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草的陽光生活

    1,生皮

    大理白族聚居的地方就有生皮,這大抵是喜愛的最高程度了。口感鮮嫩、滑爽,味美甘甜,吃過的都讚不絕口。

    2,乳扇

    宴請親朋、街頭小吃、閒時零嘴,一年總要吃上幾次乳扇,吃法多種多樣,全看你喜歡,雖是大理街頭最普遍的小吃,但也有人不喜這個味兒。

    3,燒餌塊

    包裹著各種餡料的白糯餌塊,是多數大理人早晨的開始,輕咬一口,長眠的味蕾被喚醒,唇齒留香,難以割捨。

    4,雕梅

    雕梅其實是青梅,因在上面雕刻花紋而得名。

    5,涼雞米線

    米線味和雞肉味混在一起,清香中夾雜著鮮嫩,柔軟卻有韌性,別有一番滋味。

    6,白族“土八碗”

    “土八碗”是白族傳統宴席上的經典菜餚,彙集了煮、炒、蒸、炸、煎、醃等多種烹飪方式,葷素搭配、肥而不膩、素而不淡。

    7,白族三道茶

    來到大理,看過蒼洱風情,那必是知道白族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是待客風尚,是人生哲理,也是促膝長談的閒暇時光。

    8,大理砂鍋魚

    在大理魚的吃法可謂多種多樣,但不管是凍魚、酸辣魚、海稍魚……都無法與砂鍋魚相比,作為大理最早的吃魚方法,承載的是一段記憶,一段感情。用祥雲出產的土鍋煨肉,質鮮肉美。

    9,巍山扒肉餌絲

    若要選巍山最具風味小吃,餌絲必當獨領風騷。餌絲細膩而不黏,湯白而稠,肉肥而不膩,吃到嘴裡,回味無窮。

    10,南澗“跳菜”

    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這一特性在南澗彝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將舞蹈與飲食結合造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跳菜。看過南澗“跳菜”的朋友,有的視為藝術,有的視為文化,更有甚者將其神化……

    11,彌渡卷蹄

    卷蹄在彌渡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冬日,不管在哪家都能嚐到這遐邇聞名的彌渡卷蹄,薄薄的嫰皮包裹著細膩的瘦肉,入口醇香四溢。

    12,密址豆腐宴

    若要來這小河淌水的故鄉,必要嚐嚐豆腐宴,簡簡單單的豆腐被演繹出多種姿態,其味之美、之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2 # 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這是流傳在關中東部的一句俗話。這半個賣的燒餅,狀如新月、顏色金黃、空心飽滿、酥香可口、所以,人稱月牙燒餅,這個月牙燒餅夾肉也是一絕。

    說起月牙燒餅的起源,在當地流行著好多美麗的傳說:

    據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了解到,過去大荔西門外通往長安大道的一座小橋旁有兩間茅草棚,棚內住著相依為命的母子二人。雙目失明、70多歲母親,兒子30多歲了,鄉親們還叫著他兒時的小名斌娃。他們一家辛苦了十多年,斌娃還是娶不起媳婦。斌娃從小就學了打燒餅的手藝,打的燒餅又圓、又酥、又香、又甜。斌娃的手藝好,待人也和氣,生意蠻紅火的。

    有一年,滿天遍野黑壓壓地飛來一群群蝗蟲。瞬間,禾苗被吞食的只剩下光稈稈。蝗蟲一過,又遇大旱,土地乾的裂了口。飢餓的人們食光了樹葉、樹皮後,只好扶老攜幼,背井離鄉。

    這天,母子二人正在草棚裡做著生意。大路那頭走來一群討飯的人,人群中有一位兩鬢雪白的老婦肩挎討飯籃,手拄打狗棍,有氣無力地慢慢走著。好長工夫,才走到斌娃家的草棚前,她一坐到石凳上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喘個不停,過了一會兒竟昏倒在地上。斌娃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計,端來一碗開水慢慢餵給老婦人。喝下了半碗水,老婦人乾癟的嘴唇嚅動了幾下。斌娃忙從烤爐中拿出一個又軟又香的燒餅,一掰兩半,一塊一塊地送進老婦人口中。那老婦人慢慢地吃完這個燒餅後,連個謝的字都沒有說,挎起討飯籠,拄著柺棍就走了。

    一連半個月,那老婦人天天來,斌娃就天天送給她兩個燒餅。

    八月十五這天,老婦人又來了,斌娃照例雙手捧出一個剛出爐的燒餅。這回,那老婦人沒接燒餅,反而遞給斌娃一錠明閃閃、黃燦燦的金元寶。斌娃從沒見過這東西,一下傻了眼,不知該怎麼辦。這位從沒開過口的老婦人說:“這是給你的,頂我吃過的燒餅錢。”斌娃連搖頭帶擺手地說:“大娘,吃幾個燒餅算個啥?這東西我不能收。”就這樣,推來讓去。在屋裡的斌娃媽聽見了,她說:“斌娃,我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待人要和氣,不要和客人爭吵,吃個饃,有錢給,沒錢讓客人走,誰沒個七災八難的。”

    斌娃說:“媽,是那位常來的大娘要給咱一顆金—元—寶!”“噢,是這樣,她和咱一樣窮,更不能收。”斌娃媽的話剛一落點,斌娃只覺得嘩啦一閃,老婦人已不知去向,面前卻站著一位娥眉橫翠的少婦。她揮起塵拂在斌娃媽眼前一掃,斌娃媽頓時只覺眼前光明。幾十年不見的小橋流水,草菴垂柳盡在眼前,高興地喊到:“斌娃,斌娃,媽看見東西了!”

    這時候,案板上一聲刀響,把斌娃母子二人同時驚住,那少婦手持斌娃常用的那把菜刀,對準剛出爐的一個燒餅中間一切,霎時香氣四溢,茅屋生輝。少婦繡帶飄拂,直上九天。

    人們說,被嫦娥切開的半拉燒餅形狀,是她留給斌娃母子的金元寶。從此,斌娃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他也娶上了媳婦,一家三口,仍以打燒餅為業。月牙燒餅的名聲一下在東府各地傳開。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又聽到傳說,在很早以前,同州城裡有一個賣餅的小夥子,名叫王維誠,為人勤勞善良,自幼喪母,跟父親賣燒餅,不久父親去世,他一人賣餅,艱難度日。一日,月宮裡的嫦娥變作一窮苦老太婆來到維誠爐前。維誠見老人飢餓可憐,忙扶她坐下,烤了軟乎乎的熱餅送給她吃。數日後,老人把烙月牙燒餅的技藝教給了他。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月牙燒餅也流傳至今。”

    這些美好的傳說,既是對好吃又好看的月牙燒餅的讚美,更是對勤勞善良的普通百姓的讚美。

    其實,月牙燒餅是由秦漢時期的“爐餅”演變而成的。尤其是西漢年間,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口增加,作為京城的長安需要從其他地區調進大量的糧食等物資。古稱同州的大荔縣,地處黃河與渭河的交匯處,是漕運的咽喉地。為了解決河工與駐軍的吃飯問題,廚師們創制了這種利於攜帶、便於食用的“爐餅”,世代相傳至今。

    《大荔縣誌》記載:“月牙燒餅,是由於人們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漸次形成的。過去吃羊肉時,以燒餅為主食。早先的燒餅是圓形,要夾肉,還需把燒餅掰成兩半,既參差不齊,又不方便。在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與其把燒餅掰成兩半吃,還不如製作時,將燒餅切成兩半,既方便也美觀,燒餅就由圓形改為半圓形。因其狀如月牙,故名月牙燒餅。”

    大荔月牙燒餅原料為麵粉、精鹽、鹼面、芝麻、小茴香,菜籽油,經和麵、製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特點外皮焦脆,內瓤酥鬆空軟,好看也好吃。表皮黃亮焦脆,內瓢鬆軟,有點甜。雖說只一指頭多厚薄,卻有若干層層,油油香香的。雖說那裡邊是空的,卻能夾肉、夾雞蛋、還能夾各種蔬菜。外邊卻沾著不少的芝麻。熱吃涼吃均可。

    難怪人們讚揚大荔月牙燒餅說:“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裡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

    說到大荔,不少筒子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水盆,要不然就是九碗十三花,可是這滷肉月牙餅你吃過沒?

    很多人都知道這月牙餅是水盆的絕配,可是和這現煮的滷肉配合在一起也不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月牙餅饃心卻是空的,只包裹一團熱氣,要先烙後烤才地道。

    滷肉月牙餅其實吃法也很簡單,看好哪塊肉稱好,老闆幫你切成片,用湯鍋中的老湯冒幾下,再澆入些許老湯,用剛出爐的月牙燒餅夾上切好的肉就OK啦。

    話說這玩意兒入口那個香哪,吃油膩了還可以要一份涼拌的油炸豆腐絲就著吃。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陝西小吃麵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聯絡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裝置、文化、歷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寒冷的冬天,你是喜歡烤電暖器還是碳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