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風痧是由外感風痧時邪引起,以發熱、出疹、臖核腫大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出疹性時行 疾病。典型病例以輕度發熱,咳嗽,周身出現淡紅色細小皮疹,伴見耳後、枕部及頸部臖 核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徵。預後大多良好,併發症少,恢復較快。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本病是小兒時期常見病之一,各年齡均可發病,尤以1~5歲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 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節多發,且易引起流行。

    中醫文獻中對風痧記述不多,《素問》 中 “隱疹” 的記載,《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 論》 中 “風隱” 的記載中,似應包含有風痧一病,但是當時還不能將多種出疹性疾病區 別開。明確提出風痧的是 《沙麻明辯》,其曰: “風痧……皆緣感受風熱而發,藥宜清涼 解表。”

    本病現代醫學稱之為風疹,系由感染風疹病毒所致,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外感風痧時邪,為風熱疫毒。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風痧內侵。

    2. 常證病機

    (1) 風熱鬱肺 風痧時邪由口鼻而入,鬱於肺衛,蘊於肌腠,與氣血相搏,外發皮 膚,而見皮疹。

    (2) 邪入氣營 風熱之邪蘊於肺衛不解,熱入氣分,兼涉營分,故見氣營重證。

    【臨床表現】

    初起發熱,其熱以低熱為主,多持續1~2天。兼見鼻塞流涕,咽部疼痛,咽紅,咳 嗽亦不重。當日或第二日可見皮疹,皮疹先見於頭面,繼而見於軀幹部、四肢。其手足心 多不出疹。皮疹分佈較均勻、稀疏,疹點細小如沙,疹色淺紅或淡紅,皮疹處有癢感。疹 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患者耳後、枕部及頸部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臖核),壓痛 明顯。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病史 風痧流行病史及接觸史。

    2.症狀體徵 發熱1~2天后出皮疹,24小時即可佈滿全身,疹色淡紅,疹點細小, 疹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耳後、枕部及頸部的淋巴結 (臖核) 腫大、壓痛。

    3.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正常或略降低,淋 巴細胞比例增高。②病毒分離: 疹出前後1周內,從鼻咽分泌液中分離出風疹病毒即可確 診。③血清學檢查: 在疹出3天后,其血清中病毒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及血凝抑制抗 體均有所增高,並且在1個月後達到高峰。對急性期及恢復期的雙份血清檢查,其抗體滴 度升高4倍以上,有助於診斷。

    二、鑑別診斷

    1.麻疹 高熱、發熱3天后出疹,約3天出齊。疹點呈麻粒狀,為玫瑰色皮疹,鼻 準、手足心有疹。口腔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後有棕褐色色素沉著和糠麩樣脫屑。而風痧為 發熱1~2天后出疹,疹點較細小,伴耳後、枕後淋巴結 (臖核) 腫大。

    2. 奶麻 發病年齡在6~12個月。發熱以高熱為主。高熱3天,熱退疹出。伴見症狀 較輕。皮疹為玫瑰色斑丘疹。

    3.丹痧 發熱以高熱為主。皮疹細小如沙,瀰漫潮紅,呈猩紅色,壓之退色。有口 周蒼白圈、線狀疹及楊梅舌。疹退後有片狀脫屑,但無色素沉著。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發熱 輕微發熱,精神好,為感邪不重,邪在衛表,病情輕淺。高熱不退,煩 躁易驚,口渴為感邪較重,邪入氣營,病情重。

    2. 辨出疹 疹出均勻,淡紅稀疏,為邪在肺衛肌腠,熱欲外透,病情輕淺。疹點密 集,紫暗成片,為邪入氣營,邪正交爭,病情重。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解表清麻。

    2.具體治法 本病的主要病機為風熱在肺衛,故治宜疏風清熱,解表透疹; 若熱邪 熾盛入於氣營,則應清氣涼營,解熱祛邪。

    三、分證論治

    1. 邪鬱肺衛

    證候表現: 低熱,輕咳,噴嚏流涕,身出皮疹,稀疏均勻,疹色淡紅,疹點細小,微 癢,納呆,耳後、枕部及頸部的淋巴結 (臖核) 微腫大,有壓痛。舌紅,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指紋浮紫。

    證候分析: 外感風熱時邪鬱於肺衛,病輕位淺。故雖見發熱,一般無高熱,以低熱為 主,咳嗽、流涕亦不重; 風熱之邪蘊於肌腠,外發肌膚,故見皮疹; 風熱之邪不重,故疹 色淡紅,疹點分佈稀疏而均勻; 風盛於肌膚則癢; 熱與氣血相搏,阻於經絡,結於耳後、 枕部及頸部,故見淋巴結 (臖核) 腫大。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為邪 鬱肺衛之象。

    治法: 疏風退熱,解表清麻。

    方劑: 荊翹散 (驗方) 加減。

    方解: 方中荊芥、連翹疏風達邪; 牛蒡子、蟬蛻、薄荷解表透疹; 防風、白蒺藜祛風 止癢。

    加減: 發熱較高者,可加生石膏、寒水石、大青葉加強清熱解表之力; 咳重者,加前 胡、桑葉、桑白皮、杏仁、蘆根清宣肺衛止咳; 面板癢甚者,加浮萍、露蜂房解表祛風止 癢; 納呆者,加神曲以消食開胃; 淋巴結 (臖核) 腫痛甚者,加夏枯草、玄參、地丁、蒲 公英以清熱解毒散結; 夜寐不安者,加鉤藤、夜交藤鎮靜安神。

    2. 熱邪熾盛

    證候表現: 高熱不退,煩躁易驚,口渴面紅,疹點密集,重者融合成片,疹色鮮紅或 紫暗,耳後、枕部及頸部的淋巴結 (臖核) 腫大明顯,觸之即痛。舌紅苔黃,脈數,指紋 紫滯。

    證候分析: 此型為感邪較重,或風熱之邪,未經肺衛而解,反而內入氣營,邪熱熾盛 於氣分,故高熱不退,口渴面紅; 邪熱入營,見煩躁易驚,疹色鮮紅或紫暗,密整合片; 熱邪熾盛,蘊結經脈,故淋巴結 (臖核) 腫大明顯,觸之即痛。舌紅苔黃,脈數,指紋紫 滯為邪熱熾盛,內侵氣營之象。

    治法: 涼營清熱,解表清麻。

    方劑: 透疹涼解湯 (驗方) 加減。

    方解: 方中桑葉、菊花、牛蒡子、薄荷、蟬蛻疏風清熱; 連翹、黃連、地丁清熱解 毒; 赤芍、紅花涼血活血。

    加減: 若高熱不退,可加生石膏、寒水石、炒梔子、大青葉清熱瀉火; 若口渴較重, 加蘆根、沙參、石斛、天花粉養陰清熱; 若疹點紫暗,加生地黃、丹皮、紫草清熱涼血; 若煩躁不安,加竹葉、鉤藤。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五粒回春丹 宣肺透表,清熱解毒。邪鬱肺衛,熱邪熾盛均可應用。每次1~5 粒,每日2次。

    (2) 銀翹解毒顆粒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每袋2.5g,每次1.25~5g,每日2次, 溫水送服,或蘆根煎湯送服。

    (3) 抗病毒口服液 清熱解毒。每支10mL,每次5~20mL,每日2~3次。

    2.針灸 選穴: 合谷、曲池、血海、委中、膈俞、天井等。可疏通經氣,清瀉風熱, 涼血散瘀。手法以瀉法為主。每日1次,留針20分鐘。

    3.推拿療法 選用清肺經,清天河水,推攢竹,揉太陽,拿風池,推天柱骨,推三 關,推脊等。清熱解表透疹。大便幹者,加推下七節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鐘。

    4. 單方驗方

    (1) 蘆根、金銀花煎水代茶飲。

    (2) 板藍根、浮萍、生甘草煎水代茶飲。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按時接種麻風腮疫苗。

    2. 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 風疹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尤其是孕婦和易感兒,以免被傳染而患病。

    二、調護

    1. 風疹患者應隔離至出疹後5天。

    2. 注意休息,予易消化食品,忌食煎炸油膩腥羶食品。

    3. 避免搔抓,以免引起感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瘤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