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馮二
-
2 # 狂喜淡墨a
為什麼南北朝這段書法歷史很模糊?
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書法史出現了兩大派別,開始於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中國分裂為南北兩部分,東晉文人南北竄徙。書法亦隨之流傳。
南朝因襲晉制不準立碑,傳世多為書帖。北朝無立碑之禁,多為碑刻。帖宜行,草書。因流美為能。碑宜楷,隸書,故以嚴為尚。加之地理民族風格等諸多原因,南北朝書風格日益不同,越寫越形成風格婉麗清媚,俊拔飄逸的南派與風格雄奇古樸,剛健遒勁的北派。
魏碑,即以北朝(北魏)石刻為主,雄奇方樸,富有豪氣,備眾美,通古今,極正變,足為書家極則者。
南朝石刻有《瘞鶴銘》,北朝有《石門銘》,《鄭文公碑》。《張猛龍碑》。
北魏書法對唐代楷則影響極大。而對清未書法影響重大。始於此。而碑學盛行廣大。
-
3 # 許願的泥菩
很簡單,個人覺得主要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亂,朝廷更替,征伐亂戰數不勝數;做個很簡單的實驗,把我們歷史上大的亂世列舉一下,看看有幾個是熟悉的,能熟悉到哪一步:
第一個亂世:春秋戰國時期
第二個亂世: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包含三國時期)
第三個亂世:南北朝時期
第四個亂世:五代十國
第五個亂世: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這個暫時說)
(北宋到元統一之前暫時排除在外)
說句實話,就我自己個人,最起碼三個月之前,南北朝時期對於我來說知道其存在,知道北方的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南朝是漢人的政權;再加一些詩詞和書法,就結束了,剩下的是在瞭解唐朝歷史的時候延伸的;五代十國我連名字都叫不齊,那個更亂,篡位是家常便飯的事。
第二個原因就是宣傳和講解的少,因為亂世必然會有很多和我們一直宣傳的傳統的道德標準相沖突的地方,亂世基本都有少數民族的參與,在出版和講解的時候關於民族關係這塊相對把握較難,可能你說的是這個意思,但不同人聽的理解不同,所以,宣傳、講解的必然少,後期真正去看這塊的更少了。
這些都導致了人們對南北朝時期的瞭解偏少。
-
4 # 中和之水
中國南北朝這段歷史,實際上真還是多數學書法的人關注的多,因為它與那時的幾書法史上的幾個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生活時間非常接近而被學書法的人所熟悉。因為雖然這360多年時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學等諸多方面乏善可陳,政權更疊頻繁,南北分裂割據動盪,但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時卻是光照千秋,震爍古今。按正史上說,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北韓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我在中學上歷史課時,我的老師對這個時期講的不多,也不為重點給我介紹。在我的印象裡,也感到這個時期亂轟轟的,皇帝輪流做,幾年一換代,弄得大家不太願意多看那段歷史。因為那時還沒有這麼重視書法,也沒有人過多的提及那時書法大家的情況。只是到了我開始學習書法時,才真正的開始研究王羲之生活的那個時期的歷史了。我想大多數喜歡書法的人也都是那時把目光投向了這段歷史了吧。而且還有許多人會提出來疑問,為什麼在那個社會動盪如此嚴重的階段,經濟如此不發達的時候,朝廷統治那麼不穩的情況下會出現那麼偉大的書法家?為什麼會出現那麼燦爛的書法文化?這應該是學習書法人深入探究和思考的問題。
我很同意有學者把這時期的文史顯著特點稱之為“文史自覺”。因為亂世紛爭,戰爭連年,缺少安定,社會情緒沒有了安全感,人們的社會心理情緒轉向了人自身以及從自我角度看人與世界的思索,關照人、關照個體與生命的思想和文藝出現,因此是文史的自覺。這在文史的表現上,也深刻地影響了文人的心態與精神風貌,同時也影響到整個文學創作的主題、題材與作品的基調。因為戰爭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靈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運多變難卜,人生禍福無常以及生命個體面對多變的時代的無能為力,於是,我們便在魏晉南北朝文學裡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學主題,如生死主題、遊仙主題及隱逸的主題。在亂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現為或慷慨悲歌、或任誕放達、或及時行樂,追求聲色。在王羲之的眾多書法作品裡我們也會看到那些表達沉鬱怨憤的手札等書信。如《喪亂帖》、《執手帖》。象寫《蘭亭敘》或《快雪時晴帖》時的好心情必定還是少的。一但得以抒發,當然是喜不自勝,寫出來的書法,自然也就有如神助。
回覆列表
南北朝美女鎮樓。
不光是“在學書法的人群裡”,應該是“在包括學書法的人在內的所有人裡”,很大部分都對南北朝歷史觀念模糊。
因為南北朝的歷史本身就是很凌亂的。估計除了陳寅恪先生,沒幾個人能把這段歷史講清楚了。
我給你一個框架吧,太多細節我也是模糊的。
之所以是“南北朝”,字面意思就是中國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兩個部分分別進行朝代更替。南北朝歷時169年,自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其中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次朝代更替,北朝經歷了“北、東、西魏,北齊、周”五次朝代更替。
這段歷史不容易搞清楚的原因我認為有三個:
1、南北朝的南朝前接東晉,北朝前接五胡十六國,都是大混亂時期。且南北朝時間交叉,不是 同一年建立,也不是同一年滅亡。
總體輪廓是西晉八王之亂導致漢人人口銳減,王朝無法有效控制北方的少數民族,致使少數民族起兵反抗,北方大地陷入五胡亂華的混亂。在漢人佔優勢的南方,東晉代替西晉,但東晉也無力北伐,北方經歷各種少數民族政權,史稱十六國。
公元386年北魏統一北方,史稱北朝。但南朝並不是同一時間建立的,北魏建立後面對的仍然是東晉,淝水之戰便在這段歷史內發生。之後東晉內亂,到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南方才進入南朝。
2、南北朝分地理分界線並不明確,各個不同階段,南北方的實力在不停的變化,導致南北朝疆域也在不停變化。這其中有大量的空間交叉。
在劉裕北伐後南朝的疆域曾達到最大,南北朝界限大體上是以黃河為界的,關中、山東和中原大部都歸南朝所有。當北朝強盛南朝衰弱的時候,界限又會向南壓縮,陳的疆域是南朝最小的,大體上只保有江南一帶,連一向的南朝勢力範圍四川都丟失了。總體說對峙時間最長的界限是在江淮一帶。
來來回回的戰爭和土地爭奪,導致地圖不停的在變化,後世讀者要在腦子裡形成區域印象的話就必須是一個動態的印象,這本來就不容易。
3、南北朝時期國家太多,人物太多,人物關係太複雜,卻又沒有耳熟能詳的大事件。導致我們用一個事件記憶一段歷史的習慣失效,歷史的記憶更加模糊。
比如我們記得玄武門之變,就記得 了一堆英雄人物和那一段唐朝初建的歷史。可南北朝呢?宋齊梁陳之間發生了什麼才導致的更替?北朝打來打去的一幫人怎麼又都是苻堅朝廷裡的臣子?有一定歷史功底的人才會知道,北朝的漢化運動、民族大融合、均田制、府兵制;南朝的魏晉風度、衣冠南渡、經濟中心南移。
再者,北方的統治者都是少數名族,那些民族和姓氏確實不容易記得,甚至很多字都不認識,這加深了這段歷史的模糊程度。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字佛狸伐,呵呵。
咋樣,學書法的可能對南北朝的瞭解比一般人更多吧。好歹多了幾個需要記得的人物,比如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蕭之雲等等,還有著名的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