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本來身份證就是尹新橋
韓信是一代名將,項羽未重用並失去了他。當然是最大的失誤。千兵亦得,一將難求。韓信是千里馬,可惜項羽不是伯樂會重寫。
-
3 # 天翼說歷史
韓信是一個高超的軍事家、指揮家,但不懂帝王之術,終為大將。但他的價值沒有人可以否定,楚漢爭霸末期,韓信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天下歸屬。
結果大家都知道,韓信幫助了劉邦,建立大漢,綿延四百餘年。楚漢決戰前夕,項羽也曾爭取過韓信,他派大夫武涉去遊說韓信向楚,但韓信的態度是,我當年跟著項羽的時候,他不重用我,而我跟著漢王后,他直接封我為大將軍,不但把自己的衣服給我穿,還把碗裡的飯給我吃,我怎麼能背叛他呢。劉邦的高明之處就是找了三個人幫他打天下,分別是韓信、蕭何、張良,各個都是精英,可項羽卻沒有這種識人之明。
回到正題,項羽如果重用韓信,以韓信為將的話,那麼就不會有後邊的淮水之戰,項羽的左膀右臂龍且就不會死,這場戰爭為項羽垓下的戰局有著決定性因素;更不會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烏江自刎的悲劇。
所以,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網路住韓信這樣的精英,才導致了“江山美人無一獲,烏江自刎棄逃生”。
-
4 # 夜航船水手
1、項、韓二人性格特點;
2、項的戰略目標
3、項羽集團主力構成
一、項韓二人性格特點
先說項羽,出身貴族,從小與叔父行走江湖,吳中弟子多懼之。單槍匹馬手刃太守殷通,幫助項梁起事;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擊敗秦軍。項羽打仗最能體現的是一個勇字,不見項羽突出要透過什麼示弱或者曲線的計策去謀取勝利的記錄。
再說韓信未成名前,出身貧寒,不善交際,胸懷壯志。雖然承受胯下之辱成為彰顯韓信忍辱的故事,但是未成名以前這個名聲恐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記錄韓信的勝利多是神奇的計謀。就像滅趙時期的背水一戰,如果不是韓信獨擋一面自己做決策,恐怕很少有主帥敢採取這樣的建議。韓信的勇跟項羽是不是很不一樣?
二人不是很合拍,如果沒有特別的機緣,恐怕難以深度合作。
二、項羽的戰略目標
項羽的戰略目標先是推翻強秦,後是做霸王,始終沒看出他有圖謀天下的謀劃。
當韓信在項羽身邊的時候,項羽的目標是推翻強秦的階段,就當時的情形來看,項羽是需要能衝鋒陷陣的勇士去爭取贏得戰爭,贏得入關時間。這個目標,項羽手下可以算是人才夠用。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講,叫做適應企業的員工才是好員工,韓信你是再大的才,老子這兒用不到啊。
當時項羽用不著,人才夠用。
三、項羽集團主力構成
項羽手下都分哪幾類人呢?老項的,項伯,還有鴻門宴上舞劍的項莊為代表;反秦初期加入的,文有范增,武有龍且,季布,鍾離昧等人為代表;故舊如司馬欣等;主動或被動投降的,英布,章甘等人。看看,早期能得重用的不是老相好,就是猛將兄,就是名聲在外的,韓信屬於哪一種?還有一點,項羽集團的人對項營的韓信應該是有過一些鄙視的,龍且在跟韓信鬥法前,認為韓信是個膽小鬼。
不僅僅韓信沒留住,陳平跑了吧,英布叛變了吧,分公司的張良也由盟友變仇敵了吧。
我們再看看劉邦為啥用了韓信,就看蕭何一句話就夠了。漢王您如果想做個漢中王,那麼韓信沒啥用處,如果漢王您想出兵三秦以奪天下,那麼非韓信不可!
這麼看來,項羽沒用韓信算不算重大失誤呢,從後來看,是重大失誤,但是從上面提到的幾個方面看,是很合乎情理的。
-
5 # 莽夫的世界
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不會有韓信這樣的人物誓死跟隨,項羽是比較自私的,從自己的兄弟被秦二世所殺,項羽的本來目的並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找藉口出兵,但是,他的想法被當時的楚懷王看透,沒有讓他去,楚懷王說“項羽殺戮太重,不管是無辜之人還是老百姓都不會放過,”這就是與劉邦的差別之處,劉邦以仁慈著稱,這也是劉邦能快速統一提天下的原因就是。
韓信的成就在劉邦的手下被髮揮的淋漓盡致,韓信們指揮百萬大軍而百戰百勝,劉邦得以大統韓信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把人才的能力全部展現出來,韓信離開項羽就是為了項羽的自私,項羽不只是把自己的功勞歸為己有,而且手下的功勞也從來不會獎賞,以為是自己領導有方,這難道不是作為領導最大的忌諱嗎?項羽在征戰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敵人,不管是大臣還是百姓,項羽從來沒有手軟過,在歷史中可以搜到,項羽的手下是背叛最多的,甚至有一次自己出去征戰,而自己的大本營被自己的手下所佔領,自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
韓信雖然沒有落得好的下場,但是,他的能力是無可厚非的,如果項羽能留住韓信,那麼項羽的性格就不會是這樣的,那麼歷史也有可能得到改寫,雖然沒有蕭何的聰明、張良的鬼才,但是韓信的萬夫莫當也是很強大的,項羽能留住韓信,也算是給自己如虎添翼,如果項羽有後來曹操的性格,那麼得到天下的可能就是項羽了。
-
6 # 國史記聞
看到這個題目,國史君(國史通論)想到了兩篇文章,一個是《馬說》,一個是《晏子使楚》。
《馬說》開篇便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是在投奔劉邦之後,才被重用,並且成為震爍千古的名將的,那麼,如果他沒有投奔劉邦,結果會是怎麼樣呢——“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已。所以,韓信有沒有用,在於有沒有人發掘。在既定歷史中,結果論的推導沒有什麼意義,誰知道有沒有比韓信能力強十倍、百倍的人才而沒被劉邦和項羽發掘呢?
《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如果用到韓信身上,就是韓信在劉邦手中有用,但是在項羽手中沒用。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作為百年難遇的將才,項羽對人才的定義肯定是有著獨特的見解,歷史也證明了,即便是沒有韓信,項羽依然是所向披靡,天下無敵。而劉邦則不一樣,他手中的將領基本上都是當年在沛縣的布衣之交,相比於項羽,劉邦的圈子太小了,所以他渴望得到不同的人才。即便是與自己有仇的雍齒,劉邦也沒捨得殺而是繼續任用。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是韓信的才能僅在中人以上,他在劉邦手下就有很多被重用的機會。
綜上,韓信在劉邦手下被重用,一方面是因為劉邦善於發掘人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項羽不缺韓信這樣的人才或對這種人才並不感冒。這也就說明,項羽未重用韓信,不能說是失誤而是無緣。
回覆列表
因為韓信有帥才,可惜被項羽給錯失了。而正是因為項羽棄用韓信,直接導致了後來項羽被韓信給打敗的結局。
韓信本是項梁軍中的一名士兵,後項梁戰死,韓信遂轉到了項羽的賬下。可是,在成為項羽部下的這一段時間,韓信多次想為其出謀劃策而被項羽給拒絕了。“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一次,項羽任命秦降將司馬欣為上將,驅使二十萬新降秦軍同行進攻關中,韓信以為不妥,便勸告項羽,可是項羽卻聽不進去。之後,新降的秦軍出現不穩的動向,項羽與英布和蒲將軍打算密謀坑殺秦軍,而韓信則進行勸諫,可是項羽又不聽。再後來,項羽進入咸陽,一心想著衣錦還鄉東歸,不願意以關中為本支配天下,韓信又進言,項羽仍然不為所用。
就這樣,項羽一次又一次的將韓信的勸諫拒之門外,就算是是脾氣再好的人也不得不在心裡發牢騷了更何況韓信本來就也有一些自負的毛病。果然是豎子不足為謀也。於是,韓信便離開了項羽,轉投劉邦帳下,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一步步的發揮了自己的價值,最終打敗了項羽。
其實,個人認為,不用說項羽不用韓信,就算是用了,也不見得會有更好的結局。因為項羽自身也是一個比較自負的人,他自以為自己的能力遠超任何人,就算是用了韓信,以韓信的才幹,很快就會有所作為,保不定項羽會認為韓信功高蓋主而棄之不用了。正正得負,兩個自負的人湊到一塊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而劉邦則不同,他自知自己能力淺薄,於是知人善用,讓韓信發揮了應有的價值,至於後來的功高蓋主而被殺,則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