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後阿旭
-
2 # BauhiniaA
諸葛亮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史料記載共五次北伐,但演義裡是六出祁山,不管怎樣,諸葛亮好像對北伐一往情深,但北伐的失敗客觀上加速了蜀國的衰敗,我認為諸葛亮北伐執意北伐是有原因的。首先,蜀漢打的是匡扶漢室的大旗,劉備號稱漢室宗親,而當時大漢故土一分為三,作為大漢的合法繼承人,蜀漢必須承擔起統一的責任,如果放棄統一的意願,那你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這在那時候是很要命的。其次,蜀漢集團分為荊州和益州兩個群體,融合時間不長,內部矛盾重重,權利如何分配?戰爭是加速融合的最好辦法,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對內的權利爭奪就會暫時擱置,甚至和解。諸葛亮為了維持蜀漢統治,可能必須維持戰時體制,不然就會內耗。最後,諸葛亮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政治家,必然想統一全國,建立偉業,青史留名,人都有私心,聖人也不例外,而且這也是隆中對自己提出的戰略,人總要去證明自己是對的,雖死無憾。總之,北伐對當時的蜀國是有益的,但北伐的失敗造成了蜀國國力的虧空,降低了蜀國的抵抗能力,讓魏國可以輕易統一。
-
3 # 穿插游擊隊
你可以從時代觀念的角度重新想想三國曆史上的兩大著名公案:(1)蜀國的綜合國力明顯不如魏國,諸葛亮為什麼多次興兵北伐;(2)魏延提出用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魏國腹地,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
我們知道,一兩場戰爭的勝負可以有以少勝多,可以靠奇謀妙計,但國與國之間勝敗往往取決於綜合國力的較量。蜀國在後主劉禪的時代,國力明顯不如魏國。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述吳華人張儼的《默記》,從地盤和人口來做比較,蜀國和魏國的國力大約是一比九的關係。所以在蜀國的方面來看,聯吳抗曹是很必要的戰略方針。以這樣的國力差距,魏國之所以沒能吞併蜀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蜀國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也就是李白在詩裡說過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憑藉道路的險阻,正如吳國憑藉長江天險,這才能夠把魏國大軍拒之門外。我們通觀歷史,就會發現蜀國佔有的四川一帶歷來都是皇帝避難或者軍閥割據的好地方。只要據有四川,就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無論敵人有多強大,都很難攻得進來。
蜀道難,對四川人和四川以外的人都一樣難,所以蜀國雖然易守難攻,但要走出蜀道,對外用兵,自己也很吃力。我在講《昭明文選》的時候講過陸機的一篇《五等諸侯論》,現在我們可以看一下他的另外一篇名文《辯亡論》,內容是分析吳國從興盛到滅亡的原因,其中提到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去打孫權,軍隊雖然調動了很多,但打不出力道,這就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不但出蜀的山路很窄,水路也很窄,就算有百萬雄兵,也只能排成很窄的佇列慢慢行軍。當時吳國的指揮官是陸機的祖父陸遜,陸遜把劉備的大軍比作長蛇,蛇的身子太長,首尾沒法呼應。
劉備的潰敗原因,諸葛亮不會看不懂。後來諸葛亮親自指揮北伐,對蜀道之難更有親身感觸。每出一次兵,不但行軍不便,後勤供給更不方便。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以懸殊的國力,以利守不利攻的地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和魏國死磕呢?
傳統上有一種很主流的解釋,說正因為蜀國太弱小,所以才要不斷進攻。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並不真的是要把仗打贏,這不現實,而是要用不斷的進攻迫使魏國始終處於守勢,這才可以確保蜀國的安全。否則的話,一旦讓魏國採取攻勢,以蜀國的國力很難防守得住。這個解釋犯了很多人在看歷史的時候都很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隻在軍事層面來考慮軍事問題。
我們考慮問題常常陷入這種單一層面、單一角度的誤區,今天最常見的是在經濟領域裡:為什麼有些經濟安排非要擰著經濟規律來做,不是因為決策者真傻,而是因為事情的背後還有其他因素要大於經濟因素。話說回來,如果僅僅從軍事層面來看,諸葛亮的北伐無疑是很愚蠢的戰略。蜀國明明利守不利攻,每採取一次攻勢,對國力的耗損都遠遠大於魏國,之所以咬牙也要硬打,因為北伐首先打的是政治仗。
(2)徵與戰
劉備父子的蜀漢政權在四川並沒有穩固的根基,統治的合法性來自“中興漢朝”這面旗幟的正義性。如果關起門來過安安穩穩的太平日子,那就意味著合法性的消解,意味著蜀漢皇帝無非是個割據軍閥。
一旦合法性消解,內憂馬上就會嚴峻起來,任何臣民都不再有效忠蜀漢政權的義務。而劉備佔據四川,原本就是一件以小吞大、倉皇而成的事業,如何安定人心,如何平衡各個利益集團的矛盾,局面是三國當中最棘手的。劉備敗死白帝城之後,恰恰又是主少國疑的狀態,內憂其實遠比外患來得迫切。
如何平息內憂,對外作戰是最經典的辦法,這個道理也是我多次講過的“不是正面解決問題,而是升高一個層面來消解問題”。諸葛亮必須努力標榜蜀漢政權的正統性,這當然需要討伐“漢賊”。打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了一個絕對充足的理由來使全國進入緊張狀態,而只有在緊張狀態裡,才方便用非同常規的手段調配人手,重新部署人事結構。今天常常有人不理解一些大的公司機構為什麼總要靠“搞運動”來突擊解決某個問題,而不是在平時去認真執行那些已經很合理的規章制度,其實“搞運動”就是為了製造緊張狀態,在這種緊張狀態裡可以“順便”解決一些常規狀態下很難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順便”解決的問題反而才是重點。
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裡,魏延提出過一個很有名的軍事方案,他要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照常進軍,自己帶領一支奇兵偷襲魏國腹地。諸葛亮否定了這個計劃,這讓魏延非常不滿,嫌諸葛亮膽子太小,不敢冒險。魏延的這個計劃讓後來的很多軍迷都很著迷,熱衷於討論它在軍事上的可行性。有人覺得諸葛亮不是很好的軍事人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這麼看,也有人覺得“諸葛一生唯謹慎”,性格謹慎的人不願意做冒險的事。但我們還可以換到政治角度來看這個軍事問題:既然諸葛亮的北伐是在打政治仗,是在高調宣示蜀漢政權的正統性,那麼任何形式的奇襲,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再高,也是不應該的。
真命天子出兵討伐叛亂分子,歷來都有一套標準的作戰流程,原則上是所謂“有征無戰”。這個原則從周禮演變為儒家的意識形態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
歐陽修的詩裡講過“自古王者師,有徵而無戰”,自古以來傳統就是這樣。兩個政權只有身份相等才有所謂“交戰”,但天子只有一個,所以天子無論去打誰,都叫“徵”,或者“伐”,而不叫“戰”。“征伐”是天子的特權,是身份高的人去打身份低的人,正義的人去收拾邪惡的人。正義之師當然不該偷偷摸摸,而是要敲著鑼,打著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去打敵人。如果偷襲,當然不能敲鑼打鼓,而在“春秋大義”裡邊,不敲鑼打鼓的行軍叫做“侵”,“侵略”的“侵”。誰會做“侵”這種事呢?要麼是不講道義的人,要麼是沒文化的少數民族,即便在戰場上打贏了,但在道義上絕對輸了。如果諸葛亮用了魏延的計劃,“王者之師”的光環也就自然褪色了,北伐戰爭就變成了兩個軍閥搶奪地盤的“交戰”,而不再是從意識形態的制高點上討賊伐罪的“征伐”。
延續漢朝正統,這是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要用好這件意識形態武器,就必須小心它另一面的鋒刃。而我們理解久遠的歷史,總是有必要留意那些隱藏在事實背後的觀念。
-
4 # 熱情之歌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不顧蜀漢疲弱,堅持北伐,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我認為,北伐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安內必先攘外”說。當時諸葛亮認為蜀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外部而來自蜀內部,內部“東州派”和“益州派”的派系之爭,使諸葛亮憂患重重,擔心禍岀蕭牆之內。在這樣的清況下,他只有採取這樣的一個政策,就是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是諸葛亮為什麼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二、魏是蜀之敵國,是蜀之存亡的最大威脅, 魏之於蜀,可謂亡我之心不死。蜀不攻魏,魏也將攻蜀。魏一旦南侵,蜀本就國力羸弱,又因遭夷陵之敗,元氣大傷,如何拒擋?這是亡國之禍,這種態勢對蜀來講說“危如累卵”一點不過份!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諸葛亮豈能因苟安於一時而對魏的威脅掉以輕心,視若無睹,而不作未雨稠繆之備!實際上出師表中“今天下三分……”之語在前,己幾乎是指明瞭“疲弊”的原因,表明了諸葛亮之憂在何處。所以,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以攻為守。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不以攻為守,只能坐以待斃,在進攻中尋找機會,還可能有一線生機。況且,守蜀須守於蜀境外,所謂“若無漢中,是無蜀也”。夫千里秦嶺,到處有外敵可侵入的谷口,如子午谷、斜谷、陰安關、陰平關等等,防不勝防。兵力較小的蜀漢,與其分兵於無數谷口,不如集中兵力,主動進攻,使敵疲於應付,無暇攻我。
三、結盟關係須穩固。在諸葛北伐前一年,蓸丕亡,吳孫權已先期興兵進攻曹魏,揮師進圍江夏,旋又轉擊襄陽,雖被阻退,但蜀和吳是盟國,再不興師,豈不失信於吳?與吳結盟十分重要,事實上,後來諸葛屢次北伐,吳皆發兵策應配合。也唯此,三國鼎立局面才得以維持數十年。
-
5 # 老龔166916589
孔明北伐非北伐也!他是為劉禪看的北大門,六出祁山非進攻漢中也,是在司馬懿面前設的疑兵之計。他在劉備臨終前發誓‘’亮在少帝在‘’,換句話說:那就是亮不在,少帝該自負了。讀者不要當司馬懿,六次北伐無功而返,六次北伐就是亮在生前,沒有讓劉禪亡國的最大功。諸葛一死,蜀漢沒戲。諸葛亮一死,還有誰為劉禪出力,在患難之間當然還有一個被劉禪為首朝庭拋棄的姜維,十多年沒拿到過朝庭糧響,當兵自吃飯屯田,最後還算打了一仗而犧牲,其實劉禪早已開啟城門投降。
回覆列表
有,只是未成功而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人講究文治武功,文治方面諸葛亮已經位列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劉備建國,為蜀國的立國立下不世之功。剩下武功方面,唯有開疆擴土。再加上幾大派系之間鬥爭日漸激烈。派系之間有鬥爭,是因為分配不合理。分配不合理,是因為蛋糕不夠大。特別是丟失荊州之後,荊州派系也至益州,加劇了幾大派系之間的爭鬥。如果地多餉多職位多自然好分配一些。所以諸葛亮,自己本身也想建功立業進行北伐,為平息內鬥轉移矛盾,也不得不北伐。與東吳結盟交好後,全身心的進行北伐大業,可以說諸葛亮的後半生都是在北伐的過程中度過的。那怕只要將魏國撕開一個口子,吳國就會聞到味道,跟他一起,分食了魏國。可惜事與願違!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再不濟,起碼可以以攻為守,保留先主劉備的這片基業。上方谷一戰,人算不如天算,未能燒死司馬懿父子。相信諸葛亮死的早,也是壓力大,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