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天在家哭鬧媽媽一走開就不聽話,帶著出去玩玩一會後就想找媽媽,真是很無奈求助
58
回覆列表
  • 1 # 輕鬆育娃記

    2歲的孩子離不開媽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是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呀,怎麼辦?

    先來說一說大部分寶寶2歲內會出現的“分離焦慮症”。

    為什麼會出現分離焦慮症?

    嬰幼兒隨著大腦的發育,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寶寶一開始以為東西只要看不見了就消失了,慢慢她才開始明白,原來東西即使看不見了,還是存在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發展里程碑,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症”,這是因為寶寶開始明白了,媽媽不見了,但她還是存在的,我希望媽媽立刻出現,自然就會大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寶寶進步的表現。

    什麼時候出現分離焦慮症?

    第一次的分離焦慮症一般最早出現在6個月,大部分寶寶的高峰期是10~18個月。之後,另外一個高峰期會是在寶寶去託兒所或者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媽媽都知道去幼兒園時出現的“分離焦慮症”,但往往忽視了第一次出現的情況,就把這個歸結於“越大越難帶”了。

    孩子出現了分離焦慮症,怎麼辦?

    有一點最關鍵,平常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有事情離開,不要怕孩子哭鬧,很多媽媽選擇偷偷溜走,記住千萬千萬不要溜走,相反要花時間和寶寶建立一個告別形式,或者每次媽媽一去上班孩子就大哭,於是長輩就會讓媽媽偷偷溜走。這也是千萬要不得的,這也許短期有用,孩子暫時不哭了。但等孩子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後,下次就會更黏著媽媽,更不讓媽媽走,因為她知道現在不黏著,媽媽就會突然不見的。因此,建立一個說再見的形式特別重要。

    另外一個重要點是和孩子明確告知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點,學齡前的孩子跟他說時間(1小時,2小時)太抽象,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話來告訴他,比如媽媽現在有事情需要離開寶寶一會,可以跟孩子說等寶寶吃完零食/吃完飯/洗完澡後就回來了。同時注意點是媽媽一定要準時回來,這樣就會讓孩子明白,媽媽說話是算數的,這也就是不斷地在給她吃定心丸,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覺得難得晚一次沒關係的,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本來就有“不安全感”,即使一次的打破承諾,都會讓他們出現反覆。

    媽媽和寶寶告別的情緒也會影響寶寶。真的需要和寶寶分開就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說,不要怕孩子哭鬧,媽媽越是怕孩子會哭鬧,自己過度焦慮了,那麼這份情緒也會感染孩子的。不管是寶寶的分離焦慮症和孩子大一點上幼兒園入園焦慮這件事,其實父母的狀態非常關鍵。

    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症,沒有什麼根本的方法,只有媽媽真正用心去關愛孩子,瞭解寶寶的需求,以同理心傾聽寶寶的聲音,平常在對待孩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情上打基礎,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我們現在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症,要做的不是捨不得,更不能死活不放手,而是幫助孩子具備如何面對分離的能力。就是懂得慢慢分離,得體退出。

    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 2 # 瑤瑤農村事

    孩子兩歲了,越來越離不開媽媽了怎麼辦

    一般說來,孩子跟隨父母是一種依戀行為,是完全正常的,隨著孩子自主性的增強和活動能力的提高,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依戀過度”、老纏著成人不放的孩子往往比較膽小,或因缺乏安全感,或因缺乏自信心。對於這樣的孩子要提供逐步鍛鍊的機會,不要強行甩開或打罵他們。事實上,造成“依戀過度”的局面,往往與父母的照看方式有關。如果平時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不提供讓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結果必然會形成孩子的“依戀過度”。因此,可以說,孩子過度地纏著父母是由於父母過度地“纏”著孩子而造成的。

    為了避免或克服這一狀況,平時,家長應該儘量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圖書或畫筆,並提供機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玩。當孩子獨自遊戲時,父母可逐步地拉大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使孩子逐步適應與父母的短暫分離。

    此外,要注意別讓孩子形成痛苦的分離經驗,因為孩子一旦經歷過痛苦的分離,便會增強分離時的焦慮。最常見的痛苦經驗來自父母的欺騙。“聽話!媽媽出去倒垃圾,馬上就回來。”結果“垃圾”一直倒到晚上10點鐘,這樣的經驗使孩子產生了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結果,孩子變得更加纏人了。

  • 3 # 雙孩媽

    2歲的孩子處於情感的依賴期,具體表現為粘人、愛笑、愛哭、愛鬧,情緒起伏變化大。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親密感和安全感需求很明顯。

    孩子離不開媽媽,說明平日裡媽媽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孩子在子宮裡就開始熟悉媽媽,從出生起,媽媽的氣息和懷抱已經是孩子下意識的感知,孩子對媽媽存在著強烈的依賴關係。

    媽媽一旦離開就會引起孩子情緒的對抗,容易哭鬧不停。2歲的孩子喜歡探索新事物,但同時又會害怕新事物,媽媽如果在身邊就會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粘人離不開媽媽,這是2歲孩子發育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媽媽不必過於擔憂。

    不要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強求兩歲的孩子與媽媽進行分離,還未到時候。

    孩子到了3歲,獨立意識就會增強,因此才會有滿3週歲才能上幼兒園。兩歲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按照孩子的具體年齡,尊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孩子兩歲,正是親密依戀期,不要強制破壞。

    如果媽媽因為上班或其他原因,必須和2歲的孩子進行分離,這裡有幾個小建議。

    不要長時間分離

    孩子前三年都是早期性格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媽媽直接離開孩子一年半載,這會影響到孩子早期安全感建立和自我建設的心理。

    與孩子做好分離準備。

    分開時要跟孩子打個招呼,即便孩子有時會哭鬧。為了躲避孩子的哭聲和拉扯,選擇偷偷離開,這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兩歲的孩子是秩序敏感期,他想要周圍的事物都是固定,讓他感到安全和舒適。突然的消失會讓孩子無措和不安。

    媽媽每次離開都認真地跟孩子說話,約定回來的時間,只要媽媽說話算話,幾次之後,孩子就能接受媽媽離開還會回來的狀態。

    培養孩子和其他照顧者的親密關係。

    媽媽去上班了,那麼爸爸或者爺爺奶奶成為主要照顧者,孩子與他們建立親密連線後,身邊有了可靠的人存在,對於媽媽的離開就不會那麼恐慌。

    媽媽高質量陪伴孩子

    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那麼就提高陪伴的質量。給孩子念繪本,陪孩子玩遊戲,與孩子說說話等,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孩子的感覺很敏銳,有了媽媽全身心陪伴,他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對於媽媽的分離就不會那麼焦慮。

  • 4 # 李宏彪親子講師

    一個兩歲的孩子離不開母親,說明孩子的內在安全感是十分缺乏的,孩子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的離開極度反抗,非常的苦惱。對於目前孩子情況我們做家長需要放鬆下來,不要急。說明母親陪伴的孩子品質需要提升。這個面對這個情況也是很多寶媽頭痛的。因此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這個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不安全型依戀。而依戀是在嬰幼兒與母親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母親的教養方式對嬰幼兒的依戀型別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良好的教養可以促進積極依戀的發展。

    因此我們做下面四個方面的調整

    ①經常要正確去理解孩子發出的訊號的含義所在,同時並能夠給予積極的應答和反饋。

    ②經常透過“說、笑、愛撫”等積極情緒,進行情感交流,以滿足孩子愉悅的需要。

    ④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健康自我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的父母對孩子要充滿愛心,給孩子以安全感。對孩子的需要作出敏感的反應,使孩子享受滿足感。同時熱情的估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使他體驗成就感。能夠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好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感覺到周圍環境的規律性以及環境變化的可預測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歲以後寶寶能喝鮮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