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來讀歷史

    唇亡齒寒典故的由來,為此竟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每個人都有嘴,每個人也都有牙齒。嘴唇,包在牙齒的外面,保護著牙齒。沒有嘴唇的保護,牙齒就暴露在外,也就任人“侵犯”了。可就這麼漸顯的道理,竟還有人付出亡國的代價才明白呢!

    在春秋時代,晉國十分強大。晉國南邊,有兩個小國:虞和虢。在地理位置上,虞國正在晉和虢的中間。晉國對這兩個小國,常存著吞併的野心。但,兩個小國合起來,也就不容輕視,所以一直維持著表面相安無事的局面。

    於是晉國的大夫荀息,就向晉獻公獻計:“虞公是個貪得無厭的人,而虢公是個好色的人。我們先送美女給虢公,讓他沉迷酒色,不問政事。再把我們的國寶送給虞公,向他借道,攻打虢國,他一定會答應的。先滅了虢國,再來看虞國,還怕不是主君的囊中物嗎?”晉獻公聽了之後覺得不錯,就接受了荀息的建議,把晉國的國寶送給虞公;反正只等於寄放一下,樂得大方。

    看到晉國送來的國寶,虞公的眼睛都笑眯了,虞國的大夫宮之奇說:“晉國強大,虞國弱小,以大國來討好小國,絕無好意!我們絕不能收!他也絕不會無緣無故的送禮;他送的禮越大,我們越要小心;他所要求的,一定比送的禮更大,我們會付出可怕的代價的!”虞公想想也有道理,又捨不得這些國寶,便問使者,晉獻公有何要求。使者答:“我的主公,只是想和虞公交朋友,向虞公借個路,讓我們去攻打虢國。”

    虞公心想:借個路,我一點損失都沒有,就可以得到這些國寶,就想答應。宮之奇一聽晉候的要求,就知道其中一定有陰謀,極力勸阻:“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盟邦;沒有了嘴唇,牙齒還能保得住不受寒風侵襲嗎?這件事萬萬不可!晉國滅了虢國,一定會回兵把虞國滅了的!”虞公一心想得晉國的國寶,就說:“晉和我們是同姓之國,都姓姬,怎會害我們呢?”

    宮之奇回道:“若論同姓,虢國和晉的血緣,比我們還近呢!他能滅虢,怎會對虞留情?”虞公財迷心竅,說:“虢公得罪了晉公,我又沒得罪他;他還送我珍寶,來表示善意呢。再說,我每年都用最豐盛的祭品祭祀神明和祖先,他們也會保佑我們呀!”

    看虞公如此執迷不悟,宮之奇不再說話,只帶著全族的人,離開虞國,說:“今年冬天,虞國就不用祭祀祖先了。晉國都不用再度發兵來打虞國,只要滅了虢國之後,回頭就順便解決了!”

    果然,晉兵在滅了虢國之後,回頭就消滅了虞國。

  • 2 # 亦喻之

    “唇亡齒寒”是個小學生都明白的成語,意思是嘴巴上的嘴唇如果沒有了,牙齒會感到很冷的。這句成語前面還有一個成語,連起來是“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是頰骨,車是牙床。牙床也是依附頰骨而生的。

    這句話最早見於《左傳 · 僖公五年》,也見於《墨子》、《韓非子》等先秦典籍。這是一句當時的民間諺語,流傳很廣,所以才會被先賢們廣泛引用,用來說明相互依存的道理。

    《左傳》中記載的是晉獻公“假途滅虢”的故事。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不用多述了。最有意思的是後面宮之奇與虞國國君的對話。

    宮之奇認為晉國借虞國的道路去攻打虞國的友好鄰邦虢國,回軍的途中以得勝之師必然會順手把虞國也滅了,但虞國的國君說什麼也不相信。他的理由說來是相當幼稚可笑的:

    一,他認為晉國是虞國的宗主國,用農村中的俗話說就是虞國國君和晉國國君還沒出五服呢,這麼親密的兄弟叔侄關係,晉國怎麼會有滅亡虞國這樣的想法呢?

    二,他認為自己在祭祀神明祖先的時候,是很慷慨的,神明和祖先們也一定會保佑自己和虞國的。

    要說虞國的國君怎麼會這麼幼稚無知呢?因為他得到了晉國送來的一件稀世寶玉和一匹駿馬。他喜歡這兩件寶貝,所以哪裡還顧得上虢國的死活。至於宮之奇認為的危險,他寄希望於晉國的信義和神明的庇佑。

    說到底就是一個“貪”字害的。

  • 3 # 我沒忘記home

    “唇亡齒寒”這一典故出自《左傳》中的宮之奇諫假道(假道伐虢)!

    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的虞國發生內亂,而西虢國的國君虢公率兵幫助平息虞國內亂,虞、西虢國成為兄弟城邦。這時,晉國的國君晉獻公為吞併西虢國而以美玉、良馬、美女利誘虞公,虞公因此借道給晉國軍隊,晉軍攻佔虢國後又順手滅掉了虞國,兩國因為沒有互相援助被滅。

    附圖,《左傳》

    宮之奇就是當時的虞國大夫,他極力主張虞虢聯盟的策略。所以當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國向虞國假道伐虢時,宮之奇看出了晉國打算順路吞併虞國的陰謀,向虞惠公苦諫,想讓君王注意到這一點。但虞公認為虞、晉都是姬姓諸侯,晉國不會對同姓兄弟的國家下毒手。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來形容虢國與虞國的關係,意思是:虢國和虞國是近鄰,而且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如果被滅亡,虞國不僅不會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還會失去屏障,隨時有被晉國吞併的危險。

    但虞公不聽,執意讓晉國軍隊透過,宮之奇無奈之下只好離開了虞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後,在回程路上又滅掉了虞國。

    現在“唇亡齒寒”這一典故主要引申為:

  • 4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唇亡齒寒成語則表示唇與齒的親密關係,唇亡了,齒自然就感到寒冷了。

    唇亡齒寒的出典:《左傳》、《韓非子》、《呂氏春秋》。但凡關心歷史或對漢語有研究之心的人都知道唇亡齒寒故事的出處?

    大約在公元700年前,東周列國年代。晉國一直以來都想吞併虢國,可中間隔著一個虞國,於是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進言,只有借道虞國才能成事。可獻公又擔心虞國拒絕?荀息又獻計:“虞國君貪財,主公可將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釆挖的寶玉進獻給虞國公。”但晉獻公又擔心寶物給了,虞國公拒絕借道又怎麼辦?荀息又說:“作為國君,他不會這樣處理咱提出的問題。只要虞國肯借路,這些寶物仍會回到你手中。這好比您的寶玉只是臨時讓虞國公保管,駿馬也暫時給虞國放養。等到滅了虢國,歸軍時順手將虞國滅了,寶物豈不又回到了您的手中?”

    晉獻公一聽有道理,於是一切遁計行使,虢國很快給滅了,旬息凱旋時又順手牽羊將虞國也滅了。而在之前,虞國大夫宮之奇也對虞國君說過“這是晉國的陰謀。“但,虞國君得到了光彩奪目的寶石和神形俱佳的駿馬,甚在歡喜之中哪裡還聽得進宮之奇的衷言逆耳啊!

    從此,虢國和虞國便從東周列國中消失。唇亡齒寒的成語因此也因這兩國的失敗而應運而生。

  • 5 # 歷史倪說

    “假道伐虢”的事情是這樣的:春秋時期,晉獻公家族自曲沃桓叔歷經三代,六十七年,最終在獲得晉國君權史稱“曲沃代翼”。在這個過程中,虢國曾經做過許多被曲沃家族認為敵對的事情。晉獻公即位晉國國君之後,意欲討伐虢國。但是要去討伐虢國要經過虞國。

    《史記•晉世家》記載,晉獻公十九年,晉國派遣一個叫荀息的大臣“以屈產之乘假道於虞”。虞國第一次借了路給晉國,晉國出兵攻伐虢國,奪取了虢國的下陽。

    又過了三年,即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復假道於虞以伐虢”。虞國有個叫宮之奇大夫勸諫虞國國君說:“不可以再借路給晉國了。此時借路給它的話,它將會趁機滅亡虞國的。”

    虞國國君不相信宮之奇說的,且以“晉我同姓,不宜伐我”反駁宮之奇的勸諫。但是宮之奇認為,泰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亡去,是以不嗣”。虢國的虢仲、虢叔卻是王季歷的兒子,還輔佐過周文王,做他的卿士,對王室建有功勳,且記錄在冊。從血緣關係親近來講,虢國與晉國的關係比虞國與晉國的關係要近,現在晉國卻要滅掉虢國。再者,曲沃桓叔與晉昭侯本是叔侄,卻被反目成仇,最終的結局是“曲沃代翼”。虞國國君同晉君的血親關係與桓叔、莊伯家族不值得一提。

    宮之奇將虞國與虢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虞之與虢,唇之與齒,唇亡則齒寒”。“虞公不聽,遂許晉”。

    於是宮之奇趕緊就帶領自己的家族離開了虞國。那年冬天,晉國討伐虢國,並滅掉了虢國。晉國軍隊在返回時,順道偷襲了虞國,並滅掉了虞國,也俘虜了虞國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地為什麼12月好多掛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