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菜根漫譚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勸學篇》就是他教育思想的充分體現。

    勸學,就是鼓勵學習。

    荀子為什麼要“勸學“呢?因為學習對人而言極其重要。

    《勸學篇》從三個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1、學習可以讓人懂得禮義道德。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道德來加以矯正,而禮義道德不是生而知之,而是要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夠獲得。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即“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透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範的人。2、學習可以使人知識廣愽通達。

    《勸學篇》把人們經過學習所取得的收穫,比喻為“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意思是,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省察自己,就會知識廣愽通達,行為沒有過錯。

    3、學習可以促人不斷提高上進。

    《勸學篇》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比喻任何人只要發憤學習,都能夠提高進步。而且這種提高進步還可以是巨大的,甚至是跨躍式的 ,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巨人還高一樣,學生雖然跟隨老師學習,但是也可以超過老師。

  • 2 # 楊朱學派

    《荀子》的首篇就是《勸學》。就是勸勉、勉勵人努力學習。

    荀子為什麼要勸學,並放在首篇呢?

    一、孔子曰:君子不器。器物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只有學習,才能啟民智。使人有思想、有道德、有靈魂。與法家愚民思想不同,儒家提倡智民。

    二、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之本性是大體相近的。但後天不同的環境和教化,使人有了大奸至惡與大仁大義之別。

    孔子未言人性是善是惡,只言相近。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更要透過教化,使人‘化性起偽’,去惡從善。

    三、人也屬於禽獸。但又有別於禽獸、貴於禽獸。因為人知道仁義孝悌、禮義廉恥。只有透過教化,才能使人從禽獸,成為小人。從小人,成為中人。再從中人,成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

    荀子認為,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從禽獸,最終成為君子。使人有思想、有道德、有靈魂。知道仁義孝悌、禮義廉恥。還要恪守中用之道,即以中為用,不走極端。(其弟子韓非恰恰相反,是把人變成行屍走肉——愚民)

    儒家之教育,立人也。孔子謂之——君子振民育德。

    所以,荀子要勸學,並將勸學放再首篇。

    附錄: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皆是精華,皆符合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韓非子的性惡論雖繼承自荀子,但卻完全違背荀子思想。

    韓非認為,人性至惡。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夫人便希望國君早死。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

    以性惡論為基石,韓非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君主誅臣,焉又過?君叫臣死,陳焉能不死?在《韓非子-忠孝》篇,還提出了三綱理論,並被後世統治者膜拜——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則。

    韓非子的性惡論雖繼承於儒家大師荀子,卻是教君主作惡害人,是100%的糟粕,是萬惡之源。而荀子的性惡論是強調教化的重要性,讓人去惡從善。是100%的精華。

  • 3 # 發而為聲聲可聽見088

    荀子名況,趙華人又稱孫卿。約生於公元前(313一238年)恰逢戰國各諸侯國企圖變法圖強,後終被秦遂一戰勝而歸統一之前激烈鉅變時期。他是先秦諸子中的集大成者,就在於他批判地吸收了諸子所長,當然更有所創見。他是孟子之後儒家最後一位大師,秦漢儒生傳學的《詩》《禮》《易》《春秋》諸經典說,多賴荀子之力。他的學說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基石。《荀子》一書,現存三十二篇。大多數篇章是個人所作,小部分出自門人學生之手。《荀子》因唐代楊倞作注,而後廣為人知,又廣為流傳。通行注本有清代王先謙的《荀孑集解》中華書局版,現代梁啟雄的《荀子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勸學篇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開篇文。曾列入中學語文古文課文中。荀子有一個流傳千載迄今不衰的著名哲學觀點,就是"性惡論"。認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爭奪。與生俱來本性都是壞的。這就是"性惡論"依據。怎樣改變性惡呢,他主張唯有透過鼓勵不間斷積蓄學習,改變後天的客觀環境由此變成性善之人,達到聖賢君子的境界。這也就是荀子之所以勸學的主要原因。《勸學》全文,以勸導人們努力完善學習為主,運用大量生動 比喻,反覆強調學習的重要以及學習應該有的目的,態度與方法。其中許多論點至到今天還有意義和幫助。全篇句法簡練,聲調高揚,議喻交融,情文並茂,是一篇最足以表現荀子文章行文風格的說理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隨時賞析。應悟空大師相邀而作答。

  • 4 # 水豐草美

    荀子,名況,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古代的荀子博學多才,為什麼會“勸學”?

    1,因“人性惡”而“勸學”。荀子雖是儒家人,但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尤其在人性的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他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廣博學習並時常反省自己,才能“知明而行無過”。他指出,德性修養可以透過積累而改變,“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2,因“學無涯”而“勸學”。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荀子認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學無止境、後來者居上。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學不可以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3,因“時多艱”而“勸學”。戰國時代,諸侯爭霸,“國家不幸詩家幸”,“亂世出人才”,所以荀子高瞻遠矚,極力“勸學”,不僅振臂高呼,而且親力親為,蒙恬、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荀子“勸學”,通俗易懂,獨具風格。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辯證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采飛揚,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雄渾,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也是在舉重若輕地詮釋人生。

  • 5 # 好玩的國學

    中國的儒家思想的一條主要的脈絡,就是勸人向善的。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是聖人、君子、大丈夫,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是從哪裡來的?很顯然與後天的學習有關。因此,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他們的勸學,都與人性的理論有關。

    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人與人在人格的起點上是平等的,無論是凡人,還是堯舜禹那樣的聖人,人性是相近的,是後天的學習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凡人要想成為聖人那樣的人,你就得學習,加強道德修養。孟子的人性論是非常直接的,他認為人天生下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種善端,這四種善端與仁義禮智這四種中國道德價值相對應。但是孟子認為,這些善端你要是不去好好學習好好儲存的話,有可能就會丟掉,丟掉了你就無法做個善人了,這個儲存善心的過程,就是後天的學習。

    荀子與孟子的觀點是相反的,荀子認為孟子的性善論不對。人性是惡的。荀子說人生下來就要佔有資源,就會趨利避害就要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這種慾望要是不加以限制任其發展的話,那人就會壞的不要不要的。所以,加強後天的學習很重要,這也是我們人限制惡性的重要手段。

    總之,一句話,荀子認為我們人性中的惡,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逐漸改變,才能努力向善。

    孟子的觀點像溫柔的媽媽一樣,總是苦口婆心勸人向善,他說向善並不難,因為我們心中本就有善,而荀子則像個嚴厲的爸爸,他老是鞭策我們,我的內心是有惡的慾望的,所以我們要在禮制和法治的框架下,規範自己的行為,規範自己的慾望,這樣也可以做個好人。

    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說的都是經過後天的學習,達到至神至聖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雲獲得網際網路終身成就獎,你覺得貢獻有這麼大麼?