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83751383610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全社會加以關注,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關愛留守兒童,進一步提高留守兒童心理素質,疏解留守兒童心理壓力,幫助留守兒童快樂成長。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七種特點:

    1、樂群性低,自控能力 不強;

    2、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

    3、自卑拘謹,冷漠寡言;

    4、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

    5、抑鬱壓抑,憂慮不安;

    6、衝動任性,自制力差;

    7、緊張焦慮,心神不安。

    以上留守兒童表現出的這七種心理健康特點,其主要是受到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因此為了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必須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奏效。

    家庭方面

    家庭是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因素比學校及社會因素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要大。就家庭因素而言,如父母的外出務工直接對留守兒童生活,心理產生影響,還有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過高或過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經濟狀況都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

    所以,除了採取補救措施,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關愛和監管外,家庭還應當採取更為針對的措施,切實承擔起維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責任。

    第一,減少外出務工的次數,時間及人數,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務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著親子分離,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最終帶給留守子女負面的心理影響。

    同時,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該注意採用一定的補救,透過電話,書信等途徑加強與留守子女的溝通,給予關愛。

    第二,注意施用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是家庭教育價值導向的具體表現,否定的,懲罰式的消極教養方式是心裡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父母給予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與鼓勵則會促進子女心裡健康成長。

    無論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單獨看護的兒童,還是其他方式看護的兒童,其看護人都應該對其施用恰當的教育方式,既不能過於嚴厲,過分的干預,甚至是否定,拒絕他們,也不能過度偏愛他們,輕鬆民主而充滿溫情的教育方式才是首選。要與留守兒童平等相處,關係他們的進步,注重感情交流,形成和諧,融洽的關係,注重耐心說服,循循善誘,最終形成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另外,家長要注意調整和矯正對留守子女的期望心裡。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的隱形內容,對子女身心發展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因此,父母要充分考慮各種先天,後天因素,根據留守子女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的現狀及經努力所能達到的水平,來調整和矯正期望水平。

    要從子女的實際能力出發對他們加強實際鍛鍊,正確對待他們實踐中出現的失誤,並鼓勵他們客服困難等。

    第三,減少家庭經濟困難給留守子女帶來的不良心裡影響。家長要了解並滿足留守子女在物質方面的合理要求,避免讓子女感受到家庭經濟壓力,減少因為家庭貧窮給子女帶來的壓力;對孩子進行鼓勵時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一味的給予物質獎勵容易促使子女把學習和進步的目的從行為本身的意義轉移到物質利益上,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培養子女留守對待金錢的良好態度,而收入較高的家庭也不應當使留守子女滋長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應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學校方面

    開展留守兒童心裡健康教育的專門工作,如建立心裡諮詢師,開設親切熱線等是留守兒童心裡教育的常規工作。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為留守兒童建構和維護良好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堅決杜絕那些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培養出心身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一,構建和維護良好的師生關係。就學生而言,為留守兒童構建和維護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從如下幾個做起: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以及心裡素質。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各項素質,經常參與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交流活動,改善和提高其教學方法;教師透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學習教育與心理學知識,並在實踐中積極運用這些教育與心理學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英才施教,避免對留守兒童造成師源心理傷害;要改掉對學生的粗暴態度,營造輕鬆融合的班級氣氛,使得學生敢於與老師交流,樂於與老師交流。

    其次,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物理環境。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它包括學習生活環境,文化建設,校園管理制度,課餘文化生活,校風學風建設,校園安全等方面。校園文化是隱形課程的重要來源,它總是以潛在的,無形的方式對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留守兒童在輕鬆和諧,安定團結,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必定能夠發揮多種才能,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鍊,多種需要得到滿足,心理緊張得到緩解,最後,為老師和留守兒童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學校要建立制度,出臺政策,把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的工作納入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考核評比內容中,使廣大教師能充分提高認識,把此項工作當成大事抓實抓好。

    第二,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融洽的同學關係。

    首先,對留守兒童進行交友指導。要教育留守兒童正確認識交往中的角色關係,使他們理解不同的交往關係具有不同的行為準則,交往中分寸適度;教育他們在交往中做到自尊,自重和關心他人,使人際關係正常協調;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異性交往問題,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友誼,戀愛與學業的關係。

    其次,可以為留守兒童組建“同輩小組”進行同伴教育,引導他們在互助中快樂成長。選擇同班級,同年級,同居住地甚至是同性別的思想素質和學習基礎練好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交朋友。讓他們在一起分享心理,觀念或行為技能,在彼此交流中傳播健康向上的思想,知識,喚起共鳴,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並不是生活在真空裡,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比非留守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各種不良的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影響更為重大。因此,社會要剎歪風,樹正氣,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第一,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安定團結的生活,學習氛圍。不在學校附近設立網咖,遊戲廳,杜絕各種不良社會事件的發生,避免造成留守兒童的不良社會經歷。

    相反的是,要積極發揮社會各機構的教育價值,如鄉村圖書館,文化站,少年宮等應與學校一起共同教育留守兒童,引導好物質與精神需求分配,培養留守兒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神風貌。

    另外,還要為留守兒童打造和諧的鄰里關係,鄰里之間增加良性交往,並給予留守兒童恰當的關愛,使他們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來自家庭附近的關愛與溫暖。

    第二,鼓勵社會上相關組織和有能力的個人,如婦聯組織等組建專門為留守兒童提供支援的機構,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可能遇到的生活,學習問題,保證留守兒童基本權益。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兒童本身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只有無條件適應,希望我們在提高社會經濟環境的同時注意創造和諧社會生活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世界女性地位最低的三個國家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