象的"果食花樣"。還有將聲圖結合鍛鍊孩童視聽學習能力的玩具,如撥浪鼓,上面繪製各色人物、飛禽走獸等形象故事,透過搖動發出聲響來吸引嬰兒的注意,是最初的感官訓練方法。
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宋代時期,人們已經開始藉助娛樂的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感知藝術魅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其中,數傀儡戲最為高效有益。
傀儡戲不單單只是玩弄提線木偶,最重要的是,利用這些提線木偶演繹故事情節。這種遊戲需要孩子們相互配合,模擬故事場景就需要用到各類樂器,唱說結合,佈置背景,排戲表演,如此一來,瞭解歷史故事、學習各類樂器、培養創新能力就可以在一場遊戲中實踐掌握,增加教學趣味性,讓孩子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三、百花齊放,這些"雨後春筍"般的遊戲方式意義何在?
就兒童來說,一個好的遊戲,不僅能帶給他們歡樂,也讓他們擁有一個了快樂的童年,這對其心理健康以及品性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如琴棋書畫有益智之效,走馬齊射有健身之能。且遊戲之中也包含教育性活動,如傀儡戲,讓孩子們在遊樂放鬆的同時,也學習了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戲學相結合,不僅有利於孩子對知識的汲取,也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娛樂遊戲不僅能調節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緊張情緒,還能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舉止,不僅如此,由於遊戲中玩具的種類層出不窮,製作玩具的材料也不盡相同,這就帶動了手工製造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且宋人的信仰與遊戲是分不開的,紅綠彩俑、陶瓷模具的製造,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從另一個方面可以說,遊戲中的玩具是宋人信仰的承載和表達方式。
結語
每個時代的娛樂遊戲,都同當時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絡。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教育,遊戲始終在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佔領著重要地位。由宋代開始,遊戲帶動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遊戲中的玩具又帶動了商業活動:"玩具撲賣、行會組織、批發零售",推進了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文化修養不斷提高,國強民富,社會進步。
如今,世界趨於多元化,東西方文化交融並存,我們要用現代化理念和視角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式繼承,發揮其內在價值。即便很多遊戲形式已經逐漸被漫漫歷史長河淹沒吞併,但我們仍需追尋前人的腳步,發掘宋朝盛世之下的遊戲精華,並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繼承弘揚,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把遊戲之中的奧妙同實際相結合,將這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