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塔-劉植榮
-
2 # 周榮43165176
國債與貨幣的增發,都是為了滿足國家財政的需求!為了這種需求,一些國家在經濟困難時,就會發國債券或增發貨幣!
國債,就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不僅要向投資者支付利息,到期之後必須給投資者償還本金。簡單的說,國債就是政府向老百姓借錢,到期了是要還的,在經濟困難的時候,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比較少的,如果在一個週期之內,政府的財政收入沒有增長,而發行的國債剛好到期了,那政府的財政壓力就會進一步加大。
印發鈔票就不一樣了,印發鈔票只需要政府支付印刷的紙張費、油墨費、人工費就可以了,發出去的鈔票政府是不用償還的,這個成本要比發行國債的成本低得多,這樣不僅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同時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是一舉兩得的事啊!
總之,不管哪種方法,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國家會斟情使用,都是為了滿足國家財政的需求,為發展經濟而為,為人民而為!
-
3 # 丐哥VS江湖
發行國債:就是向有多餘貨幣的社會群體借錢來滿足國家財政需求,到期還本付息,不影響貨幣的總量,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貨幣增發:就是稀釋全民財富,通過貨幣貶值來滿國家財政需求,會導致通貨膨脹。比如:某人在銀行存款100元,貨幣增發後,存款人從銀行取出這100元只能購買80元的物資了,物價因貨幣增發而上漲了,其中20元就貢獻出去了。
貨幣的發行是根據各國的黃金蓄備量和社會財富的增長而增長,當貨幣發行量超當期黃金蓄備量和社會財富增長的總和時為“貨幣增發”。總之,貨幣增髮量越大,物價上漲空間越高。
-
4 # 婆婆媽媽VLOG
發國債是減少市面上熱錢的數量。各種粉都是定向的。這就和吃個消炎藥,全身消毒,然後用手術刀定向切除病灶是一個意思。我們現在都快被房地產擠壓的緊縮了,怎麼會通脹呢。錢不好掙了而已。
-
5 # 重慶人118
最本質區別是:
國債由政府發行,到期需還本付息,利用貨幣存量增加財政收入用於財政支出,可階段性的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貨幣增發是由央行發行,無需償還本息,直接永久增加貨幣流通,貨幣增發會直接稀釋貨幣存量。
-
6 # 饕餮閣主
首先國債的發行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發債手段。並不會增加社會總體貨幣量從而引發通貨膨脹。而貨比增發的依據是商品增長的數量來定貨幣的增發數量這樣才不會引發貨幣貶值。如果超發那一定是災難性的。
但是既是貨幣按照商品增加值來發行。由於增加了經濟規模。也同樣會引發cpi的增長。合理的增長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
-
7 # 追逐蘿蔔的毛驢
國債和貨幣增發的區別。
首先要理解,目前世界各國大部分都是法幣制度——即無抵押引發貨幣,但實際上這些貨幣發行都有抵押物。那就在債券。
我們這麼理解,美國因為美元是國際主要結算貨幣,所以美國將海外流通美元和國內流通美元一起用國債和美國企業債共同抵押。換句話說,美國用國債為抵押資產發行美元,而國債被髮行後又被企業或者金融機構購買,企業髮型企業債券擁有美元,同時擴大了美元規模。
中國的金融體制內外有別。海外人民幣一般以國債,黃金等為抵押物發行一定比例規模的海外人民幣。而國內人民幣一般用地方政府債務或者銀行,企業債務為抵押發行。
實際上從會計角度講,國債是國家的債務,是持有者的資產。貨幣發行是央行的負債,是地方銀行和社會的資產流入。但是,貨幣的價值一般以GDP為抵押,如果貨幣發行緊隨GDP增長,這樣貨幣會保持他的購買力。如果超發就會貶值,也叫通脹。緊縮一般指GDP增長過快,而貨幣不夠用了。就會出現緊縮。
債券無論什麼債券他都是資產,對債務人來說他是負債,但是對持有者來說他就是資產。資產相應的對應貨幣。所以增發國債等於增發貨幣。但是國債也好,地方債也好,增發債務需要用市場的貨幣來買這樣就收回了大量貨幣。使市場流通貨幣減少。當然國債大部分是對外的。
-
8 # 曾銘瀾
都一樣,貨幣都增加,看如何分配。企業要收入利潤還本息又借,國債要稅收增加付息。居民要收入增長付本息,但收入增長超過消費債很難的。就這麼簡單。
-
9 # 使用者5577386842
豆腐渣工程遺害百年,秸稈不燒病蟲害嚴重,沒法種地,雞鴨鵝豬不讓養,牛馬羊驢不讓放,啥都會漲價,漲到買不起糧食了,所有的飯碗就都空了。
-
10 # 那年宿苑
簡單講國債是向社會借錢,貨幣增發是印錢,後者會讓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財富被國家稀釋掉,前者使社會上短期貨幣流通量暫時減少,但不會造成物價上漲。
-
11 # 聽山細語
國債或貨幣增發他的共同點都是為了國家建設,但不同點是分別是對本幣在當時社會存量增或減,當一個國家的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太多有造成通漲風險時國家就會停上一切的新增貨幣發行,但很多建設工資稅收是不能停的,這時只有發行國債了。而國家認為增發的貨幣對市場通漲的風險影響不大,而增發出去的貨幣有足夠大而多的水池容納,能夠在二三十年內慢慢收回,這時國家就有底氣增發貨幣用於國家基礎建設。
-
12 # 萬事皆空70
國債就是貨幣增發,
現代社會是信用貨幣,就是通過債務的方式發行,政府企業居民的負債都會創造貨幣,既然是負債,必然有資產抵押,對於政府來說,抵押資產是收稅權,對於企業和居民來說,抵押資產是固定資產,智慧財產權,股權,房子等,
在這個邏輯鏈條中,一個國家的財富通過銀行信貸變成貨幣發行,可以看出我們使用的貨幣背後有實實在在的財富,
比如目前經濟因為疫情受到重創,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官方出臺了大規模基建計劃,這些基建投資的資金就是通過國債籌措資金,而國債實際上就是貨幣發行,這也會增加廣義貨幣m2的規模,
-
13 # 經濟前瞻
在現代金融環境下,首先說,國債是政府負責到期還本負息的債務,貨幣是信用貨幣無到期期限和利息,就是說無需償還的債務。其次來說,發行機關不同,國債一般由財政部代表政府發行,而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再次,貨幣可直接做為支付憑證,而國債不能做為支付憑證。
現代條件下,為了控制政府通貨膨脹的衝動,一般都規定了中央銀行不能直接購國債。也就說,直接發貨幣會使流通中的貨幣增加而衝擊物價,而發國債只能使政府在貨幣存量中增加財政收入用於財政支出,同時等量消減非政府部門的貨幣,使對貨幣的競爭加劇。
貨幣的發行時需要有依據的,像從前的“金本位"制,國家要發行一定數量的貨幣,就必須要有對應數量的黃金作為儲備。自從二戰後"布雷頓森裡體系"告破,國家的貨幣發行依據變為了國家財政淨收入。那麼也就是說發行貨幣要有對應的財政收入為依據,而國債不需要依據,只需要國家用未來的稅收做抵押。
-
14 # 犀觀視角
其實如果看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在債券到期之前,這兩個方法差別在於貨幣和債券流動性的不同。(債券一是面值大,二是沒有法償性)
另外發行貨幣是為了增加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適用於經濟蕭條時期,刺激需求,擴大就業。而發行國債的目的是彌補財政赤字,籌措建設資金,減少市場中的流動資金,抑制消費需求。 從影響上來看,過量發行貨幣會直接引發通貨膨脹。而發行國債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間接,但減少國債發行量卻能有效抑制通貨膨脹。 從成本上來講,國債肯定要比直接發行貨幣更節省成本。
-
15 # 穎竹財經
打個簡單的比方,就是一個村子裡,假如說要修一個健身房吧,健身房建成後,可以對外提供服務,收取費用,這相當於社會提供的服務。
那麼一種方式呢,就是國債的方式,說以村子的名義向全體村民借錢,修完健身房之後呢,大家都來消費健身房,掙了錢之後再把錢還給村民們。
另一種方式呢,就是發貨幣了,村子裡給建這個圖書館的人發這個讀書券,然後說這個讀書券呢,你們可以拿去跟別的村民換東西。這就相當於發貨幣。
本質的區別大家也都講的很清楚了,就是貨幣有沒有增加的問題,是在充分利用貨幣存量,還是增加貨幣增量的問題?
-
16 # 盜夢琢影
國債可以兌換貨幣,隨著貨幣漲跌,在某種程度上講,具有貨幣的效能,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相當於一種特殊的商品,國債的增發不會引起流動性的巨大變化,對貨幣有收攏作用。貨幣的增發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動性,如果在貨幣過多時增發,會導致通脹,但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能夠很好的刺激經濟。
回覆列表
中中國人民銀行介紹,中國債券市場餘額目前為108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
中中國人民銀行微信公眾號7月3日還介紹,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約2.6萬億元,2017年以來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目前,境外機構持債規模佔中國債券總量的比重為2.4%,持有國債規模佔比達9%。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好的財政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當然,如發生意外事變急需用錢,政府借債也屬正常。例如,戰時急需大量戰爭經費,靠增稅來不及籌措,只有靠發行公債快速籌集。即使政府平時發債也不一定是壞事,如政府可通過發行公債籌集資金,增加公共福利支出,讓國民生活得更有尊嚴。但是,政府發債一定要有度,如果頻繁大量舉債,出現債臺高築無力清償的現象,輕者阻滯經濟發展,重者發生債務違約甚至破產。
政府發債會像吸毒一樣上癮,一旦有了第一次嘗試,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一發不可收拾,借新債,還舊債,寅吃卯糧,依靠發債過日子。美國曆史上只有1835年清償過聯邦公債,1836年也是無債一身輕,但從1837年開始又上了發債癮,而且癮越來越大,從未戒除過,也從未清償過,1837年的國債只佔GDP的0.02%,到2011年國債已佔GDP的102.63%。
中國債務負擔也不可小覷。根據渣打銀行2011年6月30日釋出的報告,截至2010年底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債餘額約為28萬億元,約佔GDP的70%,人均2.1萬元。根據國家審計署公佈的資料,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7175億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21日釋出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已對中國提出警告,認為中國的債務總額已達到“異常高的水平”。
靠發債粉飾政績,卸任後把債務甩給下一任,會使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美國專欄作家戴維·巴里對這種不負責任的財政行為譏諷道:“去一家你喜歡的餐廳,點上所有的美味佳餚,因為你知道賬單來的時候,你已不在人世。”
借的錢是遲早要還的,除了借新債還舊債以外,政府還有兩個手段償還債務,一是印鈔,二是增稅。印鈔簡單,發多少債就印多少鈔票還債,但這會引發通貨膨脹,使居民收入的購買力降低,也就相當於收入減少。增稅同樣使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生活質量下降。可見,發行公債的本質就是徵稅,即使政府不通過增稅的手段還債,而是通過印鈔的手段還債,但超量發行貨幣引發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稅”,這和直接徵稅沒什麼不同。
一些經濟學家慫恿政府發債,認為公債中的內債(政府欠本國公民的錢叫內債,欠外國公民的錢叫外債)其實就是公民自己借自己的錢,不會給後代帶來負擔。例如,美國經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說:“如果每個公民都持有100000美元政府債券,併為付這筆債務的本息納稅,那麼,將這些債務看作每位公民必須承受的沉重負擔則毫無意義,因為人們只不過是欠自己的錢而已。”
持這種觀點的人,只看到了公債的表面現象,並沒有認識到公債的本質及其外部性。
首先,公債不可能所有公民平均分攤,而是自願購買。因為公債有利息,沒有購買公債的人要向政府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這就出現公民之間的資金轉移,這怎能說是自己借自己的錢呢?如果是自己借自己的錢,則不會在公民之間發生資金轉移。
其次,即使公債全民平均分配,只有當代還清,才能說是自己借自己的錢,如果當代不能清償自己的債務,而是後代人替前代人還債,這必然會產生資金的代際轉移,也不能說是自己借自己的錢。事實上,公債幾乎不可能在當代清償,美中國人現在享受的高品質生活,其實就是犧牲了後代人的利益,每代人都借債,一代比一代債務負擔重。目前美中國人一生下來就要背上17萬美元的各種債務負擔。
再次,公債利率一般高於銀行利率,否則公債就賣不出去。這樣,政府就從社會上很容易圈走一部分資金,私人資本投入必然減少。從歷史發展經驗看,政府使用資金的效率不如私人使用資金的效率高,再加上腐敗成本,政府借債必然使資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從而導致社會資本存量的減少,使國民(尤其是後代人)的收入降低。
2011年10月20日,中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試點終於落聽。財政部發布《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的通知,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對於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有經濟學家表示,擔心在償債能力侷限背景下,此舉會增加新的違約風險,並埋下債務危機的禍根。也有評論認為,這一舉措在當前經濟弱勢拖累各地債務壓力情況下意義重大。
筆者認為,地方政府發行公債一定要慎之又慎,並由人大嚴格監督控制。為醫療、教育等公共福利適度發債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政府把借的錢用於非公共福利性投資,必然造成投資效益損失,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政府發債的本質是徵稅,如果發債得不到控制,勢必增加居民的負擔,影響整個民族的未來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