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秋知春

    論厲害,肯定是閹黨,東廠西廠都掌握在他們手裡。文官集團看似權力很大,但沒有實權。加上萬歷皇帝不上朝,又不管這些,因此,東林黨是被閹黨給壓制住的,這就是崇禎皇帝后來殺掉魏忠賢,重新啟用東林黨。

    關於明朝後期能否有迴天之術,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太難了,只因內憂外患的局面,明朝根本擋不住。先說內憂

    明朝內部的風雲變幻

    明朝末年應該從萬曆三大徵後開始,有四十餘年,經過萬曆三大徵後,明朝的國庫被耗一空,雖然戰爭贏了,但也加劇了明朝的滅亡速度,總共話費一千多萬兩白銀,這對末期的明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危機,打仗沒有軍糧,還能打贏?發不起軍餉誰願意賣命?餓著肚子和沒有士氣,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會下降。

    明朝末期,天下大亂,起義軍不斷,先有李自成,後有張獻忠等起義軍,他們勢如破竹般的打下大片領土,李自成還滅了明朝。由於小冰河期對明朝的影響,北方糧食減產,造成大量的農民飢餓,加上官員的腐敗,走投無路的農民才起義,最後推翻明朝。

    晚期的明朝,缺乏有效管理的制度,運轉很慢,根本達不到一個帝國的需求。萬曆皇帝死後,在明熹宗時期,東林黨和閹黨矛盾加劇,明熹宗對朝政更加沒興趣,失去了耐心。後來,魏忠賢干政,到處殺害東林黨人士。如此動亂的明朝,無法做到團結一致,官員拉幫結派,明朝只能繼續走下坡路。

    明朝外部局勢複雜

    晚期的明朝,外部最大的問題在於北方和東北,北方有蒙古,東北有努爾哈齊建立起來的後金,西南還有緬甸的騷擾。萬曆三大徵後,明朝爆發了兩場對外戰爭,皆以失敗告終,分別是明緬戰爭和後金的薩爾滸之戰。只因國庫耗空,明朝不得不撤退,勢力逐步縮小。

    當皇太極稱帝后,入住中原的步伐加快,先後收復北方的蒙古部落,打算繞開山海關,從北方進入中原地區的。在外部的壓制下,明朝內部的叛亂根本就平方不了,重兵都放在了北方和東北的邊防線上,沒辦法,防線一破,北京岌岌可危。可崇禎沒想到的是,先滅掉明朝的卻是來自內部的農民起義,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大無奈。

    明朝一滅,吳三桂就放清兵入關,最後奪取全國政權,消滅其他勢力,再次完成統一。

  • 2 # 使用者71881758350

    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國無稅,拿什麼拯救饑民、國收不到稅拿什麼維持軍隊打擊土匪,稅去哪裡了?問問東林黨那群玩嘴皮子的!觀中華文民!興也是文人敗也是文人!還是增廣賢文玩的轉,換個朝代磕頭無非就是換個老闆打工而已!可惜了朱家人啦!

  • 3 # 少荃經史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人們對大明王朝所具有氣節的至高讚譽。明朝,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它的興盛與衰亡無不牽動著每一位具有民族自省的人前去了解認識。中後期的明朝,由前期設定的各種制度和條陳開始在後期愈發變得緊張,甚至矛盾加劇,最後在內部的一次次衝突與鬥爭中耗幹了帝國的實力,致使內部起義軍和外部邊患合力成為“壓垮大明帝國的最後一顆稻草”。

    而這裡提及到的“內部之爭”就是指明末時期的東林黨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間的鬥爭。

    誰更厲害?

    要說閹黨和東林黨究竟誰更厲害,那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東林黨的這些“知識分子”被“純地痞流氓”魏忠賢按在地上摩擦且毫無還手之力,天啟後期幾近將東林黨勢力剔除朝局。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雙方並不是在一個“權力量級”中比拼:東林黨以控制朝局大小官階、要職、部門來實現勢力的鞏固和利益最大化,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仍舊以“同皇權做鬥爭”為核心出發點;而魏忠賢的閹黨則是打著“維護皇權”為旗號,透過特務機構來滲透進入官員的行政體系中對其逐個進行瓦解。

    無論是在雙方的戰略思想上,還是手段選擇上,明顯閹黨要更勝一籌。

    東林黨:以抵抗皇權走上政壇

    說來也巧,在爆紅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本被多次提及的書——《萬曆十五年》,這是一本描述萬曆朝第十五年時間所發生的事情。而這其中就有一件能直接影響大明朝命運的案件,也是直接導致萬曆至此不上朝的原因——爭國本。

    事情是這樣的: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為萬曆生下一子,名為朱常洵。萬曆想冊封朱常洵為太子,但卻不合祖制。因為皇后並未有嫡子的情況下應冊封長子為東宮,而萬曆的長子則是朱常洛(以後的明光宗)。

    萬曆希望冊封太子一事能按照他的想法辦,儘管此做法有違祖制和皇家的人倫禮法,但至少是皇家內部的事情,且皇帝極力要完成,外臣們“識相”些該就該給萬曆個臺階下,畢竟是大明的天子。

    但此時就是有一群人,他們堅決站在立長原則一邊,同皇帝進行無情的鬥爭。他們高舉道德禮法為行為指示,並以此為最高追求,樹立起“清流正派”的形象,他們就是東林黨。以萬曆皇帝的“爭國本案”為契機開始步入政壇。

    在隨後的“萬曆三大案”中,東林黨一步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是一群有崇高政治理想的忠貞之臣。當然,這一切也得到了後來光宗的認可,東林黨自此開始瘋狂生長。

    東林黨:自命清高的代價就是招惹到小人

    很不幸,在天啟皇帝朱由校御極期間,東林黨人的形象已經變了味道:以理學思想凝聚在一起的東林黨人無形中開始形成派系。儘管沒有在形式上形成統一,但卻在政見上保持一致。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朝臣不在以政見本身的對錯宜弊而展開思考,而是直接聯想到東林黨人在進行權利的掣肘。這樣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催生出諸如浙黨,楚黨,齊黨等其他勢力形成。

    在最開始的“爭國本”案中,東林黨其實同內臣宦官便有密切來往,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

    魏忠賢在得勢後非常清楚,王安將成為自己進一步攀升的一大障礙。在之後設計陷害彈劾王安後,為壞事做絕斬草除根,將發配戍邊的王安殺死。

    此時升任秉筆太監兼東廠都督的魏忠賢並沒有同東林黨人士形成對立,而是向東林黨人示好,望同取代王安的職位。然而東林黨卻顯露出了在政治中的“短見”——他們極其不懈地拒絕了這個手握權利的太監,並以正派清流的君子思想來貶低這個心狠手辣、投機取巧的閹宦。

    他們不知道的是,小人是十分記仇的,且在得勢後會加倍奉還回來。

    魏忠賢的反撲

    儘管魏忠賢本人是一個目不識丁,不學無術的流氓混混,但在取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信任後,便以“皇權代理人”的身份開始向東林黨“宣戰”,而此時同東林黨敵對的朝臣勢力開始加入到魏忠賢陣營並逐漸組建起具有鬥爭能力的集團——閹黨。這也就是為何閹黨能準確抓住東林黨的各個重要人物為突破口對其進行瓦解削弱。

    大明王朝後期真的回天乏術了嗎

    關於明朝的滅亡原因,相信能羅列出幾十個方面的原因,且以論文的形式都不一定能夠講透徹。但少荃自己覺得,無論是外部異族的入侵,還是內部人民的矛盾,歸根一點還是自身內部系統出現了難以根治的危機。

    農業社會向資本社會過渡中出現的矛盾。

    明朝亡於黨爭的說法,歸根到底還是利益間的維護問題。東林黨所代表的群體並不是大貴族大官僚階級,而是活躍在江蘇,浙江等沿海一帶的中小地主階級和士大夫群體,他們在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將資本滲透入國家權利當中,並培養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勢力。

    而同其鬥爭的閹黨集團只是流於表面,實則還是貴族皇權同其進行國家財富的掌控之爭。閹黨雖然殘暴令朝局昏暗,當其目的就是在虛弱這部分中小地主,官僚階級的利益,以此來平衡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雖然手段上有些激進,但卻也在某種意義上是在維護國家穩定。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上層建築開始制約經濟形勢的發展趨勢時必然會引起鬥爭。

    總結

    很不幸,明王朝仍舊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在權利層面上是無法給資本萌芽下的經濟發展提供空間的,所以明朝的滅亡歸根是將實力用在了內耗上面,以至其被外部勢力突破瓦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拉蛋白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