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鯉魚輿綠鯉魚輿驢

    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的時候應該有得一拼,至少不會那麼慘到籤條約。雖說是否為“盛世”有爭論,但是軍事裝備和戰術和歐洲還不算代差,國力也不算弱,皇帝也還算想幹事。

    但是乾隆以後,一方面天朝國力下滑,另一方面歐洲的工業力上升、軍事技術和裝備革新,再加上天朝朝政問題,那就基本沒戲了。

  • 2 # 歷史另眼看

    曾經有一個英國使者在乾隆年間來到了中國,請求通商被拒絕了,乾隆又要求他行跪拜禮,雖然他最後只行了屈膝禮,還是感覺受到很大侮辱。但是回到國家他記下這件事,但是英國當時絕不敢來打中國,他在日記中說清朝就像一艘破舊的大船,現在之所以還可以在海上航行,是因為有一個好的船長,哪一天這個船長不在了,衰敗是早晚的事。由此看出,當時的英國是不敢向中國發兵的。

  • 3 # 新聞人AAA

    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歷史架空類的問題,鴉片戰爭是發生在康熙年間,不是讓康熙和道光皇帝互換。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鴉片戰爭爆發在康熙年間,那麼就意味著英華人提前一個半世紀開始侵略清朝,那這樣的條件下,為什麼清朝能夠取得勝利呢?我私下認為(值得商榷):

    康熙雖然是少數民族皇帝,但是他非常好學,除了學習漢文化的四書五經之外,還要跟著西方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識,這使得康熙皇帝成為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學貫中西的皇帝。

    這在個人能力上就已經碾壓道光皇帝了。道光皇帝直到鴉片戰爭爆發,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裡,居然向英華人問英吉利與俄羅斯有無旱路可通這樣的白痴問題。所以領導能力不同決定了這個國家在面對戰爭時的反應速度。

    如果康熙面對鴉片戰爭,那麼清軍仍然會向平定三藩那樣徹底消滅入侵者。

    此時,清朝入關不到100年,清朝的各項指標都處於上升期,國家機器執行良好,效率高,所以,在面對外來入侵時,清朝能夠迅速做出反應。

    所以,加入英國在康熙年間入侵,康熙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對來犯之敵進行痛擊。而不是從四川松潘千里迢迢調集藤牌兵到寧波參戰。1841年,長途跋涉4個月的松潘兵,和在寧波海面等待了4個月的英軍打了一仗,就大敗而歸!

    康熙時期,清軍的火器裝備水平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火槍已經佔有了相當的比例。

    在重武器上,清朝學習明朝的火炮技術,並進行了改良,火炮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新式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了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此後,清朝火炮不斷進步,成功造出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這些火炮在平定三藩、收復寶島、抗擊沙俄、驅逐準噶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而到了道光時期,清朝的火器技術已經停滯了很多年,很多大炮還是康乾時期的老樣子,很多士兵使用的槍比自己年齡都長,甚至槍齡超過100年的都有,這是清朝火器發展落後的典型案例。

    而西方,以英國為例,火器一直在進步,但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技術也未對清軍形成巨大優勢。由此可以推斷,在康熙時期,西方的火器發展更為落後。

    康熙時期,八旗開始頹廢,但是相比於鴉片戰爭時期,這種頹廢還是早期病兆,清軍的綠營還未敗壞,整個清軍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可觀的。從康熙創下的豐功偉績就可以看出清軍的戰鬥力!

    所以,加入議英華人選擇在康熙年間入侵,那麼他們的命運和英國和沙俄一樣,招致慘重的失敗!

  • 4 # 李就是姓李

    這個事情的根本還是要看政府,如果當時的政府像現在的新中國這般強大,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法律也有健全的體質,舉國上下一直對外,哪還會有鴉片戰爭甚至後來這麼多年的被侵略的抗戰! 打鐵還得自身硬啊,內部不出問題的話哪怕敵人再強大不無所懼!

  • 5 # 臥家人

    戰略戰術得當,有一定機率不會戰敗。

    首先要明白,戰爭打的是體系,中英在鴉片戰爭中武器是沒有根本性差距的。而且咱們的教科書無論是在介紹鴉片戰爭還是甲午戰爭等殖民戰爭中,似乎總是偏向介紹對方海軍優勢,輕視陸軍介紹,實際上陸戰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鴉片戰爭中清朝失敗的關鍵點在於英軍突破長江口,清軍沿江防線在英國水面移動炮臺和陸上英軍衝鋒之下潰敗,最後抵達江寧城下。南京不僅是南方政治軍事中心,還是稅負節點,路過的鎮江也是大運河和長江的樞紐節點,國家財政和糧食供給依賴江南漕運。英國切斷漕運,清政府就有覆亡危險,所以戰爭拼到最後還是經濟。

    英國鴉片戰爭中不僅完成工業革命,更關鍵的是統合了印度,擁有近代化組織體系和印度後勤提供下具備了對華作戰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1840年只有英國有這個條件對華作戰,其他列強都沒這個條件。離得近的荷蘭西班牙都已經衰落,俄國若想逼清政府妥協也必須派大軍在沒鐵路的情況下翻越西伯利亞,越過蒙古高原或東北大平原逼近京師,所耗財力難以估計。所以俄國曆史上對華殖民很少直接上,通常是以內部干涉扶植親俄勢力搞破壞,這是題外話了。

    而清政府的組織體系本來就落後於英國,到了道光年間,戰爭使王朝衰落使整個組織體系的衰敗混亂完全爆發出來。軍隊體制腐朽就不說了,戰爭期間各自為戰,欺上瞞下,情報失誤,推諉卸責,戰術規劃不明確,官僚主義的弊病盡顯。

    清朝並非真的與世隔絕,清政府可以透過海陸通商等多種手段獲取情報。乾隆就可以當面對馬戛爾尼道出英國在印度活動,可想而知清朝也絕非教科書中所說的目中無人。如果爆發在康雍乾時期,假定沒有其他因素干擾是可以做到提前準備的。

    可以看一張圖,有沒發現清代鴉片戰爭和明代東南抗倭的決戰路線極像,重心都放在江南。前面也說了,明清時期中國最核心的經濟中心是江南,政治中心是直隸,中間用大運河連線,以山陝川湖廣為屏障。英軍兩次鴉片戰爭都是可以繞過中國歷史上的地理限制直接抵達政治經濟中心,所以如果可以在有所準備的前提下是有可能打勝仗的。

    當然這裡不是說換明朝就能贏,抗倭和殖民還是有本質差別的。而且這裡我說的也是有相當機率,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已經有相當準備了,壓上了主力部隊,卻依然慘敗。不能說這裡的清軍就一定比康雍乾時期弱,只能說敵人太強了。

  • 6 # 王老師聊圍棋

    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乾隆年間,大清戰敗的可能行不大。為什麼呢?

    首先看看康熙年間,康熙做了那件大事吧。

    第一件是:平定三藩。

    當時三藩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幾乎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了,但是在康熙的英明的領導下和軍隊士氣高昂的情形下,各個擊破,從而成功的制服了三藩,為國家的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第二件是:平定噶爾丹。

    康熙於是設定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臺,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控制。

    第三件是:就是遏制了俄國。

    在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第四件是: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康熙二十二年,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攻佔了臺灣。設臺灣府,隸屬於福建。

    康熙這些成績的取得,最大程度上,是因為康熙是英明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國家的法度清明,同時也是國家經濟和軍事勢力的強大體現。

    反觀鴉片戰爭時的清政府,首當其衝的就是清政府腐敗。國家這個政權的機器已經無力承擔起破舊零件的運轉了。

    再就加上由於國家的腐敗,導致了農民的起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行動中,使本來已經苟延殘喘的清政府,更是雪上加霜。

    主要是清政府在發生這麼一系列重要變故以後,仍舊不痛定思痛,其中百日維新的失敗,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人心散了,而且沒有一個賢明的君主來領導!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在加上了現代化的武器,才讓本來強大的清政府,顯得不堪一擊。

    戰爭,我認為首先是人心,團結一致的人心,在加上一個英明的君主,來指揮這一切。再大的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隆胸三個月了還很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