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嘻哈呵嘿XHHH
-
2 # 謝峰聊影視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首先理清蜀國的政治格局。
老天眷顧諸葛亮劉備託孤前後,老天似乎十分眷顧諸葛亮,為他執政掃清了太多不確定的人為因素。
死亡名單:關羽、張飛、糜竺、馬超、黃忠、許靖、法正、劉巴、彭羕、劉封、關平、馬良,再早一點的有龐統。
投降名單:益州系兩個重臣大佬投降曹魏——黃權和孟達。益州系地頭蛇投降曹魏——申耽、申儀兄弟。
誅殺名單:趁劉備病重及去世起兵造反後被誅殺的有:黃元,朱褒、雍闓、高定。
正因為會對蜀國政局造成摩擦和動盪的人死的死,降的降,殺的殺。朝廷上再無可以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政治人物,軍隊的大佬成批的離世,也讓諸葛亮成為軍隊中的實權人物。
當時可以對諸葛亮施加影響的只有李嚴和廖立。但這兩個人都沒有雄厚的政治資本,並且一個人貪婪,一個人恃才放曠,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結果這兩個人都被諸葛亮輕而易舉罷黜掉,沒有流血,也沒有動盪。
劉備設計的君主內閣制構架劉備在做漢中王的時候,他對未來蜀國的政治體制設計就已經顯現出來。
概括來說就是:皇權弱化,嫡系拱衛,外戚加持,丞相領政的體制。
為了保護劉禪和其他劉姓宗親,最優選擇是不直接專政,類似於君主立憲的思路。
為了防止相權侵害皇權,以劉備的老部隊組成監護班底,也就是跟隨劉備多年征戰的將領如趙雲和魏延,他們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內閣窺伺皇權的企圖。
外戚防護皇權的核心利益。外戚主要代表就是糜氏家族、吳氏家族和張飛家族。
糜竺活著的時候,地位一直是百官之首,糜竺死後,他的兒子還被封為虎賁中郎將。
劉備到成都迎娶的是益州最強勢力家族的吳氏,穆皇后吳氏的哥哥就是吳懿,這人可是跟隨者劉璋他爸鬧革命的元老中的元老。在益州望族中根深葉茂。
劉禪娶的是張飛的女兒,張飛的兒子張紹是侍中、尚書僕射,車騎將軍。權利也相當大。
劉備設計的這種架構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劉禪,皇權弱化到只具有象徵意義,對國家的執政幾乎不發表任何意見,也不干涉以丞相為主的內閣頒佈的各項政策。
諸葛亮可以做任何事,只需要在皇帝面前備個案就行,劉禪的簽字都只是象徵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有必要冒著和外戚、嫡系翻臉的風險,非要顛覆劉禪嗎?
劉禪的無為而治態度除了政治體制保護劉禪和諸葛亮相安無事,劉禪也一直尊崇劉備制定的國策,基本上對諸葛亮推行的政策不進行反對或質疑,即使諸葛亮死後,劉禪也依然執行了小皇權大內閣的體制,皇權和相權沒有出現過摩擦,確保了蜀國的穩定。
諸葛亮沒有皇帝的掣肘,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這對於士大夫領袖的諸葛亮來說,簡直是上天給的恩賜。他感恩還來不及,為什麼要冒天下人指責的政治風險和道德風險去幹傻事呢?
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了劉禪,那麼諸葛亮是要繼承小皇權大內閣體制嗎?以諸葛亮的個性他肯定不願意做劉禪的角色,如果諸葛亮想要皇權大於相權,那麼相當於蜀國所有政治利益要重新推倒重新洗牌,蜀國真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劉禪執政四十年,蜀漢能保持穩定四十年,這和君臣各安其事是直接相關的。
-
3 # Mist95
自古每逢無能之君遇到能臣,多會對能臣百加忌憚,而這些能臣結局也多悲慘,就如房玄齡,袁崇煥,屈原。但對於三國時期孔明於劉嬋的關係則不同。
劉嬋對於諸葛亮的關係其實是很微妙的,這點要從劉嬋的性格說起。可能是嬰兒時被趙雲裹在懷裡長坂坡廝殺震盪,或是之後趙雲送回劉嬋時的一摔,留下了什麼後遺症。這位太子爺很少遺傳下來他爹身上的籠絡人心的技能,宏大的抱負。
相反成了無有主見,小富即安的人。就有了“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現在有學者認為劉嬋開城投降以及樂不思蜀,都是無奈保命之舉,是聰明之舉。但不可否認,在政見上,他確實沒有很強的主觀思想。
劉備託孤後,劉嬋對諸葛亮的感情上升為亦父亦臣的關係。諸葛亮兩次上出師表劉嬋很為惱怒,但卻不敢多說什麼,因為諸葛亮之前的成績證明了諸葛亮的能力確實很強,再者,劉嬋再怎麼無能,至少也是知道諸葛亮是為了蜀國的江山著想,對於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忌憚。
-
4 # 樂在種花家
劉備的託孤是個超級大黑鍋。
這個問題要從外部環境和內心情感來回答。
首先是環境使然。這個環境指的是人力架構和權利結構。先定義一點,諸葛亮在培養後續人才上,非常拖沓不給力。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就說明了一切。這是權利太過集中導致的一個後遺症。
蜀國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人才的培養是十年大計。諸葛亮就如皓日當空,把眾人壓得毫無光輝。
由於諸葛亮權傾朝野,外來人才見其勢大,去了也無出頭之日,加上蜀地偏僻,所以外來人才去投奔很少。而在內部,上位的都是些權二代,也被父輩風采所壓制,並無如江東陸遜之流的智絕人士(陸家以儒學傳家,四代才出的麒麟子)。
本來有個魏延和姜維可當帥才,但是也沒有出頭之時。諸葛亮是個相才,不是帥才。喜歡玩一家獨大。最後累死五丈原。
另外,蜀國在三國中,一直都是最弱小的那個。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就是打腫臉充胖子而已。劉備去世,他接手的其實是個風雨飄搖,四面楚歌的困境。諸葛亮把自己牢牢捆綁在蜀國這架破落馬車上了。後期,蜀主劉禪和丞相諸葛亮誰也離不開誰。鬧掰了對誰都沒好處。
其次是情感包袱。劉禪以父事丞相,老諸葛被道德架在火上烤。這事先從老劉說起,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說你看我兒子還行就幫幫他,不行就取而代之吧。
以劉備摔阿斗得趙雲人心的冷血性子來看,這句話是將了諸葛亮一軍。但凡諸葛亮有一點私心,早被老劉殺了或者趕出隊伍了。老劉以漢室正統自居,早年起事時說:“天下非劉姓者,共擊之。”他怎麼會真的把王位送給其他人。
諸葛亮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揹著“託孤”這個大鍋。只能拼死報國。他的事無鉅細,鞠躬盡瘁都是表現給劉禪看的,臣絕無私心,不搞個人圈子小集團。
三國演義把劉禪描述成一個二傻,但是真實的劉禪早期非常有大智,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大家別被演義誤導了。
諸葛亮的那種事必躬親的大權獨攬反而對於劉禪是絕對的安全。對相父畢恭畢敬、事事依附、絕對信任的劉禪,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聰明的劉禪遇到了聰明的諸葛亮,雙方才創造了一段少君名臣的佳話。
諸葛亮死後,劉禪毫不猶豫誅殺了對諸葛亮諸多猜忌的李邈,劉禪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絕不允許有人輕侮。
回覆列表
這是兩個極端,諸葛亮之才近乎妖,後主之蠢近乎豬,兩個人在一起怎麼會不產生火花。
首先,劉禪並不是沒有猜疑過諸葛亮,他猜疑過,在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那次北伐中,是劉禪聽信讒言,急衝衝把諸葛亮召回,致使北伐大業功虧一簣。諸葛亮回來就找劉禪問個究竟,劉禪說自己想念諸葛亮了,所以召他回來,哈哈,把諸葛亮氣個半死。
其次劉禪沒有什麼實力是猜疑諸葛亮,說白了就是猜疑也白搭,劉禪他爹託孤的時候就說了,如果自己孩子不爭氣,諸葛亮可以廢了他自立,而且軍國大權完全在諸葛亮手裡,諸葛亮想做什麼怎麼會做不成,所以有功夫猜疑還不如喝口茶,看看報紙。
最後劉禪本人也沒啥雄才大略,就想安樂,有人替自己賣命,自己享樂挺好的,幹嘛要費盡心思的去算計別人,劉禪不是那種算計人的人,自己何苦為難自己,他那句此間樂不思蜀就說出了心裡話,神馬皇帝,爺根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