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溢營養1000天

    得就事論事,因事而議,不能一概而論。

    原則上問題講明道理不能滿足;

    非原則問題,可以立即滿足或延遲滿足。

  • 2 # 我家兒女初長成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認為3歲之前的寶寶所有要求都要滿足。

    3歲的孩子正是性格養成期,也是我們大人引導的關鍵期。我們還是要正確引導孩子對於要求的被拒絕的情緒正常對待。

    一旦孩子有了撒潑或反抗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絕對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受對被拒絕的挫折,而放棄原則。家長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互相冷靜,給孩子以冷靜的時間和空間,來平復內心的不滿足。

    2、蹲下來,平等的交流。給孩子尊重,不可以用語言來刺激,比如:“哭吧,使勁哭看你能哭多久,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等等”這樣的言收不到任何一點好的效果,孩子還搞不清楚到底哪句話應該聽,哪句話是不對的,只 能讓孩子的不好的情緒積累更多。

    3、原則性的錯誤,絕不妥協。做為家長一定要頂住壓力。不要因為在大家面前前沒面子,而想迅速結束戰鬥,而妥協而放棄。

    這是一場跟孩子的心理較量,誰先放棄就輸了。

    4、在家長取得勝利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再把道理講明白。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感同深受的,也要說出來“寶貝,媽媽明白,你的感受,但是,我們真的不能這什麼做......等等一些道理,並安撫孩子。

    孩子提出的每個要求,並不是所有的都是合理的,必須的。所以我們應該有選擇性的去滿足。對不能滿足的也要有正確的解決方法。

  • 3 # 陽光語言矯正師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絕大多數的父母會選擇否定的答案,誰都按自己的希望和寄託去培養寶寶,教育意味著管教和引導,也意味著拒絕。

    舐犢情深產生的溺愛,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坎,越是年紀大的人,越不能自拔,俗話說隔輩親,親又親,砸斷骨頭連著筋。特別是獨生子女居多的社會背景下,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念頭,滿足了絕大多數寶寶的要求。

    曾經有人對比過國內外對孩子的教育觀念,說我們在孩子的生活中做到了極致的溺愛和滿足,在學習中做到了無盡的殘酷和冷血。而國外卻反其道而行之。當然這個觀念在不斷的被現實打破,但是不得不承認,國外孩子的獨立性和生存能力確實要比我們強。

    拒絕或滿足孩子的問題,同樣也是留給父母的一道選擇題,沒有人會預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沒有人能夠為人生提前寫好劇本,每一分鐘都是直播。

    黃金三歲!

    很多心理學、人類學專家認為,三歲是孩子發育中非常重要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識、性格形成、智力發育、語言能力等方面都已經準備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學習了。

    每個家庭似乎都經歷過,母慈子孝和雞飛狗跳同時上演的大戲,管教從來都是對立面的矛和盾。

    矛和盾

    1、好玩多動是孩子的天性,面對孩子對遊戲的需求是否滿足,是否合理拒絕

    2、佔有慾是孩子的本性,面對孩子的慾望需求,是否理性滿足,理性決絕。

    3、自控力訓練,這一點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一句“孩子還小”,就是百試百靈自我安慰的最好藉口。自控力是孩子自我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

    4、語言溝通,對孩子說“不”,並不簡單。說了“不”還應該簡明的告訴孩子為什麼“不”。 聰明的父母會用靈活不失幽默的手段,讓孩子接受,從心裡認同。

    5、對和錯,很多父母都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天賦強權的優勢,在管教孩子,語言管教粗暴,不容反抗,不容解釋。無原則的確立家長威信是心理成長大敵。這也是很多孩子逆反的開始。

    6、榜樣的力量:“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當你玩手機遊戲不能自拔時,可否想過旁邊的孩子在用如飢似渴的眼神盯著你。用嚴厲的語言給孩子定規矩,永遠不如用行動給孩子做榜樣!否則,你對孩子說不,只能算是撒謊。你自己都沒做到,憑什麼心安理得的強加給別人?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凡人,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成長!

    育兒是場磨礪,是孩子的訓練場,更是父母的大課堂,前人的經驗從來只是借鑑,然而生活是真實的,還需要我們從孩子的個人特點出發,從實踐中摸索成功的鑰匙。

  • 4 # 品品妄言

    再乖的寶寶也會有“不合理要求”

    對於3歲之前的寶寶,很多要求在大人眼裡是不合理的,會鬧情緒、發脾氣,甚至有其他過激行為,不管寶寶顯得怎樣無理取鬧,此時大人都應慈為主,嚴為輔,鼓勵引導和適當批評,切忌過分責備與懲罰。

    那寶寶3歲之前,是不是該滿足寶寶的所有要求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要了解3歲之前,寶寶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助於大人,面對寶寶“不合理要求”時,做出“相對合理”的判斷。其中有3點特別值得關注:

    口欲期:嘴巴、舌頭的感覺器官發育較完善,神經較敏感,什麼東西都喜歡往嘴裡塞,會有咬人的行為,其實寶寶並不具備攻擊性,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和心理需求。希望品質:寶寶在3歲之前,需要更多的是關心、照顧和幫助,在充足的愛面前,寶寶會產生信任和依賴,形成希望品質,有助於寶寶自信心的建立。獨立意識:寶寶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並嘗試按照意願行事,並從中獲得成就感,而過度的阻撓,會增加寶寶的挫折感,不利於堅強品質的形成。所以很多大人認為“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是寶寶身心發展的需要,大人首先要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換句話說,再乖的寶寶也會有“不合理的要求”。

    雖然大人常說,把寶寶當大人一樣溝通就好了,但在3歲之前,一般寶寶是聽不懂道理的,特別是在要求沒有被滿足時,情緒變得激動,好像感受了極大的痛苦。

    那寶寶在3歲之前,做事情是沒有目的性的,所以是真的痛苦,雖然寶寶已經會“察言觀色”,透過假哭來調動大人的行為,但其實寶寶要求沒有被滿足,哭了的時候,一方面寶寶在釋放痛苦,一方面希望大人聽到自己的心聲。

    大人也不能被寶寶的情緒完全支配,而要保持耐心,做出理智的判斷,瞭解寶寶的身心需求,對症下藥。

    最後,面對3歲之前寶寶提出的要求,可以12字處理“接納為主,干預為輔,不能嬌慣”。

  • 5 # 智慧奶奶

    對於3歲之前的寶寶,該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嗎?

    或許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句古語:“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可以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基本上能判斷這個孩子中年以後的成就以及功業。由此可以看大這句話不僅簡單易懂,且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純白的紙,換句話說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純潔無瑕,為什麼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卻發現孩子越來缺點越多了呢,當然都是受周圍環境的潛移默化。據專家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前是心智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作孩子奠基時期,可見這段經歷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打的好根基牢固才能建造出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同理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要孩子長大以後能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小就應該打好基礎。

    對於3歲之前的寶寶,該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嗎?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不管孩子大小都有慾望,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私慾越來越嚴重。愛孩子對孩子可以做到全面接納、也可以對孩子包容,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一一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絕對不能滿足,尤其是牽涉到原則性的問題千萬不能心軟讓步!如果這次你遷就了,孩子就會有下次,下次再遷就,孩子還有下下次,久而久之一旦讓孩子摸到了你的軟肋,孩子無理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多,甚至會變本加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是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持住初衷的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騰carplay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