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曉兒

    “拆書稿”是最近幾年流行的新形式,有小部分是書評形式供其他人瞭解書籍內容,更多的是配合有聲平臺,作為製作有聲讀物的文字底本。

    下面就來談談“拆書稿”寫作過程中的幾點要求和應該避免的誤區。

    第一、字數限制,正文部分應該穩定在6000字上下

    拆書稿的出現更多的是為了配合日漸興起的有聲平臺,所以創作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考慮有聲平臺的限制。受眾選擇聽書是因為時間的不充裕,自己翻看書籍的時間要遠長於聽書,而聽書所獲得的效果雖然不如自己親自閱讀,但從時間的價效比上看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根據正常語速,一個人一分鐘大概能讀180字,算上延遲停頓和引題、總結等部分,精華部分6000字大概能花費半小時,總體時間大概在40分鐘左右,類似一節課。非常適合受眾在走路、乘車、用餐等等零散時間進行收聽。

    在拆書稿的正文之前,一般會插入問候語、平臺資訊以及書籍介紹,這些都會由向你約稿的有聲平臺提出要求,格式和語言都比較固定。而在正文之後,一般會對精華部分進行總結,提煉出幾點重要資訊,加深一下聽眾的印象。

    當然,以上的方法適用於將一本中等內容的書籍拆解為一篇文章,如果是部頭比較大、專業知識點極多的書籍,可能會根據章節拆解為一系列的稿件。但實際上就是將書籍按照自己的標準分割好,進行逐一拆解而已,難度和上文講述的差不多。

    第二、語言風格,行文時候要牢記“半口語化”

    眾所周知,書面語言和語音播報是有較大差異的,有時候書面寫作看起來順暢明朗,但轉化成語音的時候就會顯得彆扭。所以,時刻牢記,“拆書稿”是將書籍轉化為有聲讀物的底本,在創作過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口語化”,不能全都使用書面語言,否則就會顯得呆板生澀,不夠靈動。

    但是因為是對書籍進行拆解,以講解知識點為主,又不能太過隨意,否則會顯得態度不端正,引起受眾對該產品質量的懷疑。生活中沒有太大意義的口頭語不能寫入稿件,也儘量避免感嘆詞的應用。在不影響“乾貨”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與觀眾溝通的語氣,產生共鳴。

    比如能用“就像我們都知道的……”就不要使用“眾所周知”;也可以適當使用反問、設問等等修辭,能更好地引起聽眾的思考,而不是單純地去接收。

    針對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邊寫邊讀,寫一部分讀一部分,不合適的地方直接修改,之後再寫下一部分,這樣會使得稿件的連續性提高不少。這一部分工作很重要,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需要熟能生巧。

    在書籍拆解過程中,需要記住兩點:

    書籍本身觀點和拆書稿作者觀點要有合理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在精華部分,三成是書籍本身的觀點,而七成是拆書稿作者自己閱讀了該書籍之後所獲得的感悟,一般是表達對內容的贊同,如果文字功底好的讀者,也可以表達質疑和反對,一切以有聲效果為主。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結合現實生活的案例或者有趣的小故事,讓受眾有感同身受的氣氛,便於吸引他們繼續聽下去。否則半個小時乾巴巴地講述,會造成受眾的疲勞。

    要牢記書籍觀點只需要提煉,不得講解得過於透徹。

    “拆書稿”和有聲平臺是商業性質的,最終要實現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購買,所以“拆書稿”的目的,是讓受眾清晰地感受到其介紹的作品有仔細閱讀的價值,進而引發購買衝動。

    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度,既要讓不想購買的聽眾有一定的乾貨收入,也要讓想進一步瞭解的聽眾有購買的慾望,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如果只為了後者,那麼必然會讓前者不滿。要知道,知識如果有太明顯的銅臭味,很容易引起受眾的反感。

    至於具體的過程,其實都差不多,只要思路正確,如何拆解是個人習慣了。可以根據目錄進行觀點提煉和劃分,同樣也可以根據在閱讀時所做的記錄進行整本書的提煉,起好小標題,搭建文章框架,然後再進行內容填充。這些都是寫作的基本規範,反倒是最為簡單的。

    除此之外,寫好一部“拆書稿”的前提是,真正去閱讀該作品,做一定的知識儲備,否則是無法完成高質量稿件的,這一點一定不能取巧。

  • 2 # 簡十一讀文史

    “拆書”一詞出自於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有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叫法:RIA便籤讀書法,只需要三步就能搞定:

    第1步,摘錄文章當中讓你深有感觸的語句,一段或者是一句都行。第2步,複述內容,或寫下你對第1步這些語句相似的經驗聯想或思考。第3步,寫出基於前2步的啟發後,你想做出什麼樣的行動。

    這3步可以濃縮為“摘錄”、“思考”、“行動”。

    新手朋友寫“拆書稿”時,最先遇到的常常是3個困難:寫不出、寫得少、沒時間,接下來我們就對這三個問題逐個突破。

    第一個問題——寫不出,前面提到的3步,是把書上和你不相關的知識,變成真正能夠改變你行動的做法,把知識轉變為可執行的模式。雖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在現今世界裡,能夠改變行動的書本知識才有力量。不然,那僅僅是知識而已。

    知識本身不值錢,能夠改變生活才值錢。就像你擺在家裡當中的很多梯子,然後你從來沒有去真正地爬過,那永遠只停留在原地。

    每練習一次,大腦深處就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神經元的強烈連結,就像在兩個沒有連線的地方中間開挖一條小路。

    持續地練習,這條小路會越挖越大,甚至最後變成了高速公路。當這條“小路”最終變成了高速公路,那種“很快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習慣已經打造完成。隨時隨地,你都能輕鬆地用上這個習慣,任何書籍在你手中都能發光發亮,哪怕是一本爛書,都可以變廢為寶。

    如果這時候還寫不出,八成是一種完美主義在作祟。你總想一下筆就佳句頻出、妙語不斷,總想一下筆就文采飛揚、勝過文豪,一氣呵成。

    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夠鍛鍊思考能力,文采就被我放在了不那麼重要的位置。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能夠無所顧忌地拿起筆就寫,不用回頭擔心哪裡表達不暢,哪裡缺少文采,一路向前狂奔地肆意地寫。很快就能完成拆書的初稿。

    拆書筆記會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寫得少。

    有的新手朋友寫拆書筆記,連最基本的600字都寫不到。600字是什麼樣的概念?一篇小學生作文。真正寫起來,600字大約是4、5條微博的字數。字數太少,意味著思考並不深入。長此以往,提升的速度會遇到天花板。

    想讓拆書稿的靈感源源不斷,一定要趁熱打鐵——讀完馬上寫。如果沒條件馬上寫,起碼在當天之內完成,不然靈感會在你睡眠時跑光光。閱讀的那一瞬間還激動無比,等到這波熱降下來之後,即使再拍了多少次腦袋,都很難讓手指願意動起來。

    如果你是讀手機裡的電子書,那最好辦了,在閱讀時順手把段落中讓你感觸較深的話都複製出來。

    但是,如果觸動內心的話有好幾句,總是在不同介面切換著複製一下貼上一下,是不是好麻煩?這裡,超級剪下板這類神器就可以派上用場,可以允許你一次性複製好多個不連續的金句,再轉到記事本上一次性全部粘貼出來,相當高效。

    就著這些內容發散思維,拓展想法,很快能寫出一篇1千字以上的拆書稿。有時候第一眼無感,你要相信這是人的本能。你可以想象,大腦是一臺影印機,正式工作前需要預熱,當你慢慢憋出幾句話來,這臺機子正在慢慢熱起來,後面一馬平川,順溜許多了。

    在拆書稿三步當中,最需要發揮深入思考能力的是第2步——聯絡經驗,寫下思考。有的夥伴寫得少,正是這一塊沒法展開。如果這一步感到比較抽象,可自行用多個問題激發表達的慾望,看哪個能敲醒腦部的high點,進入想說就說的狀態。

    沒時間是拆書新手會遇到的是第3個問題。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如果是時間上的窮人,那不妨在寫拆書稿時,做一個見縫插針的高手,可以在任何一個片刻迅速地進入狀態。

    現在有許多好用的App,如:訊飛語記,隨時隨地都可開啟。而且,看著你的語音轉成文字呈現出來,相當有成就感,曾經10分鐘講出1000字的拆書稿,稍加潤色就可以提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消費都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