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海0124
-
2 # 80年代文學夢
剪紙是傳統文化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它們出自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藝術大師及民間藝人之手,風格特點各異,題材內容廣泛,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在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緻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豔的獨特點染,每一件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剪紙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是剪紙這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更加燦爛、輝煌。
-
3 # 蘇耿仁蘇氏資訊平臺
回答是肯定的,中華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它們出自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藝術大師及民間藝人之手,風格特點各異,題材內容廣泛,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
潮汕剪紙更是中華剪紙藝術之林中一枝獨秀,多年來,不少已故的剪紙藝術老前輩的名作在民間藝術展中,,珠璣滿目,奇珍薈萃,讓藝術愛好者歎為觀止,其中不乏一專多能的名師,他們精湛的技藝令人為之翹指。
2015年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陳家祠)舉行了“萬紫千紅—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間工藝大觀”展覽,館藏精品中有原普寧縣藝人蘇友文、王維豐合作的剪紙作品《繡花》,現代人物剪紙《繡花》18釐米見方,是用剪刀鉸制而成的,於1960年入藏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歷經五十多個春秋仍完好無損,
《繡花》創作於1951年,當年由王維豐牽頭組織成立普寧縣“隴頭美術組”並任組長時與蘇友文合作完成,作品與傳統剪紙完全不一樣,它表現的是潮汕姑娘心靈手巧、穿針引線繡花的現代人物題材,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值得向大家介紹。
自古以來,潮汕姑娘的刺繡手藝一直受到人們的讚揚,或在花規上下飛舞繡花針,或手中晃動連著絲線的鉤針,或在豔麗綢緞上串珠成花,這舞動在手指間的藝術,凝結了潮汕女性的柔美和細膩。這幅剪紙創作於人民公社化時期,正是以農閒時姑娘在家繡花作為表現內容,採用外輪廓對稱的自由式構圖,也就是相向的兩個人物形象用線條“勾勒” 輪廓,輪廓內並無任何衣紋線條,裝飾的紋樣也不相同,並非常見的對摺剪;用物體輪廓線進行整體連結,構成一個既無邊框,但又結構緊湊的團塊。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用側身、“五分臉”,靠動態和肢體語言配合,眼睛、手指和花規上紋樣有準確投向,將感情的呼應展現出來,體現了剪紙的藝術情趣。畫面上相向而坐的兩位姑娘,各留著扎綢花的兩條長辮子,頭上還裝飾花朵,身穿短袖上衣和長褲,腳著布鞋;一隻手拿著繡花針在花規上繡花,另一隻手在花規下引線。地板上的花紋圖案、坐著的圓凳子和中間後面擺著插花瓶的花幾,一切都顯得古香古色,與人物形象身上的花、花規上的花都巧妙地融為一體,和諧統一,使“繡花”的主題顯得尤為突出。就剪技運用來說,除了人物頭髮和長褲是“陰剪”外,其它都是用“陽剪”線條刻劃,橫直、斜彎、長短、粗細不一的線條,疏密適度,虛中有實,實中見虛,既豐富了畫面,又使其顯得很活潑,體現出了刀味和紙感。老藝術家在處理好人物的黑白關係上有其獨特之處,用“黑褲配白衣”產生理想的對比效果,為不使上衣白的部分太多,顯得單調、輕浮,用“陽剪”勾勒花朵和藤蔓圖紋,充實空白;而長褲為避免黑的太多,就用“陰剪”刻劃花朵,適當以“鋸齒”、“月牙”等打破沉悶感,恰當處理好黑、灰、白的關係,使之裝飾性更強,富有節奏與韻律感。細賞作品可見老前輩既繼承傳統,又不乏時代氣息,將傳統的民間手藝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彰顯著獨特的藝術理念與審美情趣,給人以一種新的藝術感受,也值得當今的年輕剪紙藝術家們學習和借鑑。
據瞭解,兩位老藝人早已離開人世,目前很多人也不認識這兩位民間藝術大師。
-
4 # 日照龍神廟小助手
剪紙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絢爛多樣的中華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民間剪紙是中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是經過世世代代傳承和不斷創造的智慧結晶,中國的民間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了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不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瑰寶。中國原生態的民間剪紙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的製作群體是以廣大農村婦女為主體。在具有剪紙傳統的村落社會,剪紙花樣被作為“女紅”的一個重要內容得到儲存和傳承。大凡女孩子到了七八歲時,家中的奶奶、母親或姐姐就會向她傳授剪紙的技藝。她們不受商品價值觀念的制約,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她們心靈手巧,剪她們生活中熟悉的、吉慶的和喜愛的事物,剪她們心目中最嚮往、最美好的事物,她們“剪”下生花,創造了藝術美的天地!
-
5 # 西風牧野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併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侷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列舉。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託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種種質樸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和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回覆列表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華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2]。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