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鬆視劇

    有句話說“時也,命也”,獻計或者說向他人推薦自己時機很重要,蘇秦遊說秦王的時機不對,當時秦國剛剛誅殺了商鞅,對於這樣的遊說之人還比較反感。而秦惠文王剛剛繼承王位,還沒有樹立一定的權威,無法任用剛出道的年輕人——蘇秦,即使他想任用,也要透過朝內各個利益派別的同意,商鞅變法已經是什麼下場,都很清楚,所以秦惠文王顧慮很多。史記也用了一句話來描述“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而張儀來到秦國的時候,正好是蘇秦聯合各國組成合縱,令秦國很頭疼的時候,秦國啟用張儀恰逢其時,秦國由於蘇秦的合縱,張儀在秦國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顯身手,對抗蘇秦,減少秦國的壓力。

    我們現實生活中,工作上也是這樣,當你有些好的建議向領導提議時也要看準時機。

  • 2 # 鑑史馬後炮

    蘇秦和張儀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又何來秦惠文王信張儀而不信蘇秦一說?近年來,隨著考古知識的不斷豐富,關於張儀與蘇秦這兩個歷史人物的關係得到了理性的解讀。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史料證明,蘇秦比張儀出仕整整晚了40年!張儀是秦惠文王時期的人,蘇秦則是秦昭襄王時期的人。秦惠文王與蘇秦的對話見於《戰國策》,在眾多考古資料和邏輯推斷面前,有錯誤之疑。至少有以下疑點:

    《戰國策》原文: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時間上的混亂。秦惠文王時期,關於巴蜀兩地《史記》和《戰國策》都詳細記載秦國得巴蜀之地的來龍去脈,是秦相張儀與秦將司馬錯提的建議的,並付之實際行動的,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秦國為相。既然巴蜀是張儀在秦國為相時平定的,那麼蘇秦出仕的時間比張儀晚。

    秦惠文王在世的時間是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11年;張儀去世的時間是公元前309年;蘇秦去世的時間是公元前284年。從時間上看,張儀去世的時間是秦武王二年,而蘇秦去世的時間則是秦昭襄王23年。從秦國國君在位的時間來看,張儀與蘇秦年紀至少相差40歲,根本不是一個輩份的人。“蘇秦向秦惠文王獻連橫之策”實有“穿越之嫌”。

    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張冠李戴。秦惠文王時期真正與張儀較量的是有“犀首”之稱的魏國名士公孫衍。《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則明顯將秦昭襄王時期發生的事“穿越”至秦惠文王時期,原文為:

    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於陳。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

    破荊、襲郢、楚王逃至陳邑的事是秦昭王時期秦將白起伐楚的事,張儀不可能將幾十年後發生的事向秦惠文王作陳述推斷。像這樣張冠李戴的細節《戰國策》、《史記》裡還有很多,雖然有些疑點,但是並不影響其史學價值。

    結論是:蘇秦與秦惠文王不是在同一時空的人,縱然蘇秦有大才,秦惠文王也來不及受教,因為蘇秦出仕之時,秦惠文王已是故去之人,即使泉下有知,也只能望才興嘆。所以,秦惠文王不信蘇秦一說就無從說起。大家認為呢?

  • 3 # 鄧海春

    “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張儀與蘇秦,早年都在鬼谷門下學習縱橫之術,憑藉一口伶牙俐齒遊說諸國,將各路諸侯玩弄於股掌之間。然而此二人得志之前,也都曾落魄街頭,不同的是,蘇秦以合縱遊說燕文侯,得承諾:“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張儀以橫強遊說秦惠文王,被封侯拜相,不過在張儀獻連橫之策之前,蘇秦也曾以此遊說秦王,為何秦惠文王信張儀而不信蘇秦?

    歷史上,秦惠文王可不是昏庸的皇帝,他上承孝公遺志,下啟武王、昭襄王之盛世,豐功偉績令後人欽佩敬仰。造就秦惠文王霸業的不只是他眼光獨到、擅長馭人之術,同時離不開大批忠心耿耿的能臣良將,“蘇秦、張儀,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既是名士,秦惠文王用張儀而不用蘇秦,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一、始將連橫說秦,但時機不對

    可以想象:偌大的秦王宮,一位年輕的國君,正聽著同樣一位年輕的說客侃侃而談,與低下群臣或笑或怒不同,秦惠文王緊皺眉頭,分析利弊,“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蘇秦以為這一套連橫之策必將打動年輕的王,但可惜,待到蘇秦“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惠文王都沒有用他。

    蘇秦的野心極大,面對“奮孝公之遺志”的秦惠文王應該是一拍即合才對,可惜的是,秦惠文王雖然年輕熱血,但能夠以雷霆手段剷除商鞅,以鐵血鞏固自己地位的君王,會是個只知道搶奪地盤,只喜歡發兵動武的白痴嗎?惠文王雖誅商鞅,而不改法律,是變法能富國強民,但商鞅卻動了很多貴族的利益,秦惠文王根基未穩,不敢輕易重用這類說客,於是便有了“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的說辭。而且秦惠文王明白,蘇秦計策雖好,但秦國變法才經一世,此時的秦國外強中乾,外有強敵,內部未穩,發兵東進還不是時候,即使有吞併天下之心,可暫時還沒有相應的實力,於是草草打發蘇秦離秦。

    反觀張儀入秦之前,秦國已遭受幾國合縱攻秦,同樣是在秦王宮,張儀揮斥方遒,稱述合縱連橫之利弊,這時的秦惠文王不再是低頭深思,而是高興到手舞足蹈,對張儀親之信之。此時的張儀,不像當時的蘇秦一樣是個滿腔熱血的愣頭青,他懂實事,通人心,知合縱之弊端而將連橫之策發揮到極致。得到秦惠文王重用的張儀也是不留餘力,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變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

    二、合縱聯弱,連橫強秦

    自古以來便是“弱國無外交”,秦國的崛起令各國害怕,於是簽訂合縱盟約,誓言攻秦。在蘇秦、公孫衍等合縱家的帶領下,諸侯國逼近函谷關,視取秦國土如同探囊取物。昔日蘇秦離秦入燕,以合縱之策說服燕文侯,得燕文侯支援後遊說諸侯,得其餘五國支援,掛六國相印,發兵秦國,拒秦十五年之久。

    因為六國有合縱盟約,秦國攻一而被其餘五國討之,然而合縱終究是小國苟延殘喘之計,當張儀入秦後,陳痛利弊,分析秦國戰爭的策略,秦惠文王大喜過望,文武皆施,不僅六國盟約被逐個擊破,橫強的策略也使秦國在外交上不再是下風。昔日合縱讓秦國聞風喪膽,但人心都是肉長的,誰沒有自己的想法,一群自私自利的國君,自以為將秦打入函谷關就不再生事端,殊不知在六國暗自勾心鬥角,合縱盟約有名無實之際,秦國徐徐圖強,待大軍東進之時,各國聞風喪膽

    三、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實屬難得

    蘇秦入秦說秦王,可惜是一個沒有經歷、空有文憑的社會“小白”,被秦惠文王當做“只憑口舌之徒”,在秦國耗費自己的錢財後不得不離開。反觀張儀,早年也是不得志,還因為一塊璞玉被汙衊為盜賊,裝死騙過楚國令尹朝陽後,得到蘇秦的邀請,之後蘇秦又暗中資助他面見秦王,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不是連橫策略不是好計策,只是蘇秦的運氣不是太好,沒有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反觀蘇秦去燕後,合縱攻秦,張儀也有了進獻連橫之策的機會,合縱連橫的交鋒給了師兄弟二人交手的機會。蘇秦抗秦強燕,六國合縱阻秦國東出之路;張儀一心事秦,以連橫之策破合縱之局,兩人皆可稱為“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精準醫學沒有達到完美之前是否還需要傳統醫學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